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建设, 筑牢高技能人才培养根基
2025-02-19徐晔
随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功能的定位由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向升学与就业并重。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肩负着为高职教育提供优质生源的重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是中职课程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还能为职业技能学习奠定文化基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职教育基础性转型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不断强化对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的规范管理和科学建设。一方面,以标准为引领带动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建设。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制订(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对其适用范围、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课程实施与评价、条件保障进行规范和设计,使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定位更加科学、更加聚焦、更加具体,不仅体现出国家对公共基础课育人价值的高度重视,更是其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超越。2020年1月起,教育部陆续颁布《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程标准》等十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公共基础课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填补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有教学大纲无课程标准的空白。另一方面,实现了中职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以下简称“中职三科统编教材”)的统一编写、统一审核和统一使用。中职三科统编教材意识形态属性强,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厚植文化底蕴、传承红色基因、打好中国底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23年8月,中职三科统编教材正式出版,自2023年秋季学期开始,在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新入学一年级投入使用,2024年秋季学期实现使用全覆盖。这对于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步入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期,职普融通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夯实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命题,亟须加强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建设,筑牢高技能人才培养根基。具体而言,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思想性、基础性、职业性与时代性四大原则。第一,坚持思想性原则,确保方向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确保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第二,坚持基础性原则,坚持科学性。中职课程教材建设要注重学科基础性知识的开发,强调学生基本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未来继续学习的需要,课程教材内容要实现与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的有机衔接。第三,坚持职业性原则,增强适宜性。中职公共课程教材建设坚持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加强与专业课程的配合,有机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劳动精神教育。第四,坚持时代性原则,注重与时俱进。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要充分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积极吸纳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和教学成果,以适应新时代培养大批德才兼备人才的新需求。
(作者系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