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湖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对策研究
2025-02-19郭倩如 胡高乐
数字经济时代下,传统产业的数智化改造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作为“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转型升级对保障民生和提升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湖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典型问题,并从思想、技术、管理层面提出了数智化赋能湖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相关企业和从业人员提供帮助。
自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数字经济”后,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已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产业数字化发展迅速。根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超过55万亿元。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整个国家、社会及所有产业都置身于数字经济的浪潮之中。
生鲜农产品具有鲜活、易损、时令性强、不易运储等特征,是餐桌上基本、高频、必须的食品品类。作为“菜篮子”工程和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在数字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实现数智化转型升级,对于减少生鲜物流损耗、提升供应链运营效率、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保障农产品稳定供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湖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
(一)农产品资源丰富
湖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农产品资源丰富,品类繁多,在全国生鲜农产品产地中占据重要地位。2023年,湖南生鲜农产品总产量达6750.79万吨,同比增长3.18%,其中蔬菜生产规模持续增长,在所有生鲜品类中占比最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着重“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大规模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建成长株潭、洞庭湖、湘南和湘西四大绿色蔬菜产业聚集区。2023年年末湖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6840.2万千瓦,同比增长0.9%,相比五年前增长5.69%。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湖南省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
(二)批发市场地位突出
目前在湖南,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仍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全省绝大部分生鲜农产品均需要经由生鲜农产品生产商,到产地集贸市场,到产地批发商,再到销地批发市场,甚至二级批发市场,才能到达零售商并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长沙海吉星、红星,怀化惠农,常德国交,湘西武陵源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湖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以长沙海吉星为例,其一级批发市场份额占全省85%左右,蔬菜交易品种超过220个,蔬菜来源地涵盖国内20余个省区市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蔬菜销售覆盖全省14个市州以及周边省区部分城市,是全国最大的蔬菜供应枢纽,也是整个中南地区蔬菜价格的“风向标”。
(三)冷链物流成为重点
202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的构建成为了湖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重点。2022—2023年,湖南相继开通了“怀化至东盟”以及“新疆至怀化(长沙)”的水果冷链专列,生鲜农产品冷链流通规模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资本看好并入局冷链相关行业,2023年湖南省新增冷链相关企业就达到295家。并且,随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增加,湖南省冷链物流网络布局不断完善。2023年全省新增农产品批发市场冷库库容22.33万立方米,新增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库容95.6万立方米,新增社区前置仓冷库库容1.6万立方米,新增冷藏运输车142辆。生鲜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不仅向供应链条向上下游延伸,其类型也呈多元化发展,包括保鲜库、冷藏库、冻库等,以适应各生鲜品类的多样化存储需求。
(四)市场需求强劲
湖南省农产品消费和餐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攀升。2023年全年湖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2万亿,比上年增长6.1%。其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12.2%,餐饮收入额增长12.3%。与此同时,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品质、绿色、安全以及消费体验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3年湖南省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2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经胖东来“爆改”后的步步高超市门店日销售额增长近三倍,便利高效的生鲜电商和高品质的生鲜超市获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五)本土电商平台涌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湖南涌现了一批知名本土生鲜电商平台和供应链服务企业,如开创社区团购模式的兴盛优选,深耕餐饮食材配送市场的“麦菜邦”,专研生鲜供应链数字化改造的“蔬东坡”等。这些企业服务范围广泛且在各自细分领域都取得了不错成绩。既有直面消费者的B2C平台,又为小农场、农村合作社、零售商、餐饮企业等生鲜市场上下游环节提供供应链服务的B2B、F2B平台,甚至还有提供软件技术服务和供应链系统解决方案的第四方物流企业。
二、湖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典型问题
目前湖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虽然在生产端、流通端、销售端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供应链能力不是某个环节的某种单独能力,而是体现在供应链条整体性、协调性和系统性上的能力。从整体上来看,湖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各节点信息不对称
一方面,由于湖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仍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供应层级较多,链条较长,而不同环节中又存在各种类型的运行主体,如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传统企业、互联网企业等,不同主体对于数字化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接受程度和应用水平差异较大,客观上导致信息流通难度增加;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条中的各主体在决策时均着眼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希望利用信息差实现对上游环节的压价和对下游环节的提价,从主观上造成了信息的虚假传递和流通不畅。这种情况下,供应链从销售端到生产端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将层层放大,导致市场供需矛盾的不断扩大,各环节运营和库存成本上升,产品滞销风险增加,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高成本和高风险。
(二)产品质量难以把控
