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跨界融合服务新模式实践与思考

2025-02-18亢丽芸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功能设计跨界融合空间布局

摘 要:文章在简述公共图书馆跨界融合主要模式与实践路径的基础上,以连云港市图书馆为实践案例,从与文旅融合、文创融合、非遗融合、科技融合、地域文化融合等角度对公共图书馆跨界合作的空间布局与功能设计展开论述,并进一步对公共图书馆跨界融合服务进行了思考,以期为公共图书馆开展跨界融合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跨界融合;新馆建设;空间布局;功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G258.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5)01-0013-04

1 公共图书馆跨界融合的主要模式与实践路径

1. 1 文旅融合,公共图书馆与旅游跨界合作

2018年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成立,可以更好地统筹、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1]。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通过“图书馆+景区(景点)”模式,将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文化服务引入景区(景点),在景区(景点)打造主题分馆、书房、书吧,如:浙江图书馆的“启忠书吧”、杭州图书馆的“佛学分馆”、宁波图书馆的“人文地理馆”等都是很好的创新实践[2];与民宿开展合作,通过收集整理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将文化融入旅游,如:云和县图书馆的民宿书屋、佛山市图书馆的“旅图·晓读夜宿”项目、淄博市博山区图书馆的“人在旅图”项目等。还有一些公共图书馆通过举办研学旅游活动和专题研讨会,发布文化旅游专题信息,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文化传承、社会教育、旅游推广的作用。

1. 2 智慧服务,公共图书馆与科技融合发展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使文化事业发展有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智能化为公共图书馆提升服务效能、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了强大的技术驱动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公共图书馆界把握机遇转型发展,进行智慧图书馆建设,并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涌现新的服务和管理模式。例如,国家图书馆与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华为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了基于5G、全景视频、全息影像等新技术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江西省图书馆采用智能机器人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实现精准全自动图书盘点,有效解决了传统图书馆借还书流程复杂、盘点查找工作量大的难题,使图书馆的服务、管理越来越智慧[3]。此外,很多公共图书馆都建设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服务。未来,公共图书馆应树立“深度智能化”理念,跟上科技发展步伐,通过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建设更加智能的图书馆[4]。

1. 3 阅读推广,公共图书馆与书店合作融合

公共图书馆与书店是公众获取传统纸质图书资源的两个重要渠道,也是落实和推进全民阅读的两个重要阵地。虽然二者的服务对象都是社会大众,服务内容都是提供阅读服务,但长久以来各自为政,缺乏合作,某种程度上甚至存在竞争关系。随着数字化阅读和网络书店的兴起,公共图书馆和实体书店都受到了一定冲击,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满意度、到馆率、资源利用率等不尽如人意,而书店的图书销量严重下滑。为走出各自的困境,促进事业转型发展,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与书店以读者需求为切入点,优势互补,开展深入合作,积极探索创新融合模式。目前,公共图书馆与书店的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空间融合、服务融合、活动融合等方面。其中,空间融合有三种方式:一是书店入驻图书馆,二是图书馆在书店开辟阅读空间,三是双方共建第三方阅读空间,长沙市图书馆的24小时书店、成都图书馆的城市阅读空间以及合肥市图书馆与书店共同入驻城市阅读空间等,都是空间融合的典型案例;服务融合是在空间融合基础上提供“借、阅、买”一站式服务,有效提升公共图书馆和书店的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外延;活动融合的主要模式是联合举办“你选(读)书,我买单”活动,以及类似的读者荐书活动[5]。

1. 4 多方合作,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符合图书馆事业创新和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6]。公共图书馆界通过建设总分馆、馆外服务点、流通站等方式,与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学校、部队等多方深度合作[7],不断健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效能,丰富服务内容。例如,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自2018年起引进社会力量,与企业、学校、机关等开展合作,将跨界合作模式注入基层分馆建设、管理、开放运营等全流程,开创共建共治共管的新模式[8];广州市白云区“微书房”开辟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1+1+ N”模式[9];宁波图书馆的“筑香书馆”也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一种创新模式[10]。为更好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社会力量还可以参与图书馆决策制定和监督、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工作[11]。

