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视角下危化品公路运输风险分析

2025-02-19顾海军

今日财富 2025年1期
关键词:危化品运输事故

危化品通常指的是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等危险特性的危险化学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化工贸易大国。据统计,我国现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21万家,产值约占全国GDP的13%,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由于危化品的危险特性,如果未对运输全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并加以管控,可能会导致重特大事故发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影响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危化品公路运输风险的分析和管控是十分必要的。通过风险分析能够科学制定相应运输方案,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持续提高危化品运输安全水平。

一、危化品运输特点

(一)运输过程危险性大

危险性大是危化品运输的主要特点之一。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极易造成周围环境以及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2020年,甬莞高速发生一起装载液化天然气的危化品运输车追尾一辆装载苯酚的危化品运输车交通事故,造成两人受伤和约28吨苯酚泄漏至地表水、底泥、土壤和大气环境中,处置费用高达两千余万元。危化品运输车辆的行驶速度相对较快,加上道路状况复杂多变,容易受到各种人、物、环、管等因素影响,特别是车辆发生碰撞后容易造成危化品泄漏事故。危化品的泄露不仅会对周围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而且还会对周围的生态、水土环境造成污染,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执行标准多

由于危化品本身具有较高的危险系数,为保障运输安全,在运输管理方面有较多的规章制度。危化品运输不仅要遵守相关道路运输方面的行政规章,同时还需要遵守危化品运输的特殊规定。例如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因此,在危化品公路运输过程中,需要遵守的法律法规较多,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也相对较多,稍不注意就可能面临行政处罚风险。

(三)配备要求高

危化品运输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满足普通货物运输要求,如严禁超载、超速、疲劳驾驶等,还需要根据所装载危化品的自身物理化学特性,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业务专营。从事危化品运输的企业需要具备相应停车场地、设施设备、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和其他事故应急保障措施;二是要车辆专用。危化品运输车辆安全技术条件以及附属设备设施等均需要满足国家和行业相关规定,并确保运行车辆保持动态监控;三是人员专业。危化品运输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装卸员、驾驶员、押运员都需要经过行业培训合格,执证上岗。

二、经济视角下危化品公路运输风险分析的步骤

(一)明确运输风险范围

在公路运输危化品风险分析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运输风险范围,辨识运输过程风险,然后进一步展开运输风险分析。分析过程应从客户服务的角度出发,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合理确定研究的深度。在确定运输风险范围的同时,明确相应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将失效分析因素纳入运输风险分析范围当中。要结合客户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运输风险提出管控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以此避免或降低由于运输安全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在做出分析时还需要考虑到其他影响危化品运输的风险,以及可能产生危害性后果的因素,例如盛装容器、天气气候、行驶路线等,确保涉及的运输风险范围全面、完整、准确,为后续全面分析运输风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识别事故危害的后果

事故危害后果的识别是公路运输危化品风险分析的重要环节,直接关乎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效果。主要是对危化品运输安全事故所引发的后果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危化品运输事故发生后,可能引发的危害后果是复杂多样的,例如,当汽油运输罐车事故造成罐体破裂后,可能会导致汽油蒸汽云起火、爆炸等情况。因此,在进行运输风险分析时,就需要结合装载危化品的特性,对事故引发的后果进行分析和评判。在实际识别事故危害后果的过程中,分析引发性事故事件时,通常采用历史资料收集、专家意见等方式。通过对以往类似事故的分析,明确事故发生可能出现的后果。对于涉及超载、超速、疲劳驾驶的非事故性事件,则可通过定性方式展开危害后果分析。常用的分析工具有安全检查法、危险性预先分析法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事故发生后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进行初步分析和计算,以此分析运输安全和风险成本。识别出的高昂风险事故成本能够为运输企业敲响警钟,为进一步提升企业加强运输风险管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可能性及危险性评价

