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五峰县土家族南曲的传承与发展
2025-02-18蒋梦凡
摘要:“南曲”是指历来流传在湖北省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一种传统曲艺。南曲原本是作为有学识之人自娱自乐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如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五峰南曲的文化语境发生转变,其表演性质、表演目的也随之变化。笔者试图从五峰县南曲申遗后的文化语境出发,探讨其历史发展现状以及传承保护中遇到的困境。
关键词:南曲" 五峰县" 非遗保护" 传承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隶属于湖北省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邻近长江流域和湖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五峰县自古就是“万里茶道”茶源地,见证了曾经“茶工万计,骡马千匹,木船百只,街市热闹,通宵达旦”的渔洋繁华。正是由于这些“万里茶道”资源点的存在,逐渐形成了非遗资源富集区域①,孕育了久负盛名的“曲坛三枝花”——南曲、吹锣鼓、满堂音。其中,南曲唱腔细腻入微,曲调典雅,有别于土家族传统音乐的粗犷豪迈,引起了国内部分学者对南曲的历史渊源、美学价值、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关注与探索。笔者基于以上南曲研究方向,试图从五峰县南曲(以下简称“五峰南曲”)申遗后的文化语境出发,探讨其历史发展现状以及传承保护中遇到的困境,同时反思自己作为民族音乐学学者,能否为土家族音乐文化研究作出相应的贡献。
一、宜昌市五峰县土家族南曲的历史概述
在古代音乐史中,“南曲”是指南宋时期出现在浙江温州的一种戏曲,称为“温州杂曲”或“永嘉杂剧”,又叫“戏文”“南戏”。这种南戏的音乐是在当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吸收了大量宋词的音乐,用江浙一带的话音为准,调式上采用五声音阶,伴奏乐器有箫、笛等。本文中,“南曲”是指历来流传在湖北省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的一种民间俗称“南曲”的传统曲艺,与普遍而知的南曲是有区别的。长阳地方的南曲和五峰地方的南曲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本地民间音乐的精华,经过各地艺人带有独自见解的艺术处理、加工,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据相关资料和县志记载,南曲又称“三弦”,产生于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在长期传承历史过程中,南曲不断吸收土家民歌小调和皮影戏中的音乐元素,将当地的地方方言与曲调风格统一起来,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962年,经省、地、县文化部门组织力量首次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对南曲进行系统挖掘、收集和整理后,以“长阳南曲”之名广行于世。2006年和2008年入选湖北省级、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复以“南曲”原名标称。
五峰南曲是湖北地方小曲中的一支曲艺种类,流行于五峰土家族县域内的渔洋关镇、长乐坪镇、五峰镇、仁和坪镇、傅家堰乡、采花乡,受当地文化、风俗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地区特色。从艺人的传承谱系、碑文记载、世代相传的三弦以及手抄本等实物来考证推断,南曲在五峰已有200年以上历史。之后流传于民间,传承方式为挚友相教或子从父学。
目前国内关于五峰南曲的音乐特征及其传承保护研究的学术文献上,记载较少,大部分是对长阳南曲的研究,针对“五峰南曲”的文献资料主要收录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非遗特色资源库以及南曲传承人高羽编写的《南曲新声》。因此,笔者主要从国内近十年武陵地区土家族长阳南曲的相关文献入手,对长阳南曲的起源、音乐形态特征、比较研究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从起源方面来说,长阳南曲没有确切的古籍记载,至今也尚未统一定论,但是学术界主要围绕两大类学说:“本地说”(黄柏权,2009)与“外来说”(陈琼,2014)展开论述。结合相关历史资料与南曲的文化变迁,笔者认为“土汉互融的结晶”更贴切对长阳南曲身份的设定。从音乐形态方面来说,长阳南曲区别于土家族粗犷豪放的音乐特点,承载着大雅之气。学界主要从文词、曲调、艺人、形式四个方面分析了长阳南曲的“雅”(罗凌,2009;李晓艳,2014;陈琼,2020)。从比较研究方面来说,以往的学者热衷于将同种族不同曲艺或者跨地区的南曲进行音乐性的分析、对比(张伟权,2009;张瑜,2009),缺少民族音乐学视角上对于音乐背后文化意义的探讨。
二、五峰县南曲的传承现状与困境
近些年来,在“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五峰南曲从民族民间音乐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正是从这一决策开始,五峰南曲的文化语境发生转变,其表演性质、表演目的也随之变化。它不仅仅是五峰县地区原有的民间传统音乐,在增添了国家层面的光环后,五峰南曲基于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施、社区参与的多主体合作机制,将自身固有的音乐属性与非遗属性恰当融合,服务于县域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和文化事业等,与最初自发性的南曲活动有所区别。
