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意蕴、契合与路径
2025-02-20李媛李惠贤马幸会
[摘 要]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目标。两者在育人理念上契合,都侧重心理调适,在发展中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在发展需求上一致,都注重积极应对,在成长中开发和探索潜能特质。然而,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培育目标指向不清,阻碍了课程本身的积极性;教学内容偏重理论,降低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育实践浅尝辄止,影响了育人效果的有效性”等现实困囿。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要注重五育并举、目标导向,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置之“局限”;开设积极心理主题系列课程,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构建之“困惑”;组织积极心理团体辅导,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之“短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心理品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0"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5) 01-0004-04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2]。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积极的心理品质,重视挖掘人的潜能[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4]。无论是积极心理学,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终落脚点都是育人。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促进学生潜能发展,不仅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涵意蕴
心理健康由心理疾病症状的消极心理健康、拥有主观幸福感的积极心理健康两部分内容组成[5]。1998年,马丁·塞利格曼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上第一次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与传统心理学侧重消极心理、治疗心理疾病为主不同,积极心理学更侧重预防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主观幸福感,它既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人格特质,是个体自身设置标准并对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6]。积极心理学研究有三个主要维度:一是从主观层面研究积极主观体验,二是从个体层面研究积极人格特质,三是从社会层面研究积极组织系统[7]。相关研究表明,以上三个方面主要关注大学生所具备的、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其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
积极心理学倡导“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卓越”六大美德,分别对应“创造力、好奇心、批判性思维、 好学、洞察力;勇敢、毅力、诚实、热情;爱与被爱的能力、善良、社交智慧;公平、领导力、团结合作;宽恕、谦虚、谨慎、自律;对美的欣赏、感恩、乐观、幽默、灵性”二十四项积极心理品质[8],与我国传统主流文化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齐治平”“仁义礼智信”“知行合一,知行并进”等积极心理观具有契合性。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品质应该有机结合中西方文化,包括乐观、韧性、希望和自我效能等积极心理品质,映射积极的认知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良好、积极的心态,具有稳定性、建设性和潜在性等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9]。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10]。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助于积极正面地了解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心理状况,在发展中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在成长中开发和探索个体潜能特质,提升学生心理调适的主观能动性与应对的积极性[11]。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能够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困境,更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及内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建设和谐校园[4]。
二、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契合逻辑
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总均分及其各因子与积极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等显著正相关。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及积极心理健康之间关系密切,可看作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11]。简而言之,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学者孟万金等人提出要积极构建“预防和发展为主,修复为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自助与助人”的课程,坚持育心、育德相结合,通过构建多元化教育教学体系,健全特色化实践活动体系,构建专业化咨询服务体系,完善系统化预防干预体系,夯实规范化平台保障体系,从而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鼓励大学生在发展中应对和解决心理问题,在成长中激发内在心理潜能[12]。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念一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聚焦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重视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两者之间相互契合。
(一)育人理念契合:心理调适,在发展中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
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育人理念上相契合,二者都侧重心理调适,致力于在发展中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专项行动计划”),强调“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与解决学生成才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积极心理品质”[13]。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传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关注学生问题和心理疾病的治疗,与专项行动计划要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的教育思想相背离。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有正负两个方面,应该将降低负面情绪与提升积极情绪并重[14]。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打破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式、方法。它主张面向全体,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前置心理健康工作,注重将心理危机消解于萌芽阶段,在发展中预防和化解心理问题,提倡积极向上、健康幸福的生活。这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医“治未病”理念,体现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原则。
(二)发展需求一致:积极应对,在成长中开发和探索潜能特质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已逐步成为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导[15]。根据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发展需求上高度一致,都坚持育心、育德相统一,注重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与积极应对能力,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一是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伴随着创造力培养和天才塑造的蓬勃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两者均基于积极预防的视角,以人的潜能开发为研究基础,以增进人的主观幸福感为主要目标,以关注和挖掘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为主要内容,通过调动大学生主观积极性,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塑造健全的人格、建构积极的认知、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培育积极的意志品质、激励积极的行为。二是关注个性发展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需要有多个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个体具有独特性,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自我实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只有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兼顾和尊重个性化发展需要,才能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路径选择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困境
1.培育目标指向不清,阻碍了课程本身的积极性
高等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但随着我国进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阶段,同时受到西方社会思潮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认知偏差、情绪负面、适应不良、关系失衡等方面的困扰。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解决学生消极层面的心理困扰,重补救预防轻发展促进,效果不明显。魏格纳认为,逃避、压抑、控制疼痛、创伤和困扰都会导致心理危机以更负面的方式回归[16]。研究表明,用积极心理学原理中转移、替代和升华的方式应对心理危机更有效。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侧重帮助学生积极地对待消极情绪。不仅帮助学生调适心理、化解消极心理,更要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关注自我闪光点和个人优势,挖掘潜能。
