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书写中国边疆治理的新篇章
2025-02-19龙慧蕊张昀竹
2024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中国边疆治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治国安邦的大事、要事,边疆治理是维护国家整体安全稳定和繁荣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治国理政战略全局,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坚持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加快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推动边疆地区同全国一道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边疆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天山南北到八桂大地,从雪域高原到白山黑水,边疆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守护神圣国土、建设幸福家园,着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不断书写边疆治理现代化新篇章。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如何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何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又应当如何通过强化理论支撑来助力新时代的边疆治理?
近期,本刊记者专访年近九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马大正,感知他近半个世纪以来探访中国边疆、倾力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心路历程,了解边疆治理的古今变迁,思考边疆治理的当下与未来。
记者: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两大历史遗产,是伟大祖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强大原动力,也是广大中华儿女历史认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边疆正是这两大历史遗产相承接的重要体现。那么,中国边疆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马大正:“边疆”一词,最初见于先秦时期典籍《左传》,用于指称王朝疆域的外围地区。中国边疆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概念,当然还包括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生息繁衍于边疆地区的众多人群在开疆拓土的历史进程中,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中国边疆形成发展的过程,就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并不断巩固壮大的过程。
具体而言,中国的边疆包括陆疆、海疆和空疆。当今的中国边疆地区,一般是指占国土面积61.8%的陆地边疆和全部的海疆。地处国家领土的边缘、地广人稀、民族众多、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滞后等,是我国边疆地区具有的显著特征。
可称为“中国陆疆”的地域应具备两个条件:该地域有与邻国相交的边界线;该地域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社会、文化诸方面的特点。当今我国陆地与14个国家接壤,边界线长达2.2万多公里。依省级行政单位而言,中国陆地边疆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9个省区。
海疆的界定相对比较复杂,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大陆海岸线到领海基线之间的海域,在国家法律地位上与陆地领土完全一致;二是领海基线以外国家管辖的海域。根据上述标准,中国海疆从鸭绿江口到曾母暗沙南北4000余公里,东西宽约700—1600公里,除渤海是中国内海外,还有黄海、东海和南海,我国可管辖海域面积为340余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广阔的海疆国土范围内,除台湾岛、海南岛外,据不完全统计,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6961个,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有433个。我们研究历史上的海疆时,上述海域的沿海省区除已是陆疆省区的辽宁、广西外,诸如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都应在研究范围之内。
记者: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维护好国家领土主权特别是边疆主权,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根本原则。那么,中国边疆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马大正:中国边疆面向东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地缘政治复杂多样,且各地区历史演进特色鲜明,承载着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发展和巩固壮大的历史进程。从现实角度来看,正因为边疆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展示国家实力和形象的窗口,是确保国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发展的战略支点。维护边疆安全与稳定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其一,边疆地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边疆地区长期发展滞后,就不可能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同时,中国的陆疆和海疆疆域辽阔,物产资源丰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保障地。
其二,边疆地区仍然是中国国防的前线。尽管如今科技在不断发展,战争的形式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但边疆地区仍具有国防前线的功能,是守护领土完整、保卫国家安全的第一线。
其三,边疆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前沿,是展示中国综合国力和国家形象的舞台,也是正确实施地缘政治战略、维护国家周边安全的第一线,对于我国推行以维护周边安全环境为重点的周边安全政策,构建以睦邻友好为特色的周边关系来塑造大国形象,以及推行以多边制衡为核心的大国政策,都意义重大。
总之,“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是对边疆地区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科学总结和高度肯定,也是我们超越历代王朝史观和“民族国家”观念、以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探究边疆治理的重要维度。
记者:边疆政策是中国边疆治理的关键,而政策的制定往往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历朝历代中央政府与边疆地方政权都曾制定、推行诸多边疆政策,请您谈谈相关情况。
马大正:确实,中国历代边疆政策是边疆治理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关于其经验与局限的研究已基本形成共识。传统的大一统政治理念始终是治边的主题,军事布防是保障,边疆开发为边疆治理提供坚实物质基础,中华文化凝聚力则是牢固的精神纽带,正确的治边战略和策略是边疆政策能否成功的关键。曾经所谓的“华夷之防”以及重内轻边、重谋轻法等,都是古代中国边疆政策的时代局限。
中国古代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经隋、唐、元、明等大一统王朝充实、完善,至清代已基本形成完整体系,主要包括历代中央王朝为实现边疆治理目标所确定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应达到的目标、遵循的原则、实施的举措。在古代边疆治理的实践中,将长治久安作为最高政治追求,为当今的边疆治理提供了借鉴。这些政策各有利弊得失,尤以清代边疆治理集封建王朝边疆政策之大成,具有典型代表性,其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历史的连续性。中国封建时期的边疆政策既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和具体措施,也有实施政策的组织保证——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行政机制。清代边疆政策在继承中有创新,从历史上的羁縻政策、和亲政策到军府制、盟旗制、满蒙联姻等,可以看到清朝前期统治者富有创造性的雄才伟略,如康熙帝改变了历代固守长城、消极北防的战略和策略,等等。
地域的广阔性。清前期,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营,其有效管辖范围除18行省(包括台湾)外,还包括奉天、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六盟、喀尔喀蒙古各部、唐努乌梁海、新疆和西藏。因此,清代边疆地区包括了如今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至于沿海诸省以及台湾、海南(包括南海诸岛)则无论古今都是中国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内涵的多样性。地域的广阔性决定了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这些边疆地区在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各具特色,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也因地而异。清代边疆政策包括了自成一体的海疆政策和陆疆政策。清前期,在海疆政策上,对沿海地区的治理和对台湾、海南等岛屿的治理各不相同。陆疆政策涉及从东北到西南的广大地域,东北的军府制和新疆的军府制亦有所不同,而根据西南地区的特点,在西藏实施驻藏大臣制,在其他地区通过“改土归流”来加强中央政府统治。
影响的现实性。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前期的赫赫国威和后期的屈辱挨打,对于疆域的形成与变化均有着直接影响,当今我国疆域的格局基本因袭了清代。因此,深入研究清代边疆政策的成败得失,对于维护国家统一、边疆安定、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记者: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如您所言,以史为鉴明得失、知兴替。那么,我们又应如何理解新时代的中国边疆治理?
