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2025-02-19苗青
近年来我国建筑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如何实施科学的全面预算管理,成为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核心管理机制,对于把握经营动态、控制成本开销及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策略定位、技术应用、成本控制、绩效激励以及灵活调整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科学操作。只有这样,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研究了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全面预算管理是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财务规划与控制的全局策略,是现代建筑房地产业砥砺前行之利器。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将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运营涉及的各个环节纳入预算的编制与监管,实现对财务状况的严谨把控与优化调度。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一场涉及广域知识与多方位技能的综合性挑战。要想在此领域获得成功,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要深谙财务管理的每一环节,更要有超前的市场洞察力、应变的策略布局以及精准的成本控制能力。只有这样,方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稳执舵杆,驶向企业发展的光明彼岸。
一、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在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上,众多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往往忽视了其科学性与前瞻性,体系建构往往显得匮乏和松散,缺乏对市场变动的快速响应机制以及与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战略紧密结合的预算制定原则。导致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领导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将其作为企业战略执行的关键手段。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中,往往缺乏精细化管理。对成本结构与成本动因分析不到位,以至于无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算方案。在成本控制上,未能形成从项目立项到结项各环节全流程的控制机制,使得项目成本超支现象屡见不鲜。房地产项目的周期长,资金占用量大,若缺乏长远的资金运作预案,极易在流动性管理上出现严重失误。
(二)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
预算编制过程缺乏准确且全面的数据支持。在建筑房地产项目的预算编制中,对于项目成本、市场变化、资源配置等关键参数的预测往往建立在不完整的数据基础上,导致预算制定缺乏实际依据。由此产生的预算方案,往往无法准确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预算编制流程中的参与主体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涉及的人员包括项目经理、财务人员、工程师等,这些人员对预算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对于复杂、高难度的项目而言,预算编制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实际情况是专业能力不均衡性成为普遍现象,进而影响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建筑房地产项目的风险评估不足,也是导致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的重要原因。对于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如政策变化、市场需求波动、施工技术难题等,若未能在预算编制初期进行合理评估,在后续项目执行中就难以有效应对。这种对风险因素评估的忽视,无疑增加了预算偏差风险。
(三)部门协调难度大
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多部门协同作业的困难突显为一大症结。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及其部门之间的职责边界并不明晰,往往导致在全程预算管理实践中出现种种沟通和协调挑战。各部门各执一词,缺乏统一的目标和清晰定位。财务部门在制定预算时,更注重成本的控制和资金的合理配置;项目部门则关注进度的推进和品质的保证;营销部门则专注于市场拓展与销售目标的实现。这三者在预算管理的议程、重点以及操作层面存在天壤之别,难免发生冲突与摩擦。在预算管理流程中,各部门掌握的信息不一,对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了解和对项目风险的评估也有所差异。因此,信息孤岛现象不可避免。这就无法基于全面的信息作出有效的预算控制和资源分配。
(四)预算执行缺乏监督
由于组织结构复杂,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信息传递出现滞后甚至错误。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层级多,权责分明但却存在隔阂,各部门在执行预算时往往仅关注自身小利益,对整体预算的实际执行情况缺乏全局性的认识和监督。这种信息割裂使得预算执行与编制初衷相背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虽然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制定了详细的预算计划,但往往缺乏后续的追踪和监控机制,忽视了预算执行的反馈环节。这种管理层对预算执行监督的缺失,不仅容易滋生预算偏差,也容易导致预算执行分散、过于简单,削弱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五)信息化水平不足
在当代建筑房地产行业中,全面预算管理是管控成本、提升效益的关键工具。然而,信息化建设滞后导致的问题对预算管理的完善与有效性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挑战。首先,由于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难以进行高效的数据收集与整理,造成预算编制的延迟与不准确。其次,各系统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与资源整合,这不仅影响了预算的实时更新和调整,也降低了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另外,预算审批流程过于繁琐,缺乏灵活性,无形中增加了项目的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信息化程度不足导致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市场动态理解不足,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成本波动和市场变化,无法预测和应对潜在风险。由于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不到位,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层缺乏对项目全局和细节的精准掌控,无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预算计划,更难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另外,还需关注信息化建设在硬件投入和员工培训上的短板。在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不仅硬件设施落后于行业发展要求,员工对于信息化工具的掌握也不足,导致信息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对于预算管理软件的利用率低,无法实现预算信息的透明化和实效性,严重制约了预算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精细化。
二、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优化全面预算管理的策略
(一)完善预算管理体系
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彻底完善预算管理体系。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对现有管理模式进行深度剖析,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在这个框架下,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通过精细化管理、科学决策以及流程再造,建立起一个既高效又灵活的预算管理体系。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在当今数据驱动的时代,拥有准确及时的信息是作出科学决策的基础。
