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物品编码发展趋势研究

2025-02-20张辉王毅邓辉

中国标准化 2025年3期
关键词:编目代码物品

关键词: 物品,编码,代码,编目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3.002

0 引言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信息互联互通、物联网建设过程中,看似简单的数据,不同行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难以通过信息系统有效衔接,暴露出信息孤岛问题。产生信息孤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采用了不同的基础数据编码规则。企业基础数据编码的范围广泛,其中物品编码数量最多、难度最大。《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专门提出重点加强物品编码领域标准化工作。只要解决了物品统一编码问题,其他基础数据编码工作就可迎刃而解,所以研究物品编码发展趋势对于打通信息孤岛、推进信息互联互通、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企业物品编码规划

1.1 采用应用范围广的编码标准

物品编码工作要有大局观和超前思维,代码应用范围越广泛,影响力越大,作用越大。规模不大的企业若划定一个小圈子“自立门户”,搞一个自用的编码规则,方便物品数据在企业内流转,但不利于与外部进行信息交互,结果往往是“与世隔绝”“画地为牢”,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越往后越要吃苦头。企业物品编码由内部应用向更大范围互联、互通转变;由企业自行制定内部编码规则向采用现有的、成熟的、应用范围广泛的、影响力大的编码标准转变;企业编码标准由企业标准向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迈进。一般标准层级越高,其应用范围越广,能够互联互通的范围就越大,互通的企业数量就越多。

1.2 编码工作专业化

物品编码是一项具有技术含量的专业性工作,专业的人才能干好专业的事。美军和北约国家成立了编目局,配备专职的军用物资编目人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全国商品码的编码和管理,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负责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编码和管理,这些全国性的编码机构都配备了专业的人员。很多大型企业集团也配备了专门的数据编码机构和人员。若临时组织各部门人员集中力量突击编码,其结果往往数据质量不高,后期数据治理成本巨大。我国于1985年启动身份证号编码工作。由于起初参与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一些错码、重码等问题。身份证号错码、重码严重影响了公民的工作和生活,迫使公安机关不得不多次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清理、纠错工作。

1.3 利用已有编码资源

物品编码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科学性、技术性的工作,涉及编码技术、信息技术、产品标准等多学科综合性知识,涉及的部门众多,协调工作复杂,投入大,工作枯燥乏味。建成大规模的、科学的、规范的、好用的物品代码数据库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编码成为一种重要资产、资源,甚至是新兴无形战略资源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各行各业重视。一些大型企业、团体、行业的物品编码专业机构不断发展壮大起来,建成了一些影响范围广泛的大型物品代码数据库。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权威的编码标准和已建成的物品代码数据库,也可以把物品编码工作外包给可信赖的、专业的编码机构,或加入团体、行业协会,使用团体、行业的编码标准和代码数据库,或直接使用其所属的产业链、供应链链主的物品代码数据库,可大大减少物品编码开发和运营成本。已经建成物品代码数据库的单位,应努力提升数据的规范性、权威性和服务能力,扩大应用范围,加强与相关团体物品编码、行业物品编码、国家物品编码、国际物品编码的互通互认。

1.4 物品编码的安全可控

物品代码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必须考虑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国家安全的大型企业,必须把基础数据源代码掌握在自己手里,执行国家、行业的编码标准,建立安全可控的物品代码数据库。军工企业的许多物品涉及军事秘密、国家秘密,若选用北约军用物资编目是不妥的。北约军用物资编码产生于70年前,已经非常成熟,应用范围广泛,但它是为美军服务的,为北约服务的,不向社会开放,应用范围受限。北约军用物资编码对其他国家来说,申请流程较长,且编码技术和编码权限受制于人。我国作为一个致力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国家,不能依赖外军、外国的物品编码,不能让基础数据受制于人,应实施军地统一的物品编码,保证物品编码数据安全受控,助力军队、军工企业数字化转型。当然,出口产品的编码应与进口商协商确定。

1.5 物品编码基础数据建设

物品编码是智力劳动密集型工作,编码信息系统开发与集成、大数据中心建设、代码标识与自动识别、数据采集与追溯等技术都符合“新型基础建设”特点。大型的物品编码基础数据建设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涉及行业和部门众多,协调工作复杂。大型的物品编码基础数据建设带有明显的公益和公共服务特性,组建国家队按“新基建”模式开展国家级大型物品编码基础数据建设意义重大。数据质量是物品代码的生命力所在,要防止片面追求编码数量,而忽视数据质量的情况发生。坚持“一次成功”“零缺陷”的理念开展物品编码,高质量建成全国性物品代码基础数据库,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物品信息互联互通,让各行各业受益,减少军队、地方、企业的低水平重复性建设[1]。

2 物品编码规则、方法的发展趋势

物品编码由强调“唯一性”向满足实用的“相对唯一”转变。分类标识的颗粒度是物品编码的难点,分类越细、构成物品编码的属性越多,对编码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就越高,管理难度越大。企业应结合物品编码的功能定位,不必片面追求“唯一性”,如临时应急苫盖用的篷布,只要满足防雨、遮蔽功能需求,不需强制规定型号、颜色、品牌、产品标准、质量等级、生产厂商、批次等属性,但重要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等有质量追溯性要求的个体,还需要坚持“唯一性”。可以把物品代码与产品批次、序列号、生产日期等属性结合起来解决“一物一码”追溯性问题。

