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收信人”之姿感恩奋进

2025-02-19游欢

中国民族 2025年1期
关键词:沧源民族团结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临沧市,因临澜沧江而得名,聚居着汉、彝、佤、拉祜、傣、布朗等多个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给临沧市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三年多来,临沧市各族干部群众坚决扛起“收信人”的使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持续在祖国西南边疆大地绚丽绽放。

近日,记者跟随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组织的“牢记嘱托这十年 云岭团结花正艳”主流媒体云南行走进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双江县”)、沧源佤族自治县 (以下简称“沧源县”),感受云岭大地各族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生动实践。

乡村振兴 建设好美丽家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班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泥巴路变成水泥路,家家户户住进了砖瓦房……当时我和其他几位老支书想着,要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佤族群众一步跨千年走进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沧源县班洪乡班洪村老支书胡德学告诉记者,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后,大家都激动不已。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在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宣读,这里曾被评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下班坝村在落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政策中找到发力点、突破口,采取“公司+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规范管理养殖小区、蜂蜜加工厂、经济林果采摘体验园,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 150多万元,建成“班洪四大嫂饭店”、生态竹笋加工厂、农特产品销售中心、蜜蜂产业园等集体经营项目带动村民就业。同时,着力改善村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条件。谈起近年来的变化,村民杨文明坦言:“2010年,在政府帮助下,我们家从茅草房搬进了砖瓦房,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依托村旅游产业的发展,现在游客越来越多了,村里的水果、茶叶等农产品可以直接在自家的庭院商店售卖,提高了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位于双江县沙河乡陈家寨村尾帕组的双江荣康达投资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2000亩标准化乌龙茶基地,新建1300亩高标准有机咖啡基地,种植12万株瑰夏咖啡,按照“农业+工业+旅游+民族团结”的发展思路,正着力巩固提升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成果。公司管理人员杨晓介绍说:“公司现有员工120人,其中少数民族员工50人,每年使用季节工1.5万人次,每年支付劳务报酬7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当地各族群众的就业问题,极大地带动增收致富。”

2019年,尾帕组村民高长爱来到公司上班,主要负责茶园管理,包括除草、浇水、施有机肥、采茶等工作。“我把在公司学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也用到了自家的十几亩茶园中,通过精细化管理,茶叶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了提高。”高长爱对此很满意,“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不仅收入增加了,还可以兼顾家庭。”

文旅融合 维护好民族团结

漫步沧源县翁丁村古寨,感受其独特建筑和风土人情,再去瞻仰班洪抗英遗址园,感悟佤族儿女的拳拳爱国之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翁丁文化旅游区引进优质企业全面参与景区经营管理,150多户村民用老寨房子及土地入股,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成立翁丁景区旅游专业合作社。数百名村民参与景区民俗文化表演和旅游服务,并通过销售佤族织锦、木雕等特色文创产品,实现合作社增效、资产增值、社员增收。2024年春节期间,景区共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得实效。

“1933—1934年英帝国主义妄图派兵侵占班老、班洪一带,以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对此,西南边疆各族儿女同仇敌忾,英勇抗击英帝国主义入侵者,誓死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班洪抗英纪念馆讲解员刘晓娟指着墙上的旧照,讲述起边境儿女共御外侮的爱国故事。

“宁血流成河,断不做英帝国之奴隶。”当年,班老、班洪一带各族群众的爱国主义壮举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班洪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全力打造红色教育干部培训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班洪抗英遗址园作为红色旅游打卡地,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2023年2月,班洪抗英遗址园被命名为首批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如今,依托班洪抗英遗址园,沧源县以“四个建设”擦亮“总书记回信、班洪抗英、班洪班老回归、班洪四大嫂”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品牌,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稳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固边稳边兴边 守护好神圣国土

从沧源县城出发,7公里外就是勐董镇龙乃村。这个村边境线长3.9公里,村寨离边境线最近仅200米。

近年来,龙乃村以“固边、稳边、兴边”为着力点,探索出了一条边境各族群众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新路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进入村口,书写在墙上的十条村规民约格外醒目。“要想把村里建设好,就要建立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我们的村规民约第一条就写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心向党、心向国家,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热爱中华民族’。”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介绍说,“是党的好政策,让边疆各族群众过上了好日子,家园和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

近年来,龙乃村健全完善党组织体系网与社会治理体系网“两网融合”机制,实现了网格精细化管理全覆盖。建立“胞波亭”议事平台,让“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营造了家庭、邻里、村社和谐的良好氛围。

种田种地都是守边,放牛放羊都是巡边。山高坡陡、道路难行,赵爱军的巡边工作一做就是20多年。伴随他10多年的一个水壶和一把手工刀,就是他每次巡边的工具。龙乃村以党员为骨干组建抵边护村护寨应急突击队、边境巡逻队、联防队等,常态化开展巡边护边等工作,筑起“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的“铜墙铁壁”。

守卫神圣国土,护佑一方平安。龙乃村积极落实“党建+联防所长+段长+网格长”责任制,进一步定人定段定岗定责,靠前指挥、分段包保、定点布防、带队巡逻;建有2个抵边联防所,选派2名党员公职人员担任边境联防所临时党支部书记和联防所长,建立联防所排班分组联巡联防机制,确保人员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管护到位。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云岭大地各族儿女始终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不断描绘出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的新时代绚丽画卷。

(责编/金向德)

猜你喜欢

沧源民族团结
遇见彼此
民族团结跟党走
民族团结之歌
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试论沧源崖画与佤文化的传承
沧源佤山实现“航空梦”
沧源翁丁山地佤寨的空间布局及形态分析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