五峰南曲原本作为群众日常生活娱乐的方式之一,三两人围聚在家门口,一人执三弦,另一人手握简板,即兴弹唱,自娱自乐。弹唱者不需要在意自己着装的规范性,也不用总是表演五峰南曲的经典曲目,仅仅根据自己当下的心绪与状态,即兴填词作曲,转换曲牌,规避掉了舞台化南曲表演的多种局限与规定。其表演目的仅仅是娱人娱己。然而,五峰南曲被冠以“非遗”头衔后,娱乐性依然存在,只是更加强调其作为非遗代表名录的审美性与服务性,文词是否符合当代人民的审美要求?曲调是否娓娓动听?又或者是南曲能否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发展做出实践性的贡献?前两点,南曲传承人对南曲的音乐形态进行再分析,寻求新的突破口。一方面,尝试从南曲的题材内容入手,区别于以往传统南曲表现历史传说的主题,新编南曲巧妙地抓住新时代的生活基调,从现实生活取材,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腻,引起广大人民的听觉共鸣与精神共鸣。另一方面,南曲传承人融入其他乐器配合表演,突破五峰南曲在表演形式上的单一性。比如新编南曲《土家吊脚楼》②中,用箫和古筝引出曲头,竖琴弹奏间奏,中间加入小鼓、小钗、唢呐,三弦伴奏歌曲的高潮和结尾处。这首新编南曲一共运用了七种民族乐器,使其富有鲜明的土家族民族风味。针对最后一点,县级政府以及文化馆做出了具体的回应,他们采取“非遗传承基地”“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保护手段,唤醒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助力县域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创新。
以上内容都是从文化语境的层面,剖析五峰南曲本身适应时代发展趋势而呈现出的表演现状与传承现状。那么,从当地政府非遗保护机制来说,五峰南曲主要存在以下两点局限:其一,当地政府最初对音乐类非遗的关注度较低,导致对五峰南曲的抢救保护工作开展较迟。2021年11月1日,五峰县才正式实施《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法律规定与保障。同年构建五峰非遗传承展示馆,将静态文物展示与活态音乐非遗相结合,由此可以看出,自2021年开始,五峰县非遗保护工作才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随之五峰南曲的保护与传承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二,线上非遗资源库建设不够完善,非遗资讯未能与公众号同步更新。笔者通过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非遗特色资源库查询相关资料时发现,2008~2017年南曲传承保护的资料空缺,并且大部分资料的上传时间都在2021年左右。工作人员对线上资源库内容分类的定位不够准确,笔者在进行查阅的时候发现同一非遗项目的资料较为分散,不方便访问者及时找寻。
不过,从2021年开始,五峰县文化馆加强对非遗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及时丰富非遗资讯与非遗保护动态,积极承办文旅融合活动、邻近县域非遗交流会等,完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五峰片区制度建设,极力打造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五峰样本。
三、五峰县土家族南曲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当前“国家在场”语境下的五峰南曲,无论从政策层面、资金层面,还是非遗保护层面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与关怀,但是对于五峰南曲本身的传承与创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五峰南曲在民间的传唱本来就是百花齐放的鲜活状态,所谓的“标准化”“规范化”实质上破坏了五峰南曲的传统精髓,禁锢了此曲种的有效传承和多样发展。针对五峰南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用文物保护的精神来保护、传承五峰南曲原生态的传统内涵;另一方面,在固守五峰南曲传统之根的基础上,尝试从表演形式入手,不断挖掘伴奏乐器的潜能,培养演奏者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展现五峰南曲三弦的多样性,具体方案如下:
1.大力培育三弦演奏青年人才
三弦是源于弦鼗的一种弹拨乐器。其音色浑厚响亮、刚柔相济,明亮、透彻,从最初的伴奏乐器发展成独奏乐器,如今在传统曲艺、民族音乐中有着较多的应用。俗话说“三年琵琶,半世三弦”,其高超的演奏技巧使得演奏者需要用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学好这门乐器。然而,据1956年摸底调查记载,全县一百多南曲艺人中能唱几十个段子的重点艺人就有十多人;到了1982年五峰县南曲艺人座谈会时,只有17名艺人参会;2006年县文化馆田野调查发现之前的17名艺人全部离世。由此可见,当时能弹唱南曲的艺人已如凤毛麟角,急需县政府对五峰南曲采取相关保护措施。之后县文化馆针对这一传承现状,尝试举办全县规模的南曲培训班,搭建县老年大学南曲传习所、五峰南曲社,虽然一开始参与培训的人颇多,但是最终坚持下来的人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缺少新一代青少年人才的培养。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应当及时调整培训方案,深入中小学校园,挖掘对五峰南曲感兴趣的青少年人才。同时,传承人培训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普及相关乐理知识,教授三弦演奏技巧。这不仅仅有利于五峰南曲的传承与保护,对于学习者来说还能够培养自身的审美观,促进知识、性情和心境的完美结合,经过练习与升华使其协调发展。
2.挖掘三弦等其他伴奏乐器的潜能
三弦是我国十分经典的民族乐器,在曲艺音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仅从乐器形制上,汉族三弦与少数民族三弦没有根本上的区别,都是三根琴弦、琴鼓两面蒙皮等。但是在演奏技巧上,汉族三弦一般是弹、挑、双弹、双挑、扫、轮、搓,少数民族三弦则在汉族三弦演奏技法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本民族的个性化,因而铸就了独一无二的音乐风格。然而,相比于京剧等其他著名传统音乐中三弦的演奏技法,五峰南曲传承人掌握的三弦演奏技法通常是用左手大指、食指和中指进行控制,依靠他们的右小臂压紧琴鼓来减轻左手的压力。这样的手法控制与技巧看似解决了演奏者手部紧绷问题,实际上束缚了演奏者对三弦触弦位置的发挥空间,从而限制了三弦的音色转换、演奏风格、表现情绪等。正因如此,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吸取其他传统演奏乐器的演奏技法及经验,将琵琶的右手控制与技法举一反三,更好地运用在三弦演奏技巧的改良与发展中,使其在弹奏过程中能够同时利用五指演奏。右手控制法具体表现在通过改变指甲触弦与入弦的角度、速度、力度三方面来控制三弦的音色变化,摆脱五峰三弦传统演奏技法中只能演奏旋律单一、音色单调的束缚,同时提高五峰南曲的音色感染力,增强五峰南曲民族风格的可塑性和表现力。