物品编码由期望“一个代码解决多个问题”向“多个代码协同、关联起来解决问题”转变。以现有代码为基础的组合型代码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用分类代码解决物品按类别统计问题,把分类代码与标识码组合起来解决“唯一性”问题,把计划编号与物品代码、设备代码、人员代码等结合起来用于科研生产信息系统解决生产、质量、责任等信息追溯问题。我国经常把国家和地区代码、行政区划代码、组织机构代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商品条码、居民身份证号等作为基础性代码,与其他信息代码组合使用来满足特定业务需求。

构成物品编码的属性描述向数据“ 结构化”“规范化”转变,并考虑便于后期“数据治理”。近几年,很多企业下大力进行“数据清洗”“数据治理”,除了数据产生的准确性问题之外,物品属性的数据结构化、规范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近几年发布的GB/T 37600《全国主要产品分类 产品类别核心元数据》、GB/T 39316《军民通用资源 元数据》等解决物品编码属性构成、数据规范化的一系列元数据标准应运而生。为解决与物品编码相关的数据“结构化”、统一“标识”问题,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推出了GB/T 16986—2018《商品条码 应用标识符》、GB/T 38606—2020《物联网标识体系 数据内容标识符》等应用标识符标准。

物品代码形式和构成多样化。数字型代码通用性、可扩展性强,没有人种、种族、民族、宗教、地域性歧视,很多全球性代码优先选用数字型代码。字母、拼音、英文词组的代码识读性好,便于记忆,但是扩展性不足。“数字”“字母”组合型代码方便灵活,广受中小企业欢迎。随着机器运算能力的提升,数字、字母、符号、英文语句、汉字短句甚至整段文字等“字符串”都可以作为代码运算。不需下大力气整理的“字符串”型物品编码见效快,但是随意性强,后期数据治理难度大。有的条码、图形识别等技术不支持“O、Q、I、|、\ ”等字母或符号。这些字母或符号与数字“0、1”图形相近,自动识别时不易区分,物品编码应尽量避免使用。企业应结合管理习惯、应用范围、使用期限、预期目标等选择合适的编码形式。

物品编码的“逻辑性、简短、简单、有含义、顺序”等要求在人工编码时代意义重大,但随着机器运算能力、大数据技术、AI技术的发展,这些要求对高性能计算机和信息系统来说无关痛痒,这些便于人脑记忆的编码要求越来越弱化。

编码工作是为了满足需求,有短期需要、有长期需要,编码的用途和目的不同,应用范围和场景不同,编码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应用范围越广,应用预期越长,就越要考虑编码的实用性、科学性、系统性、扩展性、安全性、兼容性、稳定性、继承性和一致性问题,这些要求随着数据交互的频繁显得越发重要。具体如图1所示。

3 物品编码智能化趋势

物品编码工作由人工录入、人工审核、人工发布,向越来越借助机器进行数据自动采集、机器校验、机器审核、机器发布转变。基于简洁、实用、可追溯、责任明确的原则,设计高效的、标准化的编码流程,编码审查节点可并行,人员可替换,设置编码纠错流程,可以提高编码效率、减少废码。建立系统维护、数据同步等机制,提高编码系统海量数据检索、自动关联分析、智能比对推荐、语义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例如:系统能够与编码人员就编码问题进行对谈式流畅交流,并给出修正方案,机器审核、机器校验、机器发布代码并反馈给申请人。从人类发展进程和哲学上看,还是不能让机器统治编码工作。物品编码智能化趋势如图2所示。

物品编码由集中统一的数据代码库向开放共享、分布式存储转变。由权威的机构统一数据源、统一赋码、统一发布唯一物品代码,实现数据分级分类分布式存储、备份,严格数据访问和修改授权,不断扩大容量、开放共享。若物品代码数据系统的一个节点出现故障,通过其他节点还能正常使用;若一个代码库出现故障,其他代码库能补位,保障能够正常访问所需的物品代码。

物品代码的识别由人工识读向自动识别技术转变,从一维条码向二维码、RFID、智能器件、自动识别、图形图像自动识别、人工智能方向发展,从有线向无线发展,从近距识别向远距离识别发展,从单个代码识别向多个代码同步识别发展。

物品编码由单一数据模型向分类分层构建数据模型转变。所有物品使用同一个编码数据模型,不易兼顾不同类别物品的管理重点,不同品类可以分别建立对应的数据模型,但编码数据模型数量越多,参与编码的物品属性越离散,编码难度越大,信息系统开发和集成的成本越高。

企业物品编码与其他权威物品编码数据对接,加强数据互认。企业物品代码与GS1系统的商品条码、商品二维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北约编码等大型编码基础数据对接,设置这些代码检索属性字段,加强与这些大型编码基础数据的互动,才能实现更大范围互联、互通、互认。

4 结语

物品编码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专业技术工作。企业要有大局观和超前思维,顺应物品编码数据结构化、规范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积极采用范围广的编码标准。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已有编码资源,甚至可以把编码外包给专业机构;大型企业可以按“新基建”模式积极开展物品编码基础数据建设,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

作者简介

张辉,通信作者,研究员,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标准化工作。

王毅,研究员,主要从物品编码、自动识别技术。

邓辉,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工作。

(责任编辑:张佩玉)

猜你喜欢

编目代码物品
称物品
“双十一”,你抢到了想要的物品吗?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谁动了凡·高的物品
创世代码
创世代码
创世代码
创世代码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找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