2 连云港市图书馆跨界融合实践探索

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于2020年年底正式投入使用,建筑面积43,000平方米,结合读者需求在旅游、文创、非遗、地域文化等层面探索跨界融合服务新模式,不断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连云港的文化新地标、城市会客厅、全民阅读主阵地。

2. 1 文旅融合探索

连云港市图书馆打造“文旅会客厅”,制作城市形象展示墙,在馆内各楼层布设旅游宣传展架,将花果山等“西游”元素融入馆内显著区域,在推进地方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突出功效。图书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连云港市图书馆策划“诗游连云港”文旅融合线上推广品牌活动和“从图书馆出发看世界”研学游活动,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推广宣传旅游资源。该馆还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推出了“一村一品——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项目,在深入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旅游资源、改善乡村环境卫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公共图书馆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性建筑,本身也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体,连云港市图书馆新馆充分体现了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获评“水韵江苏·网红打卡地”“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场馆”“全市十大旅游名馆”等荣誉称号。

2. 2 文创融合探索

空间、资源和服务是图书馆的三个核心要素,公共图书馆要在文创实践方面充分发挥三要素的作用和价值,创新服务内容和模式:在空间方面通过空间再造、创客空间、跨界空间、虚拟空间等展示文创,在资源方面利用馆藏资源、图书馆元素、当地人文风俗、新科技新技术等开发设计文创产品,在服务方面推出体验型服务、定制化服务、活动营销和文化科普服务等[12]。连云港市图书馆的文创产品主要围绕馆藏古籍文献资源和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开发,如:参考明代嘉靖、隆庆、天启年间海州地图的形制,设计了“明代海州彩绘地图”系列文创产品;以地域特色文化为要素,开发制作了系列西游主题文创。连云港市图书馆在馆内按不同主题设置了多个文创展售陈列专区,除展售本馆文创产品外,还与博物馆、文旅传媒公司、非遗传承人等单位、个人合作,为读者展示更加丰富的文创产品。此外,文创空间的海州往事书咖还摆放了老物件、图书、桌椅,并提供咖啡茶点服务,融合了阅览、参观、交流、休闲等功能。

2. 3 非遗融合探索

公共图书馆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社会职能,连云港市图书馆通过创新空间设计、汇集优势资源等举措,打造特色主题空间“非遗雅集”。“非遗雅集”整体空间呈全开放布局,打破传统风格,内设非遗手绘地图展示区、非遗作品展示区、非遗手工制作区、非遗纸质及电子文献阅览区等区域,兼具收藏、阅读、展示、交流、娱乐、学习等功能,多层面、深层次推广全民阅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连云港市图书馆还积极与市非遗保护中心、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非遗展馆基地以及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爱好者等合作,汇聚优质非遗资源,启动“非遗漫画”项目,编印《非遗图鉴》,并举办非遗专题展览、研讨交流等活动,通过合作发挥图书馆在非遗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价值。

2. 4 智能化融合探索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公共图书馆的智能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为打造智能化、现代化、多元化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需求,连云港市图书馆在提供文献借阅、参考咨询、学术报告等传统服务的基础上,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创意阅读与知识服务于一体,借助人脸识别系统、3D导览系统、智能机器人、自助借还系统、数字瀑布流、有声书墙等信息技术设施,扩大服务范围、延长服务时间、创新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科技感十足的沉浸式阅读体验。

2. 5 地域文化融合探索

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地方历史的缩影。连云港市图书馆在新馆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地方文化特色空间打造和氛围营造,打造了“非遗雅集”、海州往事书咖、地方文献馆、名人乡贤著作馆、文旅会客厅、连云港政协书房、朱自清纪念馆、王尽美事迹专题展馆、港城怀旧空间、地方文献交流库等地方特色空间和场馆。连云港市图书馆地方文化氛围浓厚,馆内每个楼层都能发现地方文化元素,有古诗、书法、画作、地图、拓片、非遗作品,还有见证往昔岁月的老物件,这些地方文化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各楼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计当中,且每个楼层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

