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秦皇岛市发展策略研究
2025-02-19刘岩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旨在通过优化区域布局、整合资源优势,推动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作为河北省重要沿海城市的秦皇岛市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机遇。本文探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秦皇岛市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央企落户并做大做强,同时提出了对于央企的招商引资策略和服务创新模式。研究认为,吸引央企落户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还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秦皇岛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提供新的动力。本文旨在为秦皇岛市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观背景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京津冀三地整体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出发点,推进多方面发展,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三地定位。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强调要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着力抓好标志性项目向外疏解。河北省省委作出部署,要深化央企对接协作,努力争取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吸引更多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落地落户,吸纳更多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拉动河北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动京津冀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为河北带来新机遇。
(二)秦皇岛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地位与机遇
引进央企工作是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冀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要举措。作为河北省重要沿海城市,秦皇岛市具有独特地理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其定位是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城市和重要港口城市。秦皇岛市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机遇,加强与京津合作,推动产业、交通、人才等领域突破,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
(三)以央企招引和服务为例的研究意义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能够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是秦皇岛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一环。在国家及河北省委、省政府政策引领下,“央企入秦”是秦皇岛市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策略、推动自身发展的良策,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还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秦皇岛市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提供新的动力。央企凭借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管理经验,积极寻觅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秦皇岛市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配套、优越的资源禀赋、愈加突出的区位优势以及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央企外迁的绝佳选择。央企需要秦皇岛市,秦皇岛市也需要央企,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双向奔赴”。
二、秦皇岛市发展现状分析
(一)区位优势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环渤海地区中心位置,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重要节点城市,这一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环,既能够承接来自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又能与东北地区进行紧密的经济往来和资源互补。秦皇岛市公路、铁路、航空和海运相互衔接,形成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为人员流动和货物运输提供了便捷条件。
(二)资源禀赋
秦皇岛市拥有丰富的旅游、海洋、生态等资源,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陆域面积780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805平方公里,海岸线184.88公里。全市平均气温11.1℃,平均最高24.8℃,最低零下8.9℃,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宜业宜居。秦皇岛市是中国北方地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水资源存储量超过16亿立方米。
(三)产业基础
秦皇岛市重点发展生命健康、文体旅游、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粮油食品加工、新型材料、临港物流、新型能源、特色农业十大特色主导产业。秦皇岛市积极打造康养名城,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多个生命健康产业项目正在落地建设和运营。秦皇岛市利用优质的海滨资源和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高端旅游、养老休闲、康体健身等旅游产业,收到良好成效。装备制造业涌现出哈电通用燃气轮机(秦皇岛)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秦皇岛北方玻璃、雅豪新材料、本征晶体在新型材料领域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秦皇岛市的城市形象,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四)智力资源
以燕山大学为代表的驻秦高校是技术成果“聚宝盆”,旨在以公共服务赋能转化增值。目前秦皇岛市成立了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和两家省级技术转移机构,搭建高价值科技成果库,精准对接校企,打造全方位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引进中关村科技企业孵化运营模式,如e谷创想空间和北京海淀留学人员创业园秦皇岛市分园等项目,为早期项目和初创企业提供全程服务,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秦皇岛市持续为央企与当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搭建桥梁,共同推动秦皇岛市创新能力提升。
三、秦皇岛市招引央企的策略
(一)明确招引目标与重点领域
依据产业规划,秦皇岛市可从十个方面确定央企招引方向:一是生命健康产业,吸引大型医疗集团和有实力医药企业,发展高端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及生物制药产业等;二是文体旅游产业,与央企旅游企业合作建设景区、度假区,开展文化演艺等活动,发展体育赛事等产业,提升城市知名度;三是汽车零部件产业,吸引央企新能源汽车配套企业;四是电子信息产业,招引央企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五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吸引央企海洋工程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发展相关产业;六是粮油食品加工产业,与央企合作打造食品品牌和建立物流配送体系;七是新型材料产业,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和电子新材料,与央企合作建设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八是临港物流产业,改变秦皇岛港运输模式,招引港口物流类央企,提升服务水平和功能;九是新型能源产业,招引央企新能源企业开发资源和建设相关项目;十是特色农业产业,招引央企农业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运营。
