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项目管理:运用Scrum 工作法促进学生发展探索
2025-02-18宫睿哲
[摘要] Scrum工作法又称敏捷工作法,是一种着眼于提升团队中的个人能力和工作效率的协作模式,将此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在学生的学业管理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意义。文章以班主任基于班情将Scrum工作法运用于班级建设的实践为例,探索其组织结构、运作程序在促进班级团结和学生个人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提出其有限性方面的思考。
[关键词] Scrum工作法;班主任;学生发展;协作管理
针对班级特点使用恰当的策略引领学生向“更好的自我”成长,是班主任的必修课。为达到这一育人目的,班主任需不断面向理论前沿,选择最适合班级发展的方案。
一、针对班情特点,优选协作模式
本班由52位学生组成,是全校班额最大的班级。在北京市六选三选科模式下,学生们选科分散,班内共有13种选科组合,除语、数、英课程一同学习之外,学生们分散在各个教室上自己的选科走班课程。这样的物理空间安排给班级建设带来了挑战。而且,学生们有的偏文有的偏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各自不同,班级内还有舞蹈、美术、体育、音乐爱好者,学生内在禀赋的差异也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和班级归属感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青春期的少年面对多重压力,同伴支持是学生抵抗压力的重要力量,因此,班级建设需要一个可持续的模式来加强同学间的互助协作,通过班级平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同伴支持并促进班内团结。
Scrum工作法正是这样一种可以通过协作达成班级建设目标的方式。Scrum工作法又称敏捷工作法,是由美国的杰夫·萨瑟兰和肯·施瓦布提出的一种着眼于提升团队中的个人创造力和工作效率的协作模式。Scrum本是英式橄榄球运动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意指在比赛中每个队员都应时刻保持对场上全局的判断,然后通过集体行动,奋力实现同一目标——胜利。
Scrum工作法受此启发,核心精神即体现为一个团队通过紧密的沟通合作,实现朝向目标的明确推进。
作为一种项目管理方法,Scrum工作法具有以下特点:
1.协作性强。在一个6~8人的Scrum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承担相应的任务并彼此帮助,实现团队的绩效最大化。
2.透明度高。在Scrum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能清晰地了解到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能够明确目前任务的推进情况及遇到的困难,正是基于高度的透明,团队成员才能够彼此信任进而更好地合作。
3.反馈度高。Scrum团队需要在任务进程中不断调整、纠偏,在团队协作模式下即呈现为团队“立会(所有成员站立沟通)”,瞄准问题,及时反馈、调整。
Scrum工作法与教育的结合早有先例,在《敏捷革命》一书中,杰夫·萨瑟兰便叙述了荷兰西部的阿尔芬镇教师利用Scrum法组织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的过程。而将Scrum工作法运用于本班学生的发展,让学生以Scrum协作的形式参与到团队目标的达成,能够让学生在选科分散的客观条件下依然能够运用班会时间及课余时间进行更为紧密的团队协作,以小组互助搭建班级沟通平台,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团结、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二、组建Scrum小组,形成稳定的团队结构
高一第一次期中考试前,班主任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将全班52名学生分成了8个6~7人的小组,使每一个小组的人数都符合一个Scrum团队的规模。在每个团队中,有一个“主管”组织大家讨论,同时每一位小组成员都了解Scrum工作法讨论的原则——大家共同保证讨论过程的“透明性”:每个人直陈目前遇到的困难,通过沟通这个困难在团队中有没有人能够提供帮助,促进小组快速达成目标。在本班教室内上课和自习时,学生的座位即按照Scrum小组分配,一组为一个单位,组间定期前后轮换,组内座位由“主管”在听取同学意见后统筹安排。
在实践操作层面,班主任在期中考试后打破个人学业分析的常规班会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让Scrum“主管”组织组员分析本组学业情况,并制定下一阶段目标。班主任给出如下任务和讨论问题,整节课由学生自主完成讨论(如图1、图2)。
