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赋能师范生思政教育:理论遵循、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
2025-02-20王苏萱
[摘 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师范生培养是输出高质量教师的重要途径,师范生思政教育是师范院校培养未来师资的关键环节。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既是对中华传统师道文化的传承及弘扬,又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补充和丰富,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重要论述的凝练与升华。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思政教育,对于师范生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育人智慧、树立躬耕态度、厚植仁爱之心、激发弘道追求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深化课程思政建设、践行知行合一理念和传承尊师重教美德等路径,以期探索师范生“大思政”育人模式、提升师范生“准教师”专业素养,涵育师范生“大先生”教育情怀,为教育家精神赋能师范生思政教育、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师范生思政教育;理论遵循;核心要义;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5) 01-0009-04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维度,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1]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广大人民教师和师范生提供了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南,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范生培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遵循。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其教育培养关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而师范生思政教育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师范院校用教育家精神赋能师范生思政教育,厘清、挖掘并探索其理论遵循、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对新时代师范生培养和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均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教育家精神赋能师范生思政教育的理论遵循
(一)源头活水——中华传统师道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2]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师道文化历史悠久,集各家所长,涵盖了“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的尊师传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教师职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师德准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好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育人智慧,“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仁爱之心,以及“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等内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传统师道文化影响并启发着新时代师道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教育家精神深植并继承于数千年中华传统师道文化,是中国教育家特有的精神特质,充分彰显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相生相融——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奋斗历程中孕育出一系列伟大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塑造出独特的政治品质。教育家精神作为“新生力量”,是继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行业精神之后,针对教育领域所凝练出的具有鲜明职业特征和重要时代意义的精神。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教育家精神的酝酿、生发及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教师队伍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精神养料,永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教育领域的高度凝练和具象诠释,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的教育维度,彰显了中国教育家的初心和使命,并以教育实践的方式推动了精神谱系的传承与发展。
(三)举旗定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教育发展,关心教师成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2013年9月,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希望广大教师做到“三个牢固树立”,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2014年9月,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2016年9月,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即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同年12月,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到“四个相统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2018年9月,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等“九个坚持”,以及坚持做好“六个下功夫”;2019年3月,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2021年4月,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3];2022年10月,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4];2023年9月,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教育家精神;2024年5月,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总书记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与日俱新、与时俱进,表达了对教师职业的高度尊重和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殷切期望,为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举旗定向、掌舵领航。教育家精神是对总书记关于教师的重要论述的集大成,是不同时期教师优良品质的集中体现,教育家精神赋予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范生培养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二、教育家精神赋能师范生思政教育的核心要义
(一)坚定师范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坚定师范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第一,师范生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第二,师范生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第三,师范生要明确教育的“四为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二)陶冶师范生“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陶冶师范生“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一方面,师范院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师范生培养的根本标准,引导师范生充分认识“成才先成人,树人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重要性,在学习和生活中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另一方面,以教师职业行为准则作为师范生的行动指南,严于律己,坚持筑牢师德师风底线,引导师范生在当前学习中以德立身、以德立学,在未来工作中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三)涵养师范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涵养师范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首先,师范生要知晓并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够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同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俯身躬行,为生解忧;其次,师范生要掌握并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能够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适性扬才,多元共生;最后,师范生要敢于并善于转变自身角色,能够顺应时代之变,勇担历史之责,教学相长,亦师亦友。
(四)树立师范生“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树立师范生“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一则师范生要强化教育实践意识,践行终身学习理念,蓄满蓄足“源头活水”,知行合一,努力成为实干型教师;二则师范生要创新理论学习思维,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自身探索学术前沿带领学生走在前列,夯实师能,努力成为创新型教师。
(五)厚植师范生“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厚植师范生“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其一,帮助师范生积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向上力量,站住讲台,取法乎上;其二,助力师范生成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站稳讲台,甘为人梯;其三,引导师范生永葆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与初心,站好讲台,以爱育爱。
