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何以困难重重?
2025-02-19陈豪 曹红
摘 要 职业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是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形成“双师型”素质的重要举措。为规范教师企业实践过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政策文件。然而,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实际推行中仍存在重重困难导致难以有效落实。通过对江苏省职业学校15名机械类专业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当前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困难重重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企业对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缺乏积极态度,职业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缺乏足够保障,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参与意愿不强。为破解上述困境,建议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的顶层设计;建立教师企业实践的常态化机制,提高校企双方的支持力度;激发教师企业实践内在动力,培育教师企业实践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机械类专业;“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5-0064-06
一、问题的提出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企业实践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关键举措。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前往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对于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帮助职业学校教师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积累实践经验、生成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1]。从全球范围看,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前往企业实践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为弥补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缺乏的短板,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探索建立系统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并颁布了一系列专项政策文件。早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随后,《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2006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2023年)等文件进一步强调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重要性,教师企业实践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得以不断提高。
虽然有了系列政策措施作为保障,但现行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中,教师企业实践仍然是一大短板,并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教师企业实践成效总体不佳。有研究表明,由于企业参与的机制没有建立,政府倡导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不能得到全面推进,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教师企业实践成效有限[2]。因此,有必要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困难重重的原因所在。
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大多研究是从企业、学校、教师三大利益相关者出发总结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困难及原因。第一类研究从企业角度出发将教师企业实践难以有效落实的原因归结为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3],企业受生产经营条件、发展规模与核心技术保密影响,对教师企业实践存在消极态度[4]。第二类研究从学校角度出发将教师企业实践难以有效落实的原因归结为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管理滞后、实践目标需求与实践内容形式存在偏差、教师企业实践成果转化不足[5]以及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考核机制尚未完全建立[6]等。第三类研究从教师角度出发,认为当前职业学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主要矛盾在于教师对待企业实践的态度消极[7],教师无法进行身份角色转换[8],教师难以通过企业实践获得回报,等等[9]。
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对于解释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所存在的困境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以宏观层面的思辨研究为主,其研究结果虽然具有普遍意义,但很难发现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中的微观影响因素,而这些微观因素往往是影响教师企业实践效果的关键所在。此外,不区分专业大类,笼统地对教师企业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往往会忽略教师企业实践专业情境性的一面。鉴于此,本研究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借助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江苏省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师的深度访谈,力求找到制约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有效落实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为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方法
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经验资料、自下而上建构理论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因素识别等探索性问题的研究[10]。本研究主要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收集其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资料,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12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核心式编码。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的方式,从江苏省内6所职业学校抽取15名机械类专业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教师分别来自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等地区的重点职业学校。所选研究对象均参与过教师企业实践,并且至少拥有五年教龄,对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政策比较熟悉。在研究对象的职称方面,中级以下职称的教师有2人,中级职称的教师有10人,高级职称的教师有3人。在样本的选择上,本研究充分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区、学校层次、教龄、职称等方面的均衡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基本情况。
