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2025-02-20王丽琼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的潮流,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如何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关乎中国经济建设的未来,其中还涉及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公共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文章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通过对中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的探讨,发现“区域发展不平衡,协同创新难度大”“产业结构同质化,部分基础设施滞后”“资源生态环境压力大,经济增长空间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出“深化产业协同合作,加强科技与制度创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互联互通新格局”“坚持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助力生态环境共治共享”等相关解决方案,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做出一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背景概述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的简称,面积35.8万平方公里,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目前,长三角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GDP达30多万亿元,以不足全国4%的国土面积,不到10%的人口,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在区域协同创新、基础设施联通、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民生保障等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长三角三省一市,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要“写好”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绕不开两个关键词——“一体化”和“高质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底色,不是简单的“1+1+1+1=4”,而是要下好“一盘棋”,织密“一张网”,连成“一条链”,绘就“一幅图”。党的十九大按下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快进键,六年一挥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一马当先,三省一市协同系统向前,合力效应显现,经济分工更加合理,合力更加凝聚,体现出日益明显的前沿和引领优势。
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其经济一体化进程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长三角区域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同时,区域内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长三角地区已建立了多个合作机制和平台,如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这些机制和平台为区域内的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渠道,推动了区域内的产业合作、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领域的深入发展。但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困境和挑战,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协同创新难度大
众所周知,长三角地区虽然在整体上经济发达,但是其内部各城市、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并不均衡。例如:上海、江苏、浙江等核心区域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相对较高,而一些边缘地区或欠发达地区则相对滞后。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容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均、人才流失、社会矛盾加剧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区域发展不平衡还表现在长三角地区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城乡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地区经济增长非常迅速,而另一些地区相对滞后,导致整体经济增长的空间受到限制。与此同时,城乡发展不均衡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和资源分配不合理问题。
尽管长三角地区拥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资源,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整体创新能力仍显不足。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不够,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影响力,导致经济增长缺乏持久动力。再者,长三角地区虽然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优秀企业,但是,在协同创新方面仍面临较大难度。由于各地在创新资源分配、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协同创新的效率和质量不高。此外,创新人才的流动和共享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面临一定的挑战,这些都进一步制约了长三角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改进。
(二)产业结构同质化,部分基础设施滞后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尽管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处于较为高级的阶段,但是,仍然需要面对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的双重压力。传统制造业面临着技术落后、成本上升等问题,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则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持。这种转型升级的压力对经济增长的空间造成了限制。在长三角地区,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部分城市和产业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现象。由于历史、自然地理、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一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导致资源浪费、市场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等问题,进而引发了一些负面的经济效应,这不仅制约了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例如:在长三角的“造车版图”中,上海市设计并提供芯片、软件等汽车“大脑”;江苏省提供动力电池;浙江省提供一体化压铸机;安徽省提供最后的整车组装,一台汽车的完整产业链构建在几小时内完成,极大缩短了汽车制造业流程的时间,这就是各区域发挥当地经济优势、产能优势、避免产业结构同质化的最好证明。
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尽管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总体上较为完善,但是,在一些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上仍存在滞后现象。例如:部分地区的铁路、公路、桥梁等交通网络尚未完全覆盖,特别是在部分偏远的城镇和乡村的交界地带,一些交通枢纽的通行能力有待提高。这些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制约了区域内的物资流动、信息流通、人员交往、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制约。
(三)资源环境压力大,经济增长空间不足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活跃的地区,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其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增大。例如:水资源短缺、空气质量下降、土壤污染等问题逐渐显现,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和改善资源环境,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重要难题。而且,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日益显现。土地资源、水资源和能源等自然资源的紧张状态愈发明显,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项目落地难度不断增加。同时,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使得部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面临淘汰或转型的压力,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激烈竞争。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体现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更体现在制度创新、营商环境、投资规模等多个方面。长三角地区需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寻求突破口,提高经济增长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呈现疲软态势,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民间投资增速减缓,消费市场也面临一定的压力,相比以往来说,消费需求明显不足的趋势加剧,这种投资消费的疲软直接影响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使得经济增长空间受到限制。
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生态保护提出明确要求。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宏观持续长跑”的缩影和视窗,相关循序推进的系统量化数据证明了长三角经济的韧性和实力。“先行者”的步伐令人振奋,江海潮涌展现出后浪高、前浪逐浪高的推进态势。