3 对公共图书馆跨界融合服务的思考

3. 1 加强跨界融合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

公共图书馆探索跨界融合旨在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图书馆跨界融合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指导和政策指引,制度化、长效化是图书馆跨界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要强化对公共图书馆跨界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减少行政管理体制机制的限制,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要坚持政策指引,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法规框架下实施融合发展,创新服务方式,树立多元合作理念,逐步与其他行业建立合作关系,促进资源优化利用,细化服务内容,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合作制度和管理规范,明确各主体职责,确保跨界合作长期稳定开展。

3. 2 建立跨界融合的评估评价机制

公共图书馆建立跨界融合的评估评价机制旨在评估和提升图书馆在跨领域合作中的表现与成效。评估评价机制不仅要重视图书馆自身服务质量的提升,还要强调图书馆与其他行业的互动与协作。公共图书馆通过评估评价机制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如何通过跨界合作丰富服务内容、提高用户体验、促进知识传播与创新。评估评价机制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考察跨界合作模式能否吸引来自不同领域的合作伙伴,以及这些合作是否有助于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二是评价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分析跨界融合项目的执行情况,包括项目达成度、参与人数、用户反馈等。三是评估创新能力,考察图书馆在跨界合作过程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应用水平。四是评估社会影响力,以了解跨界活动对当地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文化发展、教育普及等产生的积极影响。五是评价可持续发展,考察已有合作模式是否具备长期运营的可能性及其对未来发展的启示作用。全方位的评估评价有助于公共图书馆更好地理解自身在推动文化交流和社会进步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并据此调整策略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3. 3 拓展跨界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公共图书馆需不断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新路径,与更多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深化合作力度,拓展融合广度和深度,丰富合作内涵,构建多维立体的融合服务体系,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公共图书馆应携手社会各界打造特色鲜明的场馆空间,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细化、个性化与专业化。跨界融合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整合方面,更需在服务层面实现深度交互,促进图书馆与其他行业资源的高效协同链接,为全民阅读活动的蓬勃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在寻求跨界合作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应积极联系新兴企业,创新合作模式,激发破圈效应,引领文化潮流。多元社会力量的融入将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改革与发展注入新活力,形成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良好范式。

3. 4 注重在融合发展中坚守初心

公共图书馆探索跨界融合旨在实现互利共赢、协同发展。需注意的是,跨界融合的前提是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不变,即不以营利为目的,在融合中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当下,跨界融合发展已然成为一种新常态,很多行业都试图通过跨界融合加强自身发展,公共图书馆也需积极探索,转变服务理念,“以人为本”为社会公众提供具有更多功能的场馆空间和多元化的文化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跨界融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公共图书馆需明确核心业务、主体业务,坚守图书馆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在“图书馆+”的融合发展中深入探索,从图书馆自身定位和需求出发,积极寻找可以实现图书馆公益效益的合作方式和合作资源,切实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4月8日,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挂牌:文化旅游紧牵手精神食粮更富有[EB/ OL]. [2024-11-09]. https:/ / www. gov. cn/ xinwen/2018- 04/11/ content_5281 510. htm.

[2] 龚林奇,庞天慧.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跨界合作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6):78-81.

[3] 李雪钦.把阅读变得更便捷更有趣:智慧图书馆懂你的心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8-21(08).

[4] 王世伟.“十四五”时期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应具备的五大指向[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1):1-5.

[5] 卢婧,陆和建.馆店融合下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0(7):23-31.

[6] 林遥芝.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市越秀区图书馆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分馆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4-17.

[7] 宫平,柯平.面向2035的省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思考[J].图书馆建设,2022(3):10-16.

[8] 何柳莹.公共图书馆跨界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深圳市盐田区为例[J].图书馆界,2021(5):91-94.

[9] 陈国兴.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1+1+N”体系模式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区“微书房”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2(5):28-32.

[10] 毛婕.公共图书馆跨界融合的宁波实践[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8):61-65.

[11] 姚春玉,徐夏莲.西部地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内容、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柳州市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界,2022(1):85-89.

[12] 陈乃嘉,詹庆东.“图书馆+文化创意”理论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8(22):15-21.

(编校:徐黎娟)

猜你喜欢

功能设计跨界融合空间布局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空间布局图
基于ASP.NET的贵安大学城二手物品交易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微信微网站典型功能设计与性能保障研究
医学类课程题库管理与组卷系统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电力营销系统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