首先,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导入尖端数据分析技术及工具,实时监测市场趋势与内部运作,确保预算安排的科学性。进一步来讲,对预算编制的精确度与可执行性的重视显得尤为关键。要依托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策略,细化预算目标,涵盖各部门乃至每个项目,保障目标明确可执行。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风险要素,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升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对市场波动及不确定性的能力。
其次,加强预算执行监控与调整机制是优化预算管理体系的核心。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需定期评估预算执行情况,对偏离预算目标的项目,要深入分析原因,及时采取调整措施。要随着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预算,确保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与适应性。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构建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为预算管理优化提供重要的支撑。深度分析与评估预算执行情况,不仅能及时揭示问题与不足,还能提高团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将预算管理绩效与员工考评激励机制相结合,形成正向激励,推动预算管理工作向高效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提高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以信息量大、准确性高的原始数据作为依托。工程量清单与成本数据库应实现动态更新,确保反映市场最新动态,便于编制更为贴近实际的预算方案。还要加强对项目成本影响因素的多维度分析,运用模型仿真等手段精细描绘成本构成,提升决策的数据支撑力度。首先,进一步优化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还需借助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技术,例如通过实施BIM技术提供三维视角下的成本信息,使预算管理更加直观和精准。其次,预算编制人员需深入了解相关技术的应用,并兼顾经验判断与技术分析,使预算编制工作既科学又具体。另外,全面预算管理要求编制人员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通过财务、审计、法律等多领域的知识融汇,形成全面细致的预算策划。这不仅要囊括项目的直接费用,也应综合考虑间接费用、风险溢价及潜在的机会成本等要素,构筑多角度的成本分析框架。
(三)增强部门协调能力
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明确部门间有效协调的重要性,确保资源分配的科学性与高效性,进而驱动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本控制的精准性。因此,实施该策略要着力于构建和谐高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各部门间信息流动无阻碍,促进决策的合理性与实时性。首先,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制定统一且明确的预算管理规范,确保各部门在成本控制、资源分配等方面具有共同的认识和执行标准。通过标准化流程,可以减少因理解偏差造成的协调困难。其次,实施专业化分工,同时建立跨部门协作小组,促进不同专业背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质量。另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项目管理软件,建立一个透明化、实时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保证信息在各部门间畅通无阻。这种技术支持不仅能减少沟通过程中的信息失真,还能实现对项目进度、成本等关键数据的实时监控,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制定和实施绩效评价机制,将部门间的协调能力和预算控制效果纳入考评标准,通过奖惩机制促使各部门积极参与协调合作,确保预算管理策略的有效执行。要定期组织预算管理和协调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和协作意识,为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将监督工作贯穿预算编制、执行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项目预算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得到切实落实,进而实现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明确监督责任,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具体到各部门、各岗位,监督职责应明晰,避免权责不一、责任不明所导致的监督缺失或效率低下问题。各岗位工作人员应根据自身职责,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形成闭环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预定的预算标准。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推行绩效考核,在监督制度下建立与预算紧密联系的绩效考核体系。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监控,及时发现与预算目标相偏离的情况并给予纠正。这有助于提升执行阶段的预算管控水平。在此基础上实行动态绩效考评,将监督结果与员工绩效挂钩,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促使预算执行更加精准高效。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加强信息化监督手段的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实时监控与分析预算执行情况。通过数据化管理,可全面掌握项目预算执行的每一个细节,及时作出反馈和调整。建立开放透明的反馈机制也不容忽视。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鼓励内部员工、合作伙伴及外部独立第三方机构对预算执行情况提供反馈。为此,应成立专门的预算监督委员会,负责接收和处理反馈信息,及时更正偏差,预防和减少潜在的财务风险。
(五)提升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能有效推动预算管理精细化,透明化,从而实现提升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运营效率和决策质量的目的。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着手构建一个集成化的信息平台。这个平台需覆盖预算编制、执行、调整以及控制跟踪全流程,实现数据资源的集中管理与信息流的无障碍共享。这将大大减少工作中的信息孤岛现象,为实时监控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及风险暴露等提供坚实基础。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算法深入挖掘历史数据,有助于发现成本控制和预算编制中的潜在规律,进而实施更合理的预算分配。将数据挖掘与模型预测相结合,可以提前预见风险并制定应对策略,增强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引入云计算技术以提升数据处理能力,为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预算管理提供动态可扩展的计算资源。云平台的弹性服务能够按需提供资源,减轻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自建IT基础设施的经济压力,同时确保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安全性。强化员工的信息化培训也是提升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措施。培训不仅要关注操作技能的提升,更要加深员工对信息化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的理解,以推动信息系统在日常操作中的有效运用。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定期对信息化建设的成效进行评估与反馈,结合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实际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信息系统。通过不懈追求技术和管理的进步,确保预算管理工作在动态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始终保持高效和适应性。
结语:
全面预算管理在众多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显现了重要价值。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与施工环境的复杂性,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籍此工具预见风险、合理分配资源、控制成本、优化效益。然而,要想在实践中激发其潜能,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必须累积经验,优化预算管理流程,提升信息化水平,培育专业团队,并构建科学评价及激励机制。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全面预算管理将成为提升建筑房地产开发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