(一)深化产业协同合作,加强科技与制度创新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于深化经济一体化、促进产业协同合作对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进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鼓励企业进行跨地区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提高产业集聚度和产业链水平。与此同时,建立长三角地区政策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对接和协同,确保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的协调一致。定期召开政策协调会议,共同研究制定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区域产业政策的协同实施。此外,在产业布局方面,长三角地区还要注重发挥各城市的产业优势和特色,推动产业协同发展。通过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和资源共享,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科技发展与制度建设方面,要坚决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除此以外,还要加大对于金融服务方面的创新支持,推动金融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支持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不断加强科技与制度创新。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互联互通新格局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长三角地区通过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和信息通信网络,为区域内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要素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长三角地区还在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5G网络、数据中心等,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一方面,可以优化交通网络,加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的建设,努力提升区域内部和对外交通的便捷性和效率。推动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提高城市内部交通效率。还可以发展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升级信息通信,加快5G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信息通信水平。不断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交通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提高政府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除此以外,还可以在能源设施方面进行优化和升级,例如:加强电网、天然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保障区域能源供应安全,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挖掘低碳环保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互联互通新格局。
(三)坚持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助力生态环境共治共享
坚持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对于生态共治至关重要。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把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作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逻辑,就要坚持绿色经济发展理念,依托示范区资源禀赋和产业生态,做强做优特色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生态经济发展竞争力。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创新的技术路径和管理模式,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加快形成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例如:实施机电制造、印染、化纤、木业家居、汽配零部件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与此同时,开展厂房生产工艺清洁化改造,建设一批绿色工厂,推动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一批绿色园区。不断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依托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的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建设一批高性能绿色数据中心。支持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促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助力生态环境共治共享。
四、结语
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举措。以全局谋一域,以一域带全局,立足三省一市,瞻望整个中国,长三角地区重任在肩。长三角区域应当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好地支持科技创新的鲜活运行,创新实践建设的范例。这应该成为长三角区域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做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综上所述,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增长方面存在着诸多的挑战和压力,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长三角地区应该继续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深化产业协同合作,优化城乡区域发展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并激发投资和消费活力。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空间,实现可持续和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建.数字技术赋能协同治理:长三角数字政府建设一体化的推进策略[J].湖南社会科学,2024(01):86-94.
[2]邢华,冯博.区域协作治理中的领导力:一个动态分析框架——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01):20-32.
[3]朱志伟.长三角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协同治理与范式创新[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01):33-43.
[4]蓝定香,白佩玉.成渝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比较研究——基于“三链”协同度视角[J].重庆社会科学,2023(12):128-141.
[5]夏锦文.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J].红旗文稿,2023(24):42-44.
[6]吴志祥,计小青,许泽庆.区域一体化与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基于长三角扩容的准自然实验[J].华东经济管理,2024,38(01):14-25.
[7]许正中,曹贤忠.长三角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评价及其空间差异[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3(04):27-38.
[8]陆铭.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消费发展趋势[J].新金融,2023(11):7-10.
[9]余晓,傅洁璐,吴伟.标准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关联:长三角的实证[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3,35(02):44-55.
[10]熊微.区域经济一体化、公司治理与企业创新[J].财会通讯,2023(03):59-63.
[11]孙斌栋.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22):44-51.
[12]尹庆民,祁硕硕.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长三角中心区域城市的准自然实证分析[J].软科学,2023,37(01):31-39.
[13]毛新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意义、内涵、路径和使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论述[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2,16(05):34-40+136.
[14]屠启宇,余全明.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从地理空间到多维联系[J].南京社会科学,2022(06):43-58.
[15]晏清,贺超飞,郭焕修.基于区域一体化的长三角城市碳达峰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2(03):150-172.
[16]孙相云,戴翔.区域高质量一体化与出口技术含量提升[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43(05):17-41.
[17]章许睿.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语境下法治协作路径构建: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22(02):64-70.
[18]向宽虎,陆铭.信息技术、新型劳动中介和长三角一体化[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2):26-36.
[19]吉富星,樊轶侠.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财政制度安排及优化路径[J].经济纵横,2021(12):83-89.
[20]戴翔,王如雪,谈东华.畅通国内大循环对重塑竞争新优势的影响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1(06):28-54.
(作者单位:上海海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