班主任提供给学生的分析材料是期中考试的成绩条,但不是每个人的成绩,而是小组的平均成绩。基于平均成绩,组员能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如一位同学期中考试总分为528.5分,在成绩条上可以看到小组均分为534.36分以及各科的小组均分,通过对比小组学科均分和自己的各科成绩,这位同学发现自己语文、数学是优势学科,而英语低于小组均分13.3分、地理低于均分约14分,这样便可以提出自己在这两科学习上的困惑,通过组内交流向有英语和地理优势的同学请教学习方法,同时也可在语文、数学方面为其他同学提供帮助。
将Scrum工作法运用于学业小结,让学生将个人目标转化为集体目标,每一个小组都拥有了组内的共同奋斗目标,每一个人都为此目标而努力。这一方法对缺乏学习动力、平时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有明显效果。因为Scrum工作法实际上解决了学习动力的问题,从前是“为自己而学”,有时懒一下也能原谅自己;现在自己的表现直接关乎本组目标能否实现,为了团队,也要打起精神。
一位“主管”加5~6人的团队规模能够有效地让讨论走向深入并解决真问题,这样的制度模式让同学看到了自己和团队的进步,让同学对所在Scrum小组的归属感逐渐增强,同时也能体会到自我存在的价值。班级也迅速形成了同学互相鼓励、遇到困难大方提出、大家合力解决的氛围。班级内的每一个Scrum团队都一直稳定地保持到高三毕业。
三、推进Scrum反馈,保证团队前进节奏
Scrum工作法注重时间的阶段性,强调在一个个的周期中完成迭代。而在每一个周期内,事情不一定都能完全按照计划向前推进,这就要求组员实时更新彼此的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因此,除了学业分析班会时要集中进行讨论外,学生还需要日常的交流和反馈机制。
基于此种情况,班主任可以安排每两周分别和每一个小组开一次15分钟的“立会(所有人站立开会以提高会议效率)”,会上沟通组内遇到的困难以及老师能够提供的帮助。班主任在班内张贴自己两周内可以预约的时间段,每个小组自选时间,集合好组员一起开会。在会前,小组要先分析自己的现状,预估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等,再整理好问题向老师反馈。
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们会有意识地去重视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小问题,当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自我消化和解决时便自行解决,需要老师帮助时便在“立会”上及时反馈,班主任能够迅速了解到班内的情况,调动任课教师等资源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应帮助。同时,每两周的反馈也是定期的自省过程,学生会不断提醒自己和互相提醒小组目标,再将目标落实到日常学习中。“立会”后,学生讨论形成的彼此帮助的条目变得很细致,如每天及时收作业、两两结对互相监督改错、互相检查单词背诵、彼此讲错题等,两周一次的“立会”帮助学生检查这些工作是否扎实做好了,在促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同时也巩固了团结协作的班级风气。
在每两周的小组“立会”上,学生除了完成自我检视外,还完成了自我展示,此时班主任的任务是肯定该小组已经达成的目标,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因成就而产生快乐。同时,班主任在肯定学生时也注意提醒这是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大家收获的是每一步前进的快乐。
除此之外,每次“立会”,班主任都会问学生如下问题:这个阶段对自己在组内的角色有何种感受?对整体有何种感受?下一个冲刺阶段中,什么事情会让你感到更快乐?团队成员轮流作答,这样可以更快速地发现问题并找到需要改善的地方。“立会”上不会责备某一个人,而是引导大家将目光投向制度和流程,大家共同协作使得团队变得更好,如此,每个人收获的是真诚和成长的具体方法。
高中三年里,班主任始终坚持以Scrum工作法带领学生互帮互助、团队共赢,到第一学期结束时班级便形成了团结奋进的氛围,任课教师以“班风正、学风清”评价本班学生。以这样的班风和学风为依托,班级先后获得“学生自治四星班级”“甲级团支部”“优秀班集体”等最高奖励,最终学生们也以出色的表现升入了理想的大学。
值得教育者注意的是,在运用Scrum工作法时,团队成员需要不断地靠“量化”来肯定自我、明确方向,学生在成绩数据上的进步比较容易被发现,而关乎未来人生的团队协作和精神成长,在合作过程中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则容易被忽略。后者是教育工作者更应着重培养的方向,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小组“立会”时要特别注重对于团队合作的鼓励和学生品格素养方面的引导。
[参考文献]
[1] [美]杰夫·萨瑟兰.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M].蒋宗强,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