结语
2004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遗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五峰县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契机。国家在场,政府主导,文化馆实践的非遗保护将五峰县某些濒临消亡的文化保存至今,同时解决了非遗传承人由于交通受阻而无法将优秀传统文化带出大山的困境,促进了土家族音乐文化与其他音乐文化跨地区、跨族群间的交流互动。2018年由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宜昌市长阳、五峰联合设立的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批准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保护实验区内的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直到2021年,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颁布了首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立法《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解决了城镇化背景下五峰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机制不够健全、责任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性整体保护等问题。如今,五峰南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生态背景下较好生存,活态传承,创新发展。
注释:
①瞿祥涛.《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整体保护非遗资源富集区域[N].中国文化报, 2022-01-11 (008).
②高羽.《南曲新声》
参考文献:
[1]张瑜.长阳南曲和五峰南曲差异性及其成因[J].三峡文化研究(丛刊),2009(00):137-144.
[2]罗凌.趋简与随俗:长阳南曲唱腔的鄂西南民族文化特色[J].民族文学研究,2009(04):24-28.
[3]刘恒秀.对五峰南曲传承现状的反思[J].北方音乐,2017,3703:18-19.
[4]胡德生.《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艺丛书— 地方戏曲曲艺》.湖北人民出版.
[5]臧艺兵.长阳南曲的现代价值功能转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2):165-168.
[6]曹大明.长阳南曲:作为文化地图的遗产[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06):70-73+148.
[7]谭志国.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
[8]陈琼,杨容.长阳南曲缘起《桃花扇》之考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4(04):56-66.
[9]李晓艳.土汉曲艺音乐文化交融渊源与流变的轨迹略考——以鄂西长阳南曲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02:198-201.
[10]刘桂腾.以身试法:定点·追踪·个案——田野实践中的音乐民族志方法[J].中国音乐,2017(01):63-69.
[11]刘恒秀.对五峰南曲传承现状的反思[J].北方音乐,2017,37(03):18-19.
[12]高丙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构成与中国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4):56-63.
[13]梁怡.土家族民间歌舞耍耍的音乐形态及其文化变迁——基于恩施文耍耍唱腔的版本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06):22-25.
[14]高丙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中国属性[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01):49-53.
[15]陈琼,杨容.从“大雅”的气质形成中探视长阳南曲之源流[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20(01):29-34+65.
[16]陈琼,杨容.长阳南曲不唱长阳——再论长阳南曲的源流问题[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2(04):32-38.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
[17]杨民康.音乐民族志的“组合、聚合、隐喻”三维结构分析系统——《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教学与辅导之十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2(04):204-210.
[18]胡晓雪.“国家在场”视域下—昌黎地秧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D].燕山大学,2022.
[19]高丙中,刘嵘.民族志方法要义[J].中国音乐,2023(03):5-13.
[20]田世高著.(2002).土家族音乐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蒋梦凡,中国音乐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