在危化品运输风险分析的最后,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进行评价。在实际进行评价分析的过程中,结合历史事故数据和实际情况,推算运输安全失效频率,进行失效影响分析。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事故树分析法、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等。为保障风险评价的有效性,需要将危化品运输发生安全事故的后果,以及相应后果产生次生灾害的可能性进行综合分析,以此逐项评价危化品运输风险,然后整理总结,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等级,以此得到整体的风险评价结果。然后,再根据风险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降低风险等级。

(四)运输的经济效益和合理化装载

在危化品运输过程中,为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还需要对相应经济指标进行分析,包括里程利用率、实载率等。其中里程利用率的计算公式为:里程利用率=载货行程÷总行程×100%。提高里程利用率从而减少空载行程,是提高车辆运行效率、降低运输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载率是反映车辆运输效率的指标,通过合理提升车辆实载率能够有效减少不满载的情况,降低装载危化品的运输成本,以此促使运输需求和装载合理化。在日常运营中,一些企业为降低运输成本,经常会出现超载现象,而由此引发的各种运输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事实证明,在没有合理化装载的前提下,即便超载也无法有效提高车辆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应通过合理化装载的方式,达到提高运输经济效益和降低运输成本的目的。

三、危化品公路运输风险分析

(一)事故发生的模式

根据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进行事故模式分析,可将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车辆碰撞、紧急状态以及非事故性泄漏等。其中车辆碰撞又包括车辆之间的碰撞以及车辆与其他物体的碰撞两种情况。在紧急状态之下,运输车辆可能会出现急刹车或者急转弯的情况,但是由于危化品运输车辆本身吨位较大,而且重心相对较高,因此在出现紧急状态时很容易发生车辆侧翻事故,并且在此过程中很容易造成存储容器损坏,出现危化品泄漏情况,进而引发更大的危害。非事故性泄漏主要指的是在实际危化品运输过程中,由于非事故性问题引发的储存容器泄漏,例如容器自身密封性较差等。

(二)影响事故的因素

经过对以往危化品公路运输事故的分析和整理发现,常见的造成运输安全事故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是人为因素。人为因素通常是导致事故性风险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在经过对危化品运输事故的分析后发现,半数以上的运输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例如,车辆超载运行,或者由于驾驶员技术不达标、疲劳驾驶等原因,使得运输过程中出现行驶事故,进而造成运输车侧翻、碰撞等,极大地增加了危化品存储容器破损、泄漏的概率;第二是设备故障问题。设备故障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指的是存储危化品的容器,由于技术、质量等不达标发生故障问题,或者由于密封问题等造成泄漏,例如安全阀损坏,密封不严等;另一种指的是运输车辆问题。由于运输车辆年久失修等,造成车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出现各种事故,如爆胎、刹车失灵等;第三是程序失效。也就是原来制定的运输计划由于外界原因无法正常推进,例如恶劣天气、路面问题等导致危化品运输事故。

(三)危化品泄漏分析

当危化品运输过程中出现泄漏事故,考虑到后续救援工作,还需要对危化品泄漏的可能性以及泄漏的速率等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此为后续救援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保障救援工作的速度和有效性,尽可能减少经济损失。还要结合造成危化品泄漏的因素展开分析,影响其泄漏的参数主要指的是运输车辆自身的特点、性能等,例如运输车辆类型。常见的运输车类型包括单层壁罐和双层壁罐两种。二者相较之下,双层壁罐的安全性明显更高;单层壁罐一旦出现破损将会直接造成危化品泄漏,进而引发泄漏事故。此外,由于危化品运输车辆的重心通常较高,为避免运输过程中由于重心偏离造成侧翻事故,引发存储容器破损引发泄漏,牵引车应装配ESC(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有效避免危化品运输车辆侧翻。