2.教学内容偏重理论,降低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追求个性化发展的大学生,自身成长和职前准备是内在发展的重要需求,是促进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关键因素。但在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重学科专业性,轻实际应用性,更多的是教师作为主导者,重点讲述心理学原理、调适方法、解决技巧等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课堂参与度低。课程内容应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职业性、时代性,体现学科知识与行业应用场景的融合,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化课程,注重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育。
3.教育实践浅尝辄止,影响了育人效果的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教学手段偏单一、实践方式浅层、实施路径简单的现象。虽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不断融合、推陈出新、完善教学方法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提升空间:传统、负面的案例与学生实际生活关联度不高,单向、简单的实践活动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难以引发学生深思,导致课堂氛围沉闷。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改革依据国家教学标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课程应基于知识应用,以行动为导向,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注重体验式教学,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实施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情境化教学,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手脑并用,合理运用平台、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1.五育并举、目标导向,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重构之“局限”
全面把握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前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将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作为教学目标,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是要优化课程设置,开设积极心理学、幸福课等内容,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自主选修课、网络课相衔接的“菜单式”课程架构,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二是要规范课程标准等。专项行动计划指出要以“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为主要任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为核心,更新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建设质量标准,编写出版专门教材,选配参考教材。三是打造“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家庭”育人共同体,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四是教学策略方面。采取“掌握一个核心理论,运用一种关键方法,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培育一种积极心理品质”的技术路线,达到悦纳自我、和谐人际、积极乐观、转压为力的培养目标。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育人目标上相互契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2.开设积极心理主题系列课程,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构建之“困惑”
突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题是关键。一门好的课程需要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课程体系设计要注重“三个线索”:一是以空间轴为线索,注重预防和发展相结合,既要解决实际问题也要解决发展困惑,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以时间轴为线索,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立足高等院校,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提升学生主观幸福水平。三是以社会环境为线索,既要应对社会矛盾与社会心态的映射,也要关注社会心态和教师、家长的心理健康,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
教学模块重构方面。要有机、有效地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深入挖掘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元素,需要教师从以知识讲授体系为主的教学转为以能力培育体系为主的教学。课程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心理品质的需求,针对传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重普适性的心理健康维护,轻职业化的心理品质培养,专业与心理教育难融合、课程体系零散的问题,创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型,建构“基础性+发展性+实践性”的复合教学模块。
教育主题设置方面。教师要聚焦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找到切入点,结合积极心理培育、职业心理培育、通识心理健康需求,以“审美认知加工、乐观情绪体验、和谐人际关系、坚强韧性毅力、心理弹性应对、失败宽容态度、积极人格特质、创造勇气智慧”为主题设置教学内容。例如,通过“探索中完善自我认知”主题,提升学生积极认知水平,培育“自信”积极心理品质。通过“变化中构建支持系统”主题,建构学生积极组织系统,培育“适应”积极心理品质。通过“体验中丰富积极情绪”主题,帮助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培育“乐观”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沟通中增强人际和谐”主题,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社会关系,培育“乐群”积极心理品质。通过“逆境中提升心理韧性”主题,提高学生心理弹性,培育学生“韧性”心理品质。
3.开展积极心理团体辅导,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之“短板”
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是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情境教学、团体辅导、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必修、选修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等,积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将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教学效果。一是以行动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任务和岗位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开展实践教学,设置具有真实性的、实践性的情境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操作、团队协作等方式,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具体计划、进行任务实施与评价。师生、生生开展有效互动,推动深度学习,不仅从认知上熟知与理解,从行动上实施和操作,还要从情感上形成价值判断与责任意识。二是以积极心理团体辅导活动为例,教师应从不同专业、不同类型、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需求出发,设计系列团体辅导活动[17]。大一侧重开展“个人优势树-我的高光时刻”“积极沟通飞行棋”等团体辅导,帮助学生提振自信,悦纳自我,建立积极自我认知;大二侧重开展“24项积极心理品质实践卡”“情绪大转盘”“心理沙盘”等团体辅导,引导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情绪态度,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人际和谐;大三侧重“高台演讲-逆境成长故事”“感恩有你-发生在我身上的三件小确幸”“十年后的我”等团体辅导,感恩生活,增强心理韧性,激发潜能。
综上所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合积极心理学的有关内容,不仅是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基本要求,也是达成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通过开设积极心理主题系列课程,突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416157.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3423.htm.
[3]齐道喜,李然.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问题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8):112-116.
[4]刘明娟.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1):3.
[5]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9-74,174.
[6] Ed Diener. Subjective Well- 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4):51-53.
[7][爱尔兰]AlanCarr.积极心理学[M].丁丹,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4,17.
[8]张正垠.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6):101-106.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8-49.
[11]王鑫强,王洁,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启示[J].教育评论,2016(3):4.
[12]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4.
[13]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5/content_6857361.htm.
[14]林崇德,李虹,冯瑞琴.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5):110-116.
[15]李亚兰,付赵震,冯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委员工作机制构建[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21,29(4):125-131.
[16]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
[17]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397-399.
(责任编辑:刘洁)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广东省教育厅)“心理育人视角下新时代高职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研究”(2023GXSZ156)。
" "作者简介:李媛(1995—),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李惠贤(199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马幸会(1987-),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