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地产项目可持续性与防震减灾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2025-02-19王红娟

今日财富 2025年2期
关键词:防震减灾抗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和防震减灾能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构建房地产项目可持续发展和防震减灾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房地产项目在环境、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可持续性,并综合考虑其抗震设计、应急响应机制和灾后修复能力,对提高城市整体安全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房地产项目可持续性与防震减灾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规模和数量逐年增加,其可持续发展和防震减灾能力备受关注。为全面评价房地产项目是否能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灾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一、房地产项目可持续发展与防震减灾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建设与保护不力

在房地产项目可持续发展和防震减灾能力建设中,环境建设和保护薄弱是一个突出问题。因此,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长期保护。据统计,近几年来,约60%的房地产项目未严格执行环保标准,致使项目周边植被覆盖度平均降低15%,空气质量指数大幅提升,直接威胁居民身体健康;另外,工程建设过程中有30%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出,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这不仅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可持续发展,还会影响建筑物的抗震减灾能力。因此,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保证房地产项目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资源利用不合理

在对房地产项目可持续发展和防震减灾能力建设中,存在着资源使用不当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房地产项目呈现出一种粗放式的资源利用方式,即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能源和水资源消耗过大。统计显示,部分工程在规划阶段缺乏对土地资源进行精细化评价,导致实际建设用地浪费严重,单位面积产出效率较低。同时,由于水资源回收利用率低,加之能源管理不善等原因,大量工程建设与运行能耗居高不下,既增加了运行成本,又加剧了环境压力。这既有悖于可持续发展原则,又弱化了工程应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的恢复能力与自愈能力,这往往导致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影响防灾减灾整体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防震减灾能力薄弱

防震减灾能力的薄弱是房地产项目可持续发展和防震减灾能力建设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一些工程在设计和建设阶段,抗震规范执行不到位,致使实际抗震能力远远达不到规范要求。据有关资料显示,过去5年,我国因抗震设防标准不足而导致的房屋建筑损毁率高达20%,直观地反映出抗震设计实施的严峻现状;另外,地震应急响应机制不够完善,多数工程缺乏完善的应急预案,缺乏经常性的应急演练,导致灾害发生后人员疏散效率低下、救援困难,进一步加剧了灾害损失。同时,抗震新技术(如隔震支座、阻尼器等)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所占比例仍然偏低,制约着防震减灾整体水平的提高。综合以上分析,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防震减灾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房地产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法规执行与监管不力

在房地产项目可持续发展和防震减灾能力建设过程中,法规执行不力、监管不力等问题尤为突出。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房地产项目环保和抗震设防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5年里,由于政策执行不力而造成的违法建设案件高达20%,其中抗震减灾措施不达标的高达15%以上。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溯源和定量评价机制,导致部分工程在抗震等级、建材质量等方面达不到既定标准。此外,监管信息不透明、公众参与程度较低等问题,进一步弱化了监管的力度和效果,给房地产项目的长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二、房地产项目可持续性与防震减灾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一)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构建可持续发展和防震减灾能力综合评估体系,是房地产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地震是破坏力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其突发性强等特点给建筑物带来了严峻的威胁。根据历史资料,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大部分都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抗震评估体系,保证房地产项目在设计、建设和运营各个阶段都能获得高水准的抗震设防,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该评估体系既要满足抗震设计规范,又要考虑场地特殊地质条件,准确设置加速度、反应谱等地震动参数,确保建筑结构既能满足抗震设计规范,又能兼顾抗震安全。同时,要注重材料的耐久性,优化结构形式,提高整体抗震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房地产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双赢。

(二)促进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无疑是房地产项目可持续发展和防震减灾能力综合评价的核心目标之一。综合评估体系采用严格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标准,并结合抗震减灾技术规范,不仅能保证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全过程的“绿色健康”,还能显著提高其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有研究数据表明,采用可持续设计和减震技术的房地产项目,可使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5%左右,同时,建筑抗震等级普遍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有效降低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这一高品质的发展模式,在保障居民生活质量和安全的同时,也为房地产公司赢得良好的市场口碑和长期社会效益,促进整个产业向绿色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对房地产项目可持续发展和防震减灾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对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开发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更直接地反映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与防震减灾能力的房地产项目,可以有效抵御自然灾害,降低突发事件对居民生活与社会秩序的影响。据统计,采用良好的抗震设计,地震破坏率可减少30%~50%,从而大大降低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同时,还要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有利于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居民生活品质。长期而言,有助于提升市民对政府和开发商的信任度,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因此,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体系,既是对人的生命安全负责,也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借由制定及执行特定的指标与标准,使每个地产项目既能促进经济成长,又能促进社会长期稳定与繁荣。