(四)其他因素的影响

除上述几种影响因素之外,为保障风险分析的全面性和可靠性,还需要考虑到其他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危化品运输过程中,原定的运输路线由于现场施工等原因需要临时调整,导致运输过程中出现交通拥堵现象。这就会导致危化品运输车辆处于车辆密集区域,容易引发车辆碰撞事故。一旦发生安全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和损失也是十分巨大的。不仅会在经济方面带来严重损失,也会波及更多人群,造成大量人身伤亡。此外,高速公路行驶也会使得事故发生概率有所提高,例如错过高速服务站,延长司机驾驶时间,或者行驶速度过快等,也会增加车辆碰撞或者急刹车、急转弯的概率,进而引发风险事故。

四、保障危化品公路运输风险分析有效性的措施

(一)完善风险评价体系

在公路运输领域,危化品的运输因其潜在的高风险性,一直是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为了确保这一过程的安全性,建立并完善风险评价体系显得尤为关键。这一体系不仅能够使风险评价工作更加有序、可靠,还显著提升了风险评价的有效性,为后续的风险预防措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完善的风险评价体系能够确保评价过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通过设定明确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可以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这种有序的评价流程,使得每一次的风险评估都能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风险评价体系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风险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对运输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风险评估,可以识别出潜在的风险点和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这些措施不仅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还能在事故发生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负面影响。

(二)搭建运输事故数据库

在危化品公路运输的复杂环境中,风险因素的多样性和事故资料的收集难度构成了显著的挑战。为了确保风险评价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我们亟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全面动态的危化品公路运输事故数据库。建立事故数据库的核心在于数据的录入与管理。我们应将历年来发生的各类危化品运输事故详细记录,包括事故的时间、地点、涉及的危化品种类、事故原因、损失情况等关键信息。通过精确的数据录入,确保每一条记录都能真实反映事故的实际情况,为后续的风险分析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数据的分类、整理与存储是数据库管理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根据危化品的种类、事故的严重程度、发生的地理区域等多维度对数据进行分类,以便于快速检索和对比分析。同时,采用高效的数据存储技术,确保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安全备份,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此外,运输事故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丰富了风险分析的历史资料,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资料收集的便利性。通过信息化手段,我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库,快速获取最新的运输事故信息,从而提高风险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三)加强风险分析结果的运用

危化品运输风险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风险分析,全面识别并评估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为运输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还能通过针对性的技术措施预防、规避或消除潜在的运输风险,从而确保危化品运输过程的安全与顺畅。风险分析是危化品运输风险评价的核心环节。通过对运输过程中可能涉及的物理、化学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入分析,可以明确各类风险的性质、来源及其潜在影响。例如,某些危化品在高温或高压条件下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爆炸或泄漏;另一些危化品则可能对环境或人体健康造成长期危害。通过这些分析,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出运输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风险点。风险评价结果的应用至关重要。危化品运输相关企业应充分运用风险分析结果,结合实际运输数据、历史事故案例等信息,对运输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估。这不仅包括对各类风险发生概率的预测,还需评估其可能带来后果的严重程度。例如,通过统计分析历史数据,可以发现某些特定路段或天气条件下事故发生率较高,从而在制定运输计划时予以规避。

结语:

经济视角下的危化品公路运输风险分析主要包括确定风险范围、识别事故危害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评价三个步骤。在实际进行风险分析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相应步骤进行,并明确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模式、影响因素、危化品泄漏分析以及其他因素。在全面了解相应风险因素后,才可以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后,为进一步保障危化品运输风险分析的有效性,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风险评价体系,为风险评价提供相应指导,并构建运输事故数据库,为后续风险分析提供参考。同时,还应加强风险分析结果的运用,消除危化品运输风险隐患,实现危险品运输经济效益最大化。

猜你喜欢

危化品运输事故
江阴市“三个创新”打造危化品安全监管新引擎
从一起案例谈如何认定危化品的代加工行为
淮安市构建危化品安全监管新格局
学中文
危化品运输岂能有乱象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受阻——快递运输“快”不起来
比甩挂更高效,交换箱渐成运输“新宠”
关于道路运输节能减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