(三)研究过程
1.实地访谈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法收集资料。考虑到面对面访谈更加有利于保证所获取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研究者以线下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深度访谈,单次访谈的时间约为40分钟。在访谈工作正式开始前,向访谈对象说明了研究目的、研究流程和研究伦理,并征得他们同意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根据受访对象的回答进行追问,以获取更完整的访谈数据。访谈工作全部结束后,按照访谈对象所在学校及受访顺序进行编号。例如,A1代表A校第一位受访对象。最后,研究者将录音转录为文字,共整理出约8万字的原始访谈资料。
2.资料编码
本研究具体的编码流程严格遵循扎根理论的原则,采用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核心式编码对原始资料进行不断分析、比较,提炼概念,发展范畴,解析问题[11]。在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形成12个码号,在主轴编码过程中,将12个码号进行整合形成3个概念类属。基于前述编码过程,进一步归纳出核心编码。编码结果如表1所示。
三、研究发现
(一)企业对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不足
企业作为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政策执行的重要主体,是决定教师企业实践质量的关键一环。研究发现,对于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企业一方普遍积极性不足。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如表2所示。
1.企业实践岗位不够对口
按照国家和地方政策的相关要求,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应当选择与本专业对口的岗位。然而,实际上,教师要想找到与自身专业完全匹配的实践岗位非常困难,根据受访教师反映,学校只能够保证企业实践专业在专业大类范畴之内。如有教师所言:“肯定是符合专业大类的,但是我们(机械)专业里面有很多小专业,像一些学焊接、材料、数控专业的,不能保证找到完全对口的岗位。”(C1)虽然不同教师所分配的岗位不尽相同,但大多会被安排到加工车间、生产车间或者维修车间等,教师上岗后的工作要求与考评方式均与普通员工无异,而且学习难度很高。如有教师所言:“我实践的岗位需要用SolidWorks来设计产品的三维图,我的专业不涉及这个软件,所以得从头开始学。”(B3)
2.企业师傅指导流于形式
教师到企业实践时,企业大多会安排一名老员工指导教师开展工作。然而,企业安排的工作人员往往在指导方面比较欠缺,大多只是教授具体的操作步骤,但对于基本原理方面的讲解并不充分。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多企业老员工的操作技能均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对操作基本原理不甚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老员工还有很多本职工作需要完成,他们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教授只是前来参与企业实践的“临时员工”。总之,教师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掌握更丰富的技能是比较困难的,久而久之教师企业实践就逐渐“流于形式”,企业就更加不重视职业学校教师的企业实践活动。如有教师所言:“给我安排了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师傅,他做出来的工件一看就是有水平的,但是平时不怎么教我,基本上就让我在边上看着学。”(D1)
3.企业不愿进行经济投入
企业追求的是获取利润,生存与发展才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但是接收教师进行企业实践会影响到企业效益。如有教师所言:“我们这个(机械)行业属于传统行业,市场透明,没有那么高的利润,企业自己生存都有问题,在教师入企实践上肯定不会再给投资。”(A1)因此,企业对教师实践活动的态度比较消极,往往都是学校主动联系企业,企业愿意接收教师前来实践也多是因为校企有合作协议或者是企业在学校有订单培养的学生。如有教师所言:“不是想去什么企业就能去,我们去的单位要么是跟我们学校有技术上的合作,要么就是学生毕业后去那边。”(E2)
4.企业会对核心技术保密
企业为了尽可能不影响正常生产秩序,一般不会安排重要岗位或者技术含量高的岗位,这既是出于对教师人身安全的考虑,也是对关键技术的保护,但却造成教师能真正学习到的东西并不多,对于行业前沿、发展动态的有关信息一知半解。如有教师所言:“有的机床是从国外进口的,里面的程序比较复杂,企业要对技术保密,肯定不会让我们去学,只会安排我们在旁边辅助工人。”(F2)目前,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毕业于研究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们本身对于机械行业就有一定的了解,去企业就是为了学习机械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如果去企业只能给师傅“打小工”,那势必会导致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所能学习到的东西非常有限。
(二)职业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的保障不够
学校是教师企业实践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教师与企业相联结的关键纽带,也是影响教师企业实践效果最重要的一环。研究发现,职业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缺乏足够保障。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见表3。
1.学校缺乏校本实施方案
虽然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多项有关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政策,但大多数学校所制定的教师企业实践方案并不完善,没有形成固定的、规范的、体系化的文件,文件内容也多是照搬政府文件,没有根据学校和本地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如有教师所言:“我们学校对于企业实践的管理并不明确,学校只转发了省里的文件,没有其他管理方案。”(E1)此外,也没有明确在工作量、交通、住宿等方面的补助标准,导致教师的积极性较低。如有教师所言:“我们去企业实践既不算工作量,也不算绩效考核,可以说什么好处都没有。”(B2)
2.学校与企业正式对接不足
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方式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参与本次调研的教师中,半数以上都要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联系到企业,对于一些没有企业资源的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而言,联系企业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有教师所言:“学校不给我们安排企业,我们只好通过一些老教师或者自己的社会关系去找企业,这样会耗费我们很多精力。”(C2)有的学校虽然能够帮助教师联系好企业,但是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不足,导致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经常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如有教师所言:“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企业,去的第一天有个欢迎会,之后基本上没人管我们了。”(C1)
3.学校未能解决教师工学矛盾
职业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大多数学校要求教师在企业的实践时间长达数月以上,并且不能影响教师自身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只能够利用假期或者休息日进行企业实践,这无疑会极大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实践的成效也会大打折扣。如有教师所言:“我一般每周六去一天企业,要连续好几个月,平时学校里的工作一样不少,还有的同事选择暑假集中去企业一个月,无论怎么样都会影响我们自己的生活和休息。”(A2)大部分教师都表示,企业实践既然是学校安排的一项时间周期较长的任务,就应该把它融入学校日常工作安排当中,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去进行,比如说在学期内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暂停日常教学任务,分批集中前往企业进行实践。如有教师所言:“企业实践和日常工作是割裂开来的,该完成的一样不少,还要花时间和精力去企业里面实践,这样效果肯定不会好的。”(A3)