首先,由于生鲜农产品生产者在地理上和信息上均较为分散,且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众多,经多次集散后容易出现无人知晓农产品源头产地和农场实际生产情况的现象,导致农产品安全难以保证,质量问题难以追溯。近年来出现的众多“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生鲜灯”事件,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品质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而且,由于生鲜农产品本身就具有非标准化的特征,各种类型产品认证繁多且缺乏统一价格标准,间接导致逆向选择,产生“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的现象。
其次,目前湖南省冷链物流布局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仍不完善。产地预冷、田头仓储、低温环境下的分级配送等服务开展效果不够理想,并且缺乏有关农产品产地预冷、分级包装、储藏保鲜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和统一标准。生产粗放、采收不精、冷链不完整导致生鲜农产品损耗较大,流通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众多。而目前又难以对各流通环节质量责任进行确认,导致产品质量难以把控。
(三)产业链延伸不够
虽然湖南省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一直稳居全国前七位,但相比山东、河南等农产品加工业强省,整体实力与竞争力仍然不足。目前,湖南省生鲜农产品加工整体上技术含量偏低、加工能耗高、装备缺乏、物料损失多,而且加工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增值率不高,导致加工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离绿色高效增值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此外,伴随着消费的逐步升级,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满足饮食的基本需求,也包括了体验农产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对于传统农业大省湖南而言,需要探索更能匹配消费者需求的“休闲农业+旅游”新模式,实现农产品产业链的横向扩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而且,目前在农业生产和旅游产业融合时,脱离农业生产经营、产品单一且缺乏特色、网络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导致湖南生鲜农产品从整体上看品牌效力不显,产品增值不够,农业发展效益较低。
三、湖南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数智化发展对策
数字经济时代,供应链的发展需要实现供端数字化能力、应端消费者体验以及链中物流能力的相互匹配,是思想上、技术上、管理上多种数智化能力的聚合发展。对于湖南省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当大数据思维深入人心,数字技术应用到农产品流通的方方面面,匹配与供应链数智化程度相当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确保供应链的稳定和高效运作,还能以数智化带动生鲜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以标准化最终助推湖南生鲜农产品品牌化发展。
(一)发挥思想政策的引领作用
加强宣传与教育,强化各流通主体的数据观、整体观和系统观。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相关从业人员普及数智化技术和知识,提升其对数字经济这一时代背景的认识和理解。引导相关从业人员跳出传统“供需买卖”思维定式,树立“生鲜市场角逐本质上就是生鲜供应链能力竞争”的思想,强化其对合作博弈、信息共享、供应链协同的理解。
优化政策环境,制定相关支持政策和法规制度。政府可以提供一定期限内的税收减免或设立专项资金,以鼓励生鲜供应链参与者进行数智化改造和技术升级,降低企业数智化转型的成本和风险。出台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明确生鲜供应链数智化发展的目标和要求,规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的行为。同时,加强对生鲜供应链的监管力度,确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二)提升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
生鲜农产品生产端掌握着生鲜货源,是整个供应链条的起点和基石。但是受限于生产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产品的地域性和非标准化,生产端也是目前生鲜供应链数智化发展最为薄弱的一环。可以依托一些大数据技术、智能优化模型对于农场的选址、产品的选择、生产计划的调整进行最优决策;另外,可以通过RFID标签实现生鲜农产品在源头产地的初步信息采集,以便在流通中快速读取产地、生产日期、批次等关键信息。更进一步,通过传感器技术对农业生产环节信息进行采集和监控,关注目前被忽视的产前损耗和产中损耗等问题,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帮助农户脱贫增收。
生鲜农产品流通中需经过仓储、运输、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等诸多环节,涉及人员众多,信息繁杂,异常频发,需要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全面监控,以降低生鲜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率,为食品安全和品质提供保障。可利用多种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可视化等技术进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数据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开发。具体而言,可以将物联网技术和时间戳记录融入冷链布局之中,记录农产品从采摘、加工、包装到运输的每一关键步骤的时间戳,实时监控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环境,确保其在适宜的环境下运输和储存,提高产品的新鲜度。可以应用区块链技术与农产品供应链溯源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消费者对于生鲜农产品品质的信心。
生鲜农产品需求是推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动力来源。借助生鲜电商平台和零售网点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对购买数据、搜索记录、点击率等历史需求数据进行统计,通过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灰色马尔科夫和系统动力学等智能优化模型,实现对生鲜农产品市场需求的长中短期需求和各种细分品类需求的预测,以精确指导生鲜农产品的采购和生产。另外,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用户行为分析、社交媒体分析等技术,构造生鲜农产品市场用户画像,识别用户的潜在需求,实现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推介。
(三)实现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
可以在营销、运营、金融、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实现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比如,根据市场需求数据和消费者偏好信息,提供定制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配送服务;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产地、不同特点的生鲜农产品,提供智能化、差异化的供应链运营策略;提供灵活的供应链资金解决方案,缓解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构建供应链信息共享和风险检测机制,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环节间、环节中多角色间的信息匹配、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
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数智化发展不仅需要一批具备数字化技能的专业信息人才,还需要培养具备数字化思维、农业专业知识和供应链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构建全产业链多层次的人才网络,包括技术研发、数据分析、运营管理等不同领域的人才。同时,加强与其他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数智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
课题:湘潭市“领导出题·专家答题”社科规划课题(202405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产品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和路径研究”(24C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