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维阐释
2025-02-20邹剑周光玲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富矿”,其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政育人价值。从价值维度来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现实需要,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从内容维度来看,要紧密结合五门主干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定位,实现伟大建党精神与日常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从实践维度来看,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站稳理论课堂;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打造网络新课堂;以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激活实践课堂,切实提高融入的实效性。
[关键词]建党精神;思政课教学;立德树人;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 G641"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5) 01-0092-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深刻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崇高使命,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日常教学之中,有利于激发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能泛泛而谈,要找到融入主干高校思政课的具体结合点,实现教学内容的精准供给,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找准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价值维度: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要在教学目的上回应“为何融”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并把这一要求作为高校的安身立命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重大政治任务。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使伟大建党精神成为驱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准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感悟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自觉做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帮助青年大学生应对各种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蚀,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努力实现个人梦想与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有机统一。
(二)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提升教学实效的现实需要
伟大建党精神凝聚着无数革命先辈的智慧结晶,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可以有效丰富教学内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让青年大学生更加深刻懂得人民最终做出“四个选择”背后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更加深刻懂得红色政权来之不易、革命成功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来之不易、改革开放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来之不易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担当历史使命,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教学内容高质量供给的有效措施,必将进一步拓展日常思政课教学的内涵,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
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历程,彰显了革命先烈们矢志不渝的崇高革命理想与政治信仰。初入大学,面对相对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容易丧失艰苦奋斗的精神,缺乏对西方价值观念的理性认识,容易出现思想波动。为此,更需要加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教育引导,帮助青年大学生坚定崇高理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革命先烈身上,青年大学生可以感受到他们解救天下苍生的信念和初心,对实现心中远大理想的信心和决心。当下,要在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伟大建党精神进学生头脑,用党的伟大力量引领青年奋进新征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引导青年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3]。用伟大建党精神夯实思想根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筑牢共产主义信念。
二、内容维度: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要在教学内容上思考“融什么”
(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要聚焦道德观涵养与法治观塑造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困惑和法治盲区,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和法治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避免照本宣科式地理论输出和一味地灌“心灵鸡汤”,要通过一个一个鲜活的人物故事讲清楚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增进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高度认同。例如,将伟大建党精神中“担当使命”“英勇斗争”的要求同第一章第二节第二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展现革命先辈们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的英雄事迹,引导大学生尊崇英雄,继承革命先驱们的优良传统,担负起属于自己的时代使命,直面各种困难挑战,驳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躺平”倾向。再比如,教师可以将伟大建党精神中“坚守理想”“不怕牺牲”的内涵融入对第二章第一节第三目“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的讲述中,通过讲解李大钊、方志敏、夏明翰等革命先烈们的革命故事,展现共产党员身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仰。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道德观的生动再现。在讲述第五章第二节第二目“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时,通过生动的革命故事展现早期共产党人在建党过程中的道德风尚。比如,发生在长征途中“半床棉被”的故事,三个女红军把自己仅有的一条棉被剪下一半送给徐解秀老人,体现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归旨。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抓住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讲授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它不是纯粹的历史课,而是以历史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正确总结经验,认识国情,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掌握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社会主义信念,更好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伟大建党精神的联系最为紧密。教材在第四章第二节第三目“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中明确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4]。这是熔铸于无数革命斗争的理论升华,思政课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式地读一遍,而要通过透彻的学理讲清楚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做到“以理服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特点是涉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纷繁复杂,思政课教师需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抓住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革命奋斗史,让广大青年大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性质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为谁服务的党,中国共产党是干什么的党。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要紧扣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真理味道与理想信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一门帮助青年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主体内容。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教师在讲述第三章第二节第二目“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应重点突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内核,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运动是为中国大多数人民谋福祉的运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同强大的国内外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人间史诗。教材在第三章第二节第四目论述“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时,提及“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5]。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等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有力例证,中国革命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历史的必然,因其有科学理论的支撑。教师在讲述第七章第三节第一目“坚持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辩证统一”时,针对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有关内容,可借助丰富的史料还原党的早期领导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情境,坚定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坚定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同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教学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有更加深刻地把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有更加深刻地了解,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解第二章第三节第一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时,可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内容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历程相结合,重点结合史料阐述早期党的领导人在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再现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随时面临生死考验,支撑他们视死如归、革命到底的是坚定理想信念。”[6]革命战争年代,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无限憧憬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矢志不渝奋斗的动力源泉。教师在讲授第二章第三节第二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时,可重点将建党精神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充分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两大法宝同国内外强敌作最坚决的斗争,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将生死置之度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光辉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7]伟大建党精神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情怀的有力彰显。教师在讲述第七章第三节第二目“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时,可以围绕党的建设中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建设,突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百余年来,无数中国共产党党员用生命践行着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庄重誓言。例如,涌现出像张思德、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为了祖国和人民的集体利益,放弃个人的利益甚至生命,用他们的事迹激励后人奋勇前进。