4.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考核不完善
对于教师企业实践,当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管理评价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没有形成约束与激励并举的考核评价制度。大多数职业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的考核仅限于“企业盖的章”,并没有深入了解教师企业实践的过程与成效。如有教师所言:“我们实践完成后,一般需要写一些汇报总结,就算完成任务了,最后学校只看总结报告上有没有企业盖的章,至于实践的过程和效果,没有人会去管的。”(B1)在激励机制方面,学校对于参加企业实践的教师没有明显的激励政策。不少教师都表示:“我们去企业实践,学校既没有给我们加工资,也不算年度考核,就在评职称上面有一点帮助。”(E2)这就导致许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使企业实践“流于形式”。
(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参与意愿不强
研究发现,职业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对教师造成生活上和工作上的消极影响,导致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参与意愿不强。具体而言,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见表4。
1.企业实践成为教师额外工作负担
在不少教师看来,教师的本职工作是完成学校的各项教学任务、班主任工作、教科研任务和技能竞赛等,而企业实践对于教师而言是额外的工作任务。教师去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校一般都没有实质性奖励,专业教师利用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但往往得不到应有的报酬和奖励。在付出与回报难成正比的情况下,教师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难以积极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如有教师所言:“我们写论文或者参加比赛获得的收益是立竿见影的,但是企业实践给我带来的提升在工作当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得上,这种情况下企业实践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A2)
2.企业实践时间影响教师正常生活
由于职业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很难安排在正常工作时间内,教师只能利用休息日或节假日去企业完成该任务。大部分教师会选择利用寒暑假完成企业实践工作,也有少数教师听从学校安排,在周末进行企业实践。在本次访谈的教师中,仅有3位教师在正常教学周期内利用周末参加企业实践。每周在学校的工作任务已经耗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周末到企业实践很容易流于形式。如有教师所言:“上了一周的班已经很累了,周六还得去企业一天,没有时间陪家人。”(B3)调研中的其他教师则利用寒暑假进行企业实践,一般会利用寒暑假进行身心状态调整,并进行下一学期课程的准备工作。若迫于压力而利用原本可以休息的寒暑假进行企业实践的话,不但不能保证下一学期备课的充分性,还会让教师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导致教师身心俱疲,进而引发工学矛盾,进而挫伤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如有教师所言:“我们做老师的就为了寒暑假能够做一点自己的事情,现在还要去企业实践,影响了我的生活。”(F1)
3.实践教师难以有效融入企业团队
职业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毕竟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因此在企业实践中难免出现身份认同问题。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不少人认为自己仅仅是完成学校的任务,只是来企业应付一下,所以不会按照员工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如有教师所言:“我是来学东西的,但是不可能把自己搞得太累,如果按照员工的标准肯定是做不到的。”(D2)对于企业而言,教师最多来实践一个月,基本无法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因此不会将教师当成自己的员工对待。如有教师所言:“企业肯定不会为了我拖慢生产进度,安排我在一个组里跟着,他们每天都有自己的任务,基本上管不了我。”(F3)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被动完成实践任务,无法有效融入企业的团队中。
4.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环境较为艰苦
企业的工作环境相较于学校来说往往比较艰苦,尤其是机械行业。教师在企业生产的场所可能会遇见强噪音、强震动、高温潮湿环境、粉尘多油污大、照明不足通风不畅等一系列情况,与学校的教室、实训室相比,这些复杂环境无疑会给教师企业实践进入带来一定压力。部分教师选择在暑假期间进行企业实践,天气炎热,许多企业生产车间并未安装空调,并且由于生产要求也不能开电风扇,在此环境下教师需要与工人一样完成生产任务,这对于教师而言也是一个考验。如有教师所言:“我去的是机械加工车间,生产的过程中会出现铁屑、灰尘、油污等加工废料,所以整个车间都是不能开风扇的,条件非常艰苦。”(E3)
四、研究启示
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牵扯到多方利益,这也正是教师企业实践难以有效开展的症结所在。由于缺乏校企层面的合力支持,导致学校、企业和教师三方利益受损,教师自然也无法做到深度参与企业实践。为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效果,从政府、职业学校、企业、教师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一)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的顶层设计
政府统筹是持续推进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关键,政府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展开集体行动,采取措施促进该政策的落地。首先,政府层面要明确专门的教师企业实践协调主管部门。需要成立解决“校企”跨部门管理难题的组织机构,制定校企合作助力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文件[12]。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在督促校企合作助力教师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适当给予学校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给予企业一定的经费支持或荣誉奖励。其次,要关注企业的核心利益,解决企业接收职业学校教师实践的后顾之忧。与学校不同,企业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实体,并没有接收教师企业实践的义务,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在此过程中所关心的核心问题。对企业在此过程中所付出的师傅指导费用、耗材费用等成本给予适当补充,甚至可以通过减税的方式吸引企业积极支持教师实践工作。还要加强对教师的政策宣导,要求教师严格遵守企业秘密,让教师有机会能够真正接触到新知识、新技术。
(二)建立教师企业实践的常态化机制,提高校企双方支持力度
从学校和企业的视角出发,校企双方要通过协调沟通,建立教师企业实践的常态化机制,制定详细的教师企业实践方案,建立合作考核与激励机制,通过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和机制来提升教师企业实践的效果。就职业学校而言,要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方案,并以此为基础与企业进行精准对接。还要处理好教师日常工作与企业实践之间的关系,保障教师企业实践的专业性和标准化,帮助教师减少校企之间的角色冲突[13]。就企业而言,要积极探索与学校合作共赢的方式,使企业也可以在参与教师企业实践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利益。例如,聘请教师到企业进行理论教学、与教师共同完成专利和横向课题申报等。企业要尊重职业学校教师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相关工作、合理表达个体情感和提出建议,在营造良好企业氛围的同时,也要丰富各种学习资源的供给、加强指导师傅的全程参与[14]。另外,校企双方要共同制定书面文件,完善企业与学校双重评价机制,确保评价机制的合理性及持续性。企业考核应侧重教师岗位实操能力,学校考核应注重教师的教学成果转化。