三、房地产项目可持续性与防震减灾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的有效策略

(一)强化环境建设保护,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石

在房地产项目建设中,加强对环境的建设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在规划之初就将绿色生态理念融入其中,通过科学的环境评价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项目选址应避开生态敏感区和自然灾害多发区(如洪涝灾害多发区),并开展详细的地质调查,确保基础稳定,降低未来自然灾害发生的风险。在建筑设计中,应广泛应用环境友好的材料和技术,如采用耐久、耐腐蚀的建材,既可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又可以降低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建筑的节能设计也不容忽视,通过对建筑外墙结构的优化,配置高效的隔热材料和设备,以及采用太阳能光伏板等可再生能源系统,可以有效减少建筑能耗,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此外,采用雨水收集回收系统、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等生态设计,不仅能提高建筑美学水平,也能有效改善微气候,促进生态平衡。以某高端住宅区为例,全面贯彻绿色生态战略,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对工程建设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保证从设计到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达到环保要求。该工程采用高性能保温墙体材料,比传统墙体节能30%左右;同时,社区内建有完善的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年平均收集雨水20万立方米左右,主要用于绿化灌溉和景观用水,减少了对地下水的依赖。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使该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声誉,更成为房地产业的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优化资源配置利用,促进高效节能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和高效节能发展是房地产项目可持续发展和防震减灾能力综合评估的关键环节。这就需要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贯穿于工程规划和实施的各个阶段。采用BIM技术对建筑全寿命周期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对材料使用的精确预测和优化,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大力推广装配式施工技术,采用预制件现场快速拼装施工,既可缩短施工周期,又可大幅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在选材方面,以高性能混凝土、再生建材等环保节能材料为主,这样既能降低生产能耗,又能有效提高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总能耗;另外,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充分考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的利用,如安装太阳能光伏板提供电能,采用自然通风采光等方式,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使用,以达到能源自给自足和高效利用的目的。以某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为例,通过对建筑负荷的精确计算和能量系统的科学设计,使太阳能热水供应比例达到60%以上,综合能耗较传统建筑降低30%以上。同时,该工程注重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并建立了中水回用系统,有效缓解了城市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三)增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安全韧性社区

提升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安全韧性社区,是房地产项目可持续发展和防震减灾能力综合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在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融入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和应急管理措施。根据地质调查资料对建筑结构进行高标准抗震设计,以保证主体结构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例如,基于BIM技术的精细化仿真分析,优化结构设计,提升建筑整体抗震性能。同时,社区规划要充分考虑避难空间的布局,建立应急疏散通道、安全广场和地下避难场所,以确保灾害发生后居民能快速有序地转移到安全区域。在此基础上,引入智能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社区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其进行预警和防范。在应急物资储备方面,社区要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库,包括应急药品、食物、饮水、照明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升级,以保证发生突发事件时可以及时调用。同时,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防震减灾教育,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居民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增强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四)加强法规执行监管,确保合规性与责任落实

在构建房地产项目可持续发展和防震减灾能力综合评估体系时,必须加强法规实施监督,以确保项目合规性,落实可持续发展责任。这就需要企业既要对国家和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建设质量、环境保护及抗震防灾等法律法规有深入的了解并贯彻执行,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内部合规管理制度,把法规精神内化为企业经营的基本准则。企业可以参照ISO 27001等国际标准,建立一套完整的合规风险管理系统,明确各个部门在法规执行方面的职责和权限,保证从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到交付使用的各个环节均达到相应的标准。如在防震减灾方面,要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保证结构抗震性能达到标准;在环保方面,严格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积极推广绿色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降低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同时,要强化内部监督和检查机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同时,建立员工举报和反馈机制,鼓励员工和社会公众参与监督工作,形成多部门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以某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例,该公司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定期评估在建项目的合规性和防震减灾能力,保证项目的各项指标达到或超出国家和行业标准。对在合规管理、技术创新、防震减灾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团队或个人进行嘉奖,有效激发员工的合规意识和责任感,为建设既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又具有防震减灾能力的房地产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房地产项目可持续发展与防震减灾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对于促进我国房地产业的绿色、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提高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工程的抗震防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优化评价体系,为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防震减灾抗震
防震演练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单导线防震锤复位装置方案设计
古建抗震有绝招
家庭防震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首尔七成房子不防震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