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文献综述与思考

2025-02-20芦燕范宇岳立汪融易晓霞靳娜李彦熹

中国标准化 2025年3期
关键词:综述绩效评价标准化

关键词:标准,标准化,绩效评价,综述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3.008

0 引言

标准是以科学、技术和经验为基础,通过标准化活动进行科学论证,在权威机构和政策支持下按照程序制定的成果性文件,具有实操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标准的实施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质量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日益凸显。标准实施的效果评价是标准化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绩效评价,可以了解标准的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为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目前,众多标准化领域的专业人士及学者深入研究了标准实施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技术,且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的适用性,为建立标准实施绩效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1 国内外绩效评价发展进程

1.1 国外标准实施绩效评价研究概况

国外对于标准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9年,国际标准实践联合会(IFAN)建立了全球第一个标准化经济效果工作组,编制了指导性文件《公司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计算方法》和《标准化的效益》手册;第二阶段是2000—2007年,以德国和英国研究为代表,奥地利和加拿大的研究为辅助,他们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大规模调查收集宏观数据,研究标准对整个国家生产力的总体效益;第三阶段是2009年至今,ISO与罗兰贝格合作,基于价值链方法,着手研究并尝试建立对标准效益的统一评价方法,开发了一套国际公认“ISO方法论”。

1.2 国内标准实施绩效评价研究概况

国内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第一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标准实施效益标准化,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为主导首次制定了3个有关标准化经济效果的评价原则、计算方法、数据资料收集和处理的国家推荐性标准,前后经2次修订,最终现行标准包括GB/ T3533.1—2017《标准化效益评价 第1部分:经济效益评价通则》和GB/T 3533.3—1984《评价和计算标准化经济效果 数据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方法》。第二阶段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学者基于经济学、管理学及标准化等理论,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法[1]、CGE模型[2]、比较分析法[3]等方法,以企业、行业以及国家为评估对象进行的标准化绩效评价。同时,国家对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也给予政策引导与支持,根据201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要求国家建立强制性标准实施情况分析报告制度,各级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提出开展标准质量和标准实施第三方评估;2024年,国家标准委等6部门发布的《关于在部分领域探索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及评估方法推广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将开展一批重点领域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推广一批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方法,研制一批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标准,全国首次标准实施效果评估工作启动。

2 绩效评价方法与对比研究

2.1 ISO方法论

目前,ISO方法论是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的评价方法,201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的支持下完成制定。该方法论基于企业价值链法(见图1),从原材料投入开始,拆解分析其在上中下游的物流生产环节和主要业务活动中的价值波动,层层递进确定标准真正创造价值的评价指标,以量化方式计算标准对企业内部和整个行业产生的经济效益评价。该方法为标准经济效益评估提供指导和指南,可对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但缺少对社会效益的分析,在进行效益的量化分析时,只适用于微观层面企业和行业层面的标准经济效益评价,且在时间上也没有考虑标准的长期效益。

2.2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是经济学中广泛使用的生产函数。2000年,德国标准化学会(DIN)利用该方法对德国经济效益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分析[4]。该研究被用作德国、瑞士等其他国家研究的模型。在标准经济效益评价模型中,关键在于对生产要素的梳理,C-D生产函数模型将资本、劳动力和科技进步指标看作主要生产要素(见图2),还额外考虑了政治因素引入服从正态分布的误差项。其中科技进步作为一个积极变量分析,包括标准、外国专利许可证等,来评价标准化对宏观层面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2018年中国计量大学宋明顺教授[5 ]借鉴该方法,结合中国学者于欣丽的研究成果,通过调查已实施专利企业发现,绝大多数的企业专利并没有纳入标准,且在区域和专利类别上存在差异化。鉴于此,将标准和专利分开,选用的国家标准、职务专利、教育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劳动就业人口为要素投入变量,得到优化后的经济增长模型。

该数学模型对标准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量化,线性化后便于计算,但对标准化作用机理不清楚,仅考虑标准数量的影响,模型结构单一,导致对数据依赖性较高,未考虑技术进步的动态变化会给研究带来不确定性。因此,该方法多用于中观行业和国家宏观层面的标准经济效益评价。