(三)激发教师企业实践内在动力,培育教师企业实践的主体意识
从教师自身内驱力来看,校企双方都要帮助教师更好地树立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实践中来。首先是教师自身需要改变传统认知观念,在参与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更多关注能够为自身带来的积极效应,如专业技能提升、教学成果转化、职称晋升等,这是提升教师企业实践成效的关键因素。只有内在动力得到提升,教师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其实践针对性和目的性也才会更接近教师企业实践的本质诉求[15]。其次,校企双方要重视对教师的引导工作,启发教师深刻地领悟企业实践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性,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校要督促教师充分利用在企业实践的机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妥善处理好企业实践与教学工作、家庭生活的关系,从而以更饱满的姿态投入企业实践学习中去。
参 考 文 献
[1]姚岚,谭维智.高职教师企业深度实践:为何与何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5):133-138.
[2][3]涂三广,楼平,尤源.企业主导的教师企业实践:归因、模式与改进——以高职机电专业新教师入职教育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6):90-96.
[4]闫志利,李欣旖,邰牧寒.高职教师企业实践的阻力因素与动力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0):126-131.
[5]徐春妹,方健华.理念·制度·方法: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培训模式的系统建构——以江苏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26):50-54.
[6]樊孝凯,曹勇,聂劲松,等.基于产教融合的教师企业实践评价研究[J].数字印刷,2021(4):63-71.
[7][8]郝理想,李聪睿.身份认同理论视角下高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角色转换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3(17):61-67.
[9]刘晓,徐珍珍.职业学校教师赴企业实践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5(19):54-57.
[10]谈杨,陈静静,马增彩.中职学生学力回弹现象及影响机制: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2(Z1):57-66.
[11]林攀登,张立国,刘晓琳,等.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乡村教师网络研修参与——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23(12):116-121.
[12]张俊义,宋莹.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4):71-76.
[13]郝天聪.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实践政策落实困境的质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1(1):93-98.
[14]李天航,王屹.突破转化阻力:论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中的转化学习[J].成人教育,2020(6):53-57.
[15]冯旭芳.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研究——基于浙江省15所高职院校的问卷数据与访谈资料[J].职教论坛,2018(3):94-100.
Why Are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Facing Numerous Difficulties in Enterprise Practice?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of Mechanical Major
Chen Hao, Cao Hong
Abstract" Teachers’engagement in enterprise practice is crucial for vocational schools to bolster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achieve “double-qualified”status. To standardize the process of teacher enterprise practice, China has issued a series of special policy documents. However, compared to the policy expectations, there are still implementation difficulties in teacher enterprise practice.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15 teachers in mechanical major from vocational schools in Jiangsu Province revealed three primary reasons for the challenges in this engagement: enterprises’lack of enthusiasm for teacher practice, insufficient support from vocational schools, and teachers’limited interest in participating. To solve the above dilemmas, it is suggested to leverage the government’s overall planning role and improve the top-level design of teacher enterprise practice, establish a normalized mechanism for teacher enterprise practice and enhance the support from bo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spire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teacher enterprise practice and cultivate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teacher enterprise practice.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s; teacher enterprise practice; mechanical major;“double-qualified”teachers
Author" Chen Hao, senior lecturer of Jiangsu Unite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anyang 212300); Cao Hong, researcher of Hohhot Vocational College
作者简介
陈豪(1981- ),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丹阳中专办学点教务处副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教学(丹阳,212300);曹红(1965- ),女,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政策与管理
基金项目
中华职业教育社2023年度规划委托重点课题“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发展动力机制研究”(ZJS2023ZD13),主持人: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