马大正:当代边疆治理的内涵比古代边疆政策要宽泛许多,一方面是运用国家权力,动员社会各类组织,调动国家和社会资源,实现对边疆地区人和地的全方位统辖与管理;另一方面,它是为实现边疆安全、稳定和发展,以政府为核心,多元主体依法对边疆区域内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和处理的动态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边疆治理工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边疆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阐述了其基本内涵、指导思想和贯彻原则。特别是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边疆治理问题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引领边疆治理的纲领性文件。这对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认为,新时代的中国边疆治理大战略的构建需要以长治久安、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应当包含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坚持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党的坚强领导,边疆地区才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防巩固的良好局面。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边疆治理各方面全过程,更好凝聚边疆发展各方面力量,确保边疆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是当代中国边疆治理大战略中不可动摇的基本点。
坚持治国必治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必治边”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对中国边疆治理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对当代中国治边战略思想的丰富完善,也是当代中国边疆治理大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把边疆治理有机融入治国理政各方面事业发展,把边疆地区发展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纳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不断开创边疆治理新局面,确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又明确提出“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可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我国边疆地区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性指导思想。
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边疆治理的底线要求,长治久安是所有地区一切发展的大前提。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边疆地区社会治理效能,提高卫国戍边整体能力。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边疆地区依托自身条件禀赋,在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要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进而确保“高质量发展”与“长治久安”两大战略任务的有效落实。
记者: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时代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着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马大正: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始终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牢牢把握、毫不偏离。
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表达体系,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引导边疆地区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坚持“五个共同”的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要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有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管边治边,夯实边疆治理的法治基础,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提升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要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促进边疆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
要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纽带。
要大力培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行动特别坚定的治边干部人才队伍,教育引导广大边民群众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坚定不移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记者:从《二十世纪的中国边疆研究》到《中国边疆学八题》,您长期从事边疆问题研究并且成果丰硕。对于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您还有哪些新思考?
马大正:边疆稳则国家安,边疆兴则国家强。要真正认识中国边疆,与时俱进治理好边疆,必须重视边疆治理历史经验的研究和总结,不断强化理论支撑。尤其要加强边疆史、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和宣传阐释,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推出更多具有影响力、说服力的研究成果,讲好中国边疆治理故事,不断巩固边境地区守土固边、兴边富民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自1983年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成立以来,中国边疆学已从“一门发展中的边缘学科”成为研究成果日渐丰硕、理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的“显学”,如今更是引起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能够参与、见证中国边疆学的形成发展,我甚感欣慰。这些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推进构建中国边疆学知识体系,积极阐述其所涉及的基本问题以及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跳出过去只注重研究边界问题、民族问题等的范畴,逐步形成以中国古代疆域史、中国近代边界沿革史、中国边疆研究史等为重点的研究格局,进入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大发展时期。
中国边疆学具备综合性、现实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既是一门探究中国疆域形成发展规律、中国边疆治理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专门学科,又是一门考察中国边疆历史发展轨迹、探求当代中国边疆高质量发展与长治久安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战略性专门学科。在我看来,其学术体系可划分为“一体”(即中国边疆学)、“三领域”(即中国边疆理论体系研究、中国边疆历史研究、中国边疆治理研究)。我们深入梳理总结历史上边疆治理的得失、新时代边疆治理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断加深对边疆战略性地位的认知与阐释,就是在助力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就是在为当代中国的边疆治理提供借鉴。
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立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悠久历史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做到历史和现实并举,不断深化边疆治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
欣逢盛世,中国边疆学大有可为。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指导下,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用心用情用力讲好中国边疆治理故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便是代代边疆学人始终不渝的追求和担当。
记者:谢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边疆治理的美好未来。
(责编/王孺杰 王怡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