2.3 标准数量贡献法

2002年,英国贸易工业部同样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开展相关研究。采用标准数量贡献法[6]评价了标准对劳动生产力增长的贡献度。利用1948—2002年的数据,建立了1个估计劳动生产力增长与标准关系的模型。该模型表示:在任何时候,在一定时期内,有效标准数量(SCI)是由公布的标准总数减去终止和废止的标准数量构成。该方法仅考虑了劳动生产力与标准数量的单向因果关系,能够评价标准数量对劳动力增长的贡献,但是不适用于企业标准经济效益评价。

2.4 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

DEA方法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宋敏[7]等利用该模型探讨了对企业标准化效益评价的可行性。该方法通过对决策单元的多个投入指标、产出数据的相对生产效率对产品标准的经济效益进行计算。为了排除主观因素,不考虑量纲统一化,由于无法具体量化软指标经济效益,在维度分析上难以纵向分析处理庞大的数据分析,因此DEA方法适用于具体产品标准经济效益评价,但对一个企业或更大维度的标准经济效益难以评价。

2.5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标准绩效评价

2007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课题组针对标准难剥离的特殊性,探索出一套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评价模型[8]。从标准化对企业效益作用机理出发,通过建立矩阵确定指标层的评价指标,将可量化指标直接归一处理,对不能量化的指标通过问卷调查引入“贡献系数”,运用模糊隶属度赋值、专家评分等方法确定指标的贡献系数和权重,形成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企业标准化效益贡献率。建立了对于企业效益评价和标准化效益评价同时适用的统一指标体系(包括11个要素指标和23个评价指标),用此标准体系评价企业标准化工作,量化标准化对企业经济发展贡献率即企业效益的贡献率,从而完成企业标准化效益的评价(见图3)。

该方法综合考虑了标准的作用机理,采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又借助问卷调查和样本采集引入贡献系数将难以量化的指标进行量化,明确标准效益和企业效益的边界,使标准对企业经济效益贡献率更具客观性和可靠性。但评价指标是针对单个标准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进行评价,需要大量的财务数据和问卷数据做支撑,计算工程量庞大。因此该方法在宏观层面的操作性不强,多用于企业的标准效益评价。

3 讨论思考

结合国内外标准效益评价理论方法和实践结果发现,标准实施绩效评价是一个融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及理学等多门学科领域的复杂评价系统,在评价过程中面临标准效益评价方法难以统一、评价指标难以剥离量化等问题。目前,对开展标准实施绩效评价具有规范性指导意义的标准文件有GB/T3533.1—2017《标准化效益评价 第1部分:经济效益评价通则》、GB/T 20004.2—2018《团体标准化 第2部分:良好行为评价指南》《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标准文件对评价原则、对象、指标、程序等内容进行规范,但缺乏评价的具体数学模型。标准实施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政府组织引导,还需要各行业学者专家以及行业团体协会的配合,明确不同标准不同评价对象的评价方法,积极构建一个科学统一的标准效益评价理论体系。另外,数据采集困难也使评价难度加大,需要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机制,明确数据采集的责任主体、采集方式和采集周期等,同时通过数字化新技术推动标准化工作智能化,可以借助数据采集辅助工具、网络平台获取、网页表单收集、公开信息等方式,建立一个标准实施效果的网络公共平台,施行公众、业务专家参与打分,让采集数据来源可溯可查,评价指标可量化,增加数据的可靠性、指标量化的可能性。

4 结论

开展标准效益评价对进一步做好标准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需政府、标准化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政府给予标准化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工作的政策支持,标准化机构完善标准化服务意识,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标准化观念,动员各行业技术人才、专家参与到标准化工作中。同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标准化工作也迎来了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我们适应新的需求和抓住新机遇,在已有理论实践基础上探索出适合中国各行业的科学、可行性高的标准绩效评价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标准的竞争日益激烈。实施绩效评价有助于优化我国标准体系,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对研究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的战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芦燕,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标准化研究。

范宇,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标准化研究。

岳立,通信作者,硕士,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标准化研究。

汪融,硕士,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标准化研究。

易晓霞,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标准化研究。

靳娜,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标准化研究。

李彦熹,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标准化研究。

(责任编辑:张佩玉)

猜你喜欢

综述绩效评价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