(六)激发师范生“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激发师范生“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一是要引导师范生心怀“国之大者”,正确处理个人奋斗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引领师范生坚定文化自信,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三是要鼓励师范生争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弘扬者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
三、教育家精神赋能师范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师范生“大思政”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刻阐释和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为教育家精神赋能师范生思政教育及融入各类课程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通过打造“大课堂”、搭建“大平台”、用好“大师资”,探索师范生“大思政”育人模式,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加速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互融互通。
1.打造“大课堂”
一是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加强以教育家精神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构建基于师范生核心素养和教师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让教育家精神精准融入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各类课程之中;二是充分挖掘优秀教师事迹、校史文化和校友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将包含教育家精神在内的伟大精神谱系,生动鲜活的育人故事,以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使师范生学深学透学活学好教育家精神;三是把学习、领悟、贯彻教育家精神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简称“青马工程”)和学生业余党校的必修课,依托此类平台,抓好“关键少数”,树立榜样典型,为党和国家培养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切实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四是用好地方实践资源,拓宽“大思政”实践教学场域,与兄弟院校、附属学校及警示教育基地等地方单位联合共建,共同开展教育家精神联学联讲联研活动。
2.搭建“大平台”
一方面,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以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为中心,不断提升师范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积极探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持续深化综合管理改革:选聘学生社区导师,充实“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队伍,把各类思政元素充实到学生社区一线,打造“沉浸式”“体验式”育人平台,进一步推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启动“一站式”学生社区“1+1”党建引领结对共建项目,更好地推动学校机关党委各党支部和离退休党委所属党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下沉到学生社区一线。另一方面,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开展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手段:建立学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站,整合学院教育教学资源,策划网络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强化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凸显学院网络育人特色,打造学院网络育人矩阵;组建“易班发展中心学生团队”和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弘扬教育家精神系列活动,汇聚青年主流意识,引导师范生自觉弘扬并践行教育家精神;开展校园网络文化节活动,鼓励引导师范生采用微电影、微视频、公益广告、校园歌曲、摄影、网文等网络文化作品形式,讲育人故事,树师德师风,塑师表形象。
3.用好“大师资”
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通过整合校内力量、挖掘校外资源、协同家校共育,培育一批“大师资”协同育人精品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整合校内力量。定期开展“餐厅·六点汇”“玉泉心语大讲堂”“歆心有约·聊吧”等系列活动,每1-2周邀请一位校内党政专职管理干部、相关人员及心理学专家,与青年学子进行互动交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启迪智慧,引领思考。
挖掘校外资源。常态化举办“咖啡时光·教授有约”“润德讲堂”等定位于优秀教授与青年学子交流成长经验、探讨青春理想的高品质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各领域颇具声望、有影响力的名师与学生近距离交流,让青年学子更直观、更真实地感受学者风范与人格魅力,聆听他们的治学经验与人生智慧,让教授面对面解答学生在学业和生活上的困惑,从而实现价值引领。
协同家校共育。以本科生家长委员会成立为有利契机,吸纳奋斗在社会各行各业、关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家长加入其中,并依托“家校共育”系列论坛、“家长有约”等家校共建共育活动,促进家校紧密合作,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新格局。
(二)践行知行合一理念,提升师范生“准教师”专业素养
2016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师范生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5],也是教师培养质量保障的关键措施。教育家精神赋能师范生思政教育对于如何让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完全适应各级各类学校的需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贯穿全过程
开齐开足以见习、实习、研习为主要模块的教育实践类课程,规范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做到实践前明确要求、积极动员,实践中完善记录、严格监督,实践后考核评价、总结表彰。针对不同年级的师范生,精准施策,因材施教,一二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树立弘道追求,学习专业知识,突出“学术性”;三四年级侧重于引导学生厚植仁爱之心、涵养育人智慧、树立躬耕态度,参与教育实践,突出“师范性”。坚持把对教育家精神的学思践悟融入教育实践全过程,将教育实践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2.突出全方位
构建“课程—竞赛—实践”师范特色鲜明的全方位师范生专业素养提升机制,在开设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常态化举办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师范生就业能力,顺时代所趋,育未来之师;同时,健全包括师德警示教育、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研互动等多维度的教育实践体系,使师范生教育实践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全面化,从而“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等能力”。[6]
3.推行“双导师制”
由师范院校校内教师和校外优秀教研员、中小学教师分别担任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与师范生建立“师徒关系”,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校内导师充分发挥理论与研究优势,侧重于培养师范生的师德师风和专业学习能力;校外导师充分发挥教育教学实践优势,共享一线教学经验与资源,侧重于培养师范生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适应角色转换,提高教书育人能力。
(三)传承尊师重教美德,涵育师范生“大先生”教育情怀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尊师重教的重要论述,强调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7]涵育师范生“大先生”教育情怀,首先,通过制作事迹展板,张贴宣传海报,悬挂名言警句,布置专题连廊等形式,营造传承尊师重教传统美德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校园氛围,使教育家精神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浸润万千学子的心田;其次,借助新媒体平台,开设“高尚师德事迹展播”专栏,讲述优师故事,弘扬高尚师德,以身边师育身边生,引导师范生将尊师、爱师、敬师内化为思想自觉,外化为行动自觉;再次,合理利用教师节、新生开学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仪典活动,做好新生入学教育,上好开学第一课,牢牢把握住立德树人成效这一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引领师范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实现专业成长和发展,切实担负起未来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和时代重任;最后,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设立“高尚师德奖教金”“立德树人奖学金”“十佳师范生”等评奖评优项目,引领广大教师和师范生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教师争做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师范生不断塑造自身品格、品行、品味,切实推动教育家精神的培育、传承、践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人民日报,2023-09-10(1).
[2]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8-22)[2024-06-06].https://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3]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6-16]."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5][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EB/OL].(2016-03-21)[2024-07-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604/t20160407_237042.html.
[7] 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200.
(责任编辑:王义祥)
作者简介:王苏萱(1995—),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