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增进大学生的“四个认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以传授马克思主义科学知识体系,重点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崇高理想和品德修养为目标。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概论课程的教学之中,可以极大地丰富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抽象理论的具象化表达。第一,融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增进政治认同。这部分内容与教材第十章第三节第二目“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联系紧密,要把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其他精神进行横向对比,梳理建党精神同这些精神的内在联系,更好讲清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第二,融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增进思想认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部分内容与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第一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救星”,一部党史就是一部为民奋斗史。教师要从党史中深度挖掘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来讲好这部内容精彩、感人至深的奋斗史。第三,融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增进理论认同。“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8]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奥秘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两个结合”是为什么行和为什么好的根本所在。“坚守理想”在于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部分内容可与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第二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相结合,用“苏东剧变”的历史悲剧警醒青年学生必须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四,“融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增进情感认同”。“对党忠诚”表现个人必须始终忠于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始终同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这与第十四章第二节第二目“强军目标的科学内涵”结合最为紧密,可以将“对党忠诚”融入“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的讲解中,进一步诠释“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人民军队的命脉所在。这一条丢了,其他工作再怎么做,最终也会全盘皆输。前进道路上,必须铸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教师在阐述第四章第一节第二目“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时,要重点将“不负人民”的典型人物和事迹融入教学内容。例如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奔赴防疫最前线,用生命践行着“不负人民”的庄严承诺,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与责任担当。
三、实践维度: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具体路径,要在教学方法上探索“如何融”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站稳理论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固然很多,但课堂教学更具基础性和系统性。”[9]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在理论层面上下足功夫,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但是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思政课教师应不断夯实自身理论功底,在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实质基础上,深度挖掘典型案例,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在学理上讲准讲透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例如,开展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扎实做好集体备课活动,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把教学内容梳理成一个一个的问题并形成教学的问题链,明晰教学重难点,让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比赛,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利用“一课多师”平台,邀请校外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及党政领导走上讲台,打造思政金课。让伟大建党精神在课堂上实现“有意义”“有水平”“有意思”三者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打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后一公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又要利用各种实践教学内容带动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入心入脑”[10]。例如,增加校外实践活动基地数量,提升校外实践活动质量,让“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思政课教学比赛、实行“双师同堂”聘请红色教育基地的优秀师资给学生讲授革命故事。总而言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能搞“两张皮”,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让青年大学生感悟到伟大建党精神的独特魅力。
(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打造网络新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当代“00后”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高,价值观还未真正确立,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这就更需要用他们听得懂、喜欢听的“网言网语”同他们交流,进行正确的知识传递和价值引领。首先,要全面融入网络平台,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伟大建党精神走进大学生,不能停留于传统的理论“灌输”,而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学生身心特点,积极打造“课上+课下”“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教学新模式。例如,利用学校官网官微、超星学习通、学习强国、B站、抖音、快手、微博、微信、QQ、知乎等大学生常用的手机APP打造伟大建党精神学习的新高地。通过各种学生喜欢的传播方式把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精准输送给青年大学生,增强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了解与认同。其次,创新网络宣传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处理好个体叙事与宏大叙事的关系,坚持“内容为王、形式出彩”的原则,利用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把“天边”的道理拉回到学生的“身边”,从而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用小故事讲大道理,将伟大建党精神转化为学生身边的具体人和事,把“高大上”的理论变成冒着热气的“人间烟火”,充分运用VR/AR等新媒体技术阐释好伟大建党精神。最后,加强对网络平台内容的监管,守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空间,也造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客体,对有效地把握和引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带来了新的制约因素。”[12]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非中心的全球性以及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不同错误的观念、负能量在网络中频繁出现,容易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为此,要用伟大建党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空间,过滤掉那些错误的、低级趣味的、混淆视听的网络杂音。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针对一些别有用心之徒恶意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要敢于发声、勇于亮剑,牢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网络宣传的引领力和话语权。
(三)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激活实践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来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3]这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一方面要创新校园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以各类实践活动为载体,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中去。例如,建立“大学生讲思政课”常态化机制,大学生用自身的读书分享带动更多身边的人了解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联动,定期举办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读书分享会、情景剧、辩论赛、红歌会、微电影、红色家书诵读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中来,让伟大建党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学生心中。另一方面,切实发挥“大思政课”的育人作用。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先驱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的心路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识。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中间的梗阻,把伟大建党精神转化成各门课程优质的教学案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与此同时,利用“大思政课”平台机制,发挥学校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伟大建党精神首先融入教师日常的工作之中,教师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进而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引领学生。用伟大建党精神厚植当代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鼓励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火热实践中绽放青春之花。
新征程上,伟大建党精神是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养分。从大历史观来看,伟大建党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结晶。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提供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从价值维度来看,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之义,是提升教学实效的现实需要,是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途径。从内容维度来看,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五门主干思政课内容有高度契合性,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使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鲜活“接地气”。从实践维度来看,通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站稳理论课堂;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打造网络新课堂;以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激活实践课堂,实现三个课堂的有机衔接,真正把思政课“讲准、讲深、讲透、讲活”。唯有如此,方能以伟大建党精神汇聚起积极投身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4]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09.
[5]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68.
[6]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85.
[7]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2).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1).
[10]郭杰忠,肖森.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教育学术月刊,2022(10):3-8+72.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12]骆郁廷.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2):1-7.
[13]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责任编辑:孟冬冬)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4KS32)。
" "作者简介:邹剑(1987—),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周光玲(1986—),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