(二)分析央企需求
央企选择落户地点通常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在国家鼓励产业领域和地区布局,可以获得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有与主业相关产业基础,可形成集群和协同效应,完善上下游产业链确保生产经营顺畅,良好的产业配套服务为技术创新和资金融通提供支持;人力资源丰富且素质高,满足人才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中利于吸引培养创新人才;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物资运输和市场拓展,靠近目标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满意度;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大,可以降低成本和风险,行政效率高,可以提供高效政务服务,法治环境良好,能够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城市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水平高,能为企业员工提供良好工作生活环境,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和战略布局。
(三)开展精准招商活动
结合招引目标和央企需求,各市直部门、各县区密集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精准招商活动,对有意向企业跟进对接洽谈,开展重点项目及上下游产业招商活动。市央企对接和招商引资工作专班办公室多次拜访国家部委、央企总部和省厅部门,推动央企子公司产权登记认证工作,并围绕重点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明确招引目标和对接精度。2023年,秦皇岛市开展央企对接活动500余次,对接央企总部38家、央企子公司214家。截至2023年12月底,秦皇岛市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25家,其中新注册18家,从外地迁入7家。
(四)优化营商环境
秦皇岛市在全国首先开创“审批+”普惠金融服务站工作模式,园区项目“六即改革”、企业诉求“秦皇营商”平台一键触达等20余项改革措施。市政府出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40条措施》等多项有效方案,为经营主体提供更加便捷多样的个性化服务。同时推出《京津冀办税事项“最多跑一次”清单》,全力扫清京津企业落户涉税障碍。持续推进“四减一优两提升”,实施政务服务提升工程,首创工作办法解决热点问题。针对经营主体迁移变更实行精准服务,打造服务新模式。将优化营商环境立法纳入计划,完善多项法规,宣传法规政策,为央企发展提供便利。
四、秦皇岛服务央企的经验探索与创新
尽管秦皇岛市在吸引央企落户方面已斩获一定成果,但在提升服务央企水平、引导已落户的央企子公司尽早开展实质性经营业务、更好发挥对当地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方面,仍需不断探索新途径。
(一)解决央企发展的实际问题
1.土地供应与工业用地存量利用问题
秦皇岛市可从多方面解决土地供应与工业用地存量利用问题:一是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提前为央企等重点项目预留资源,创新供应方式,加强监管,清理闲置土地;二是开展存量调查,处置闲置土地,因企业原因依法处理,因政府原因协商处置。促进低效用地再开发,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可收储或合作开发。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推广标准厂房,严格审批新项目指标;三是加强政策保障,设立专项资金,进行优化服务,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央企提供融资支持,保障经济发展土地资源需求。
2.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人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制定和优化人才政策,引进人才。根据现实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提供税收减免、住房补贴、子女教育等优厚待遇和支持措施;优化人才分类认定目录,支持企业自主开展人才认定,让人才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深化校企合作,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入驻;二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留住人才。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人才公寓,提高人才生活品质,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积极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实现人才资源共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创新人才服务机制,用好人才。探索组建人才发展公司,打造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市场化支撑平台,围绕项目孵化、人才培训、人才服务、人才安居等领域赋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紧盯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聚焦“塔尖”“塔基”人才,以问题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服务机制,解决一批共性问题,差异化、小切口研究制定专项人才政策。
3.提升基础设施配套
秦皇岛市水、电、煤、气等供应充足,要素价格在京津冀地区处于中下水平,工业用地存量近百平方公里,土地出让基础低价明确。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为央企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提升园区的配套服务水平,为央企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
(二)加强沟通与协调机制
1.定期与央企沟通交流
针对国药微元科技(秦皇岛)有限公司等新引进的央企,要建立健全沟通机制。一是设立专门对接机构,负责与新引进央企的日常沟通联络工作,机构人员应包括经济、规划、环保、税务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以便及时解答央企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厘清职责,避免推诿扯皮;二是定期召开沟通会议。组织召开季度或月度沟通会议,由市政府领导主持,邀请新引进央企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主要内容包括通报秦皇岛市的经济发展情况、重大项目进展情况以及政策调整等信息,同时听取央企的发展需求和意见建议。针对央企提出的问题和困难,现场进行协调解决,明确责任部门和解决时限,并在下次会议上通报进展情况。
对于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等驻秦老央企,加强联系,使其当好央地合作的桥梁纽带。一是鼓励其利用资源优势及人脉关系,积极宣传推介秦皇岛市独特优势,力争引入符合产业规划的央企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二是鼓励驻秦老央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秦皇岛市布局新的项目,拓宽投资领域、加大投资力度。
2.及时解决央企诉求与困难
强化服务央企的意识,主动了解央企需求,及时解决其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可在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优惠、贷款贴息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以降低央企的经营成本。鼓励和支持央企在本地开展研发和创新活动,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便利。参照雄安新区经验做法,加快制定住房、薪酬、社保、医保、人才引进等一揽子配套政策,为央企解决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投资促进中心)
作者简介:刘岩,女,1986年10月出生,汉族,河北省秦皇岛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招商引资、投资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