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街情结

2025-02-18孙燕超

美文 2025年4期
关键词:老街乡愁爷爷

北头有一条长长的老街,临淮而建,依山而立,在此既可饱览第一山的灵秀,又可欣赏淮河水的浩瀚,可谓风情独具。老街蹲踞一隅,像自然朴素的诗行。蕴蓄着悠远浓郁的味道,又像历经沧桑的老人,无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每次放假回来,走在老街,喜欢安静的我,贪婪着这份宁静和祥和。繁华的城市已开始嫌弃善美的老街,而老街却始终沉默着自己苍凉的目光。老街在这日新月异、焦躁浮华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它从容的本色,带着老屋与生活在老街上的人们不紧不慢,简单、随性地度过一轮又一轮的春夏秋冬。它用它的质朴与自然为这个城市留下了历史的烙印。

几年前,我曾居住了十年的老街拆迁了。城市将寂寞留给了老街,留给了梦,清冷的空气紧紧地包围着这里所有的人文历史,也包围着老街失去的伤感。

在得知老街即将拆迁,我又回来小住。尽管曾经是那么的熟悉,却浑然间觉得它是那么遥远。时光荏苒,街巷显得孤独、苍老,恬静黯然,似乎不论什么时候到老街去,都有一种临近秋阳的感觉。这一刻,我感觉自己真的像极了戴望舒的《雨巷》里的丁香姑娘,因为一缕忧伤和惆怅蔓延在心底。

老街小巷纵横,曲径通幽,推开虚掩的门,半开的窗,一道道别样风景映入眼帘。凌霄攀墙而上,一朵朵花临风盛开;芭蕉叶肥葱绿,映衬那扇窗;桂花树立于圆形门边,宛如夜空中一轮皓月落入人间;高高的柿树越过围墙,枝头缀满橙黄色果。路面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印,也是千百年来车轮碾磨而成,是繁华的见证,历史的痕迹。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街道改造时,全部铺成了水泥路面,原来留有车辙的青石路面被厚厚的水泥盖在了下边,那种厚重久远的历史痕迹也被深深地掩埋了。

这样的生活竟是一场梦,以后只能将它藏在心里。如若真诚地表达,这或许是我毕生向往的日子,清淡,简单,自然。而每次到了夜晚比白天更值得期待的发达的都市中,却又陷入强烈的个人主义带来的分道扬镳与寂寞。

第一天,我期待自己走出去。风似乎很大,几片云被吹散分离,变得细如游丝,飞快地掠过春的天空。从前的夏天,我掂起脚尖用手掌惊扰知了,而从未有一只笨蝉栽于我手。我又变了法儿,用瓷白瓶盛装小鱼,努力勾搭藏在灌木丛中的小动物。秋天时,脚边的两三片落叶,偶尔被风的余力吹起,发出细微的沙沙声,移到别的叶子上。好似一夜北风紧,风钻进脖子里,可这有什么要紧的呢,冬天冻红了鼻子,也要笨拙地跑出去砸下街坊邻居屋檐下结的冰柱,再偷偷躲在雪人后指证是别的伙伴所为……天空从清明的蓝色渐变氤氲成浓重紫灰时,便拿出摆在床头的葡萄酒,就着白月光饮下。微醺时哼着小曲,仿佛以为自己就是游吟诗人,成调与否,大自然一目了然,我们不分彼此。

第二天,我这个快活寄情山水的人,读至《桃花源记》,辩证地想到《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原以为这句是在谈见识或人生长短,今日想来却是在谈相对与绝对。归隐山林,陶渊明有桃花源,梭罗有瓦尔登湖,伏尔泰有黄金国,入世与出世,它们同是内心的自我冲突。类于新与旧,生与死,孰是孰非?人类整体在向前,个体总在怀旧思乡,抽丝剥茧,这大抵是人本性中的贪厌与挑剔。

大自然的无私与壮阔,映衬出人的平庸与细微。天地之悠悠,人不过是渺小的小焦点,自惭形秽。一部分人认为人的行程纳入神圣计划,叔本华就在反复重诉死亡是人生唯一的去痛剂。真是缓慢而沉重的暗色死亡。另一部分人坚信真正的生存意义结束在死亡里,他们写死亡,轻描淡写,倏忽即逝,用微笑表现痛苦,生死自然,清净无为。返归自然,自人类诞生,便就是辩证的双方。庄子、卢梭、查尔德,都归于一个心声:理想国。

他们想要表达最大的善意,让现实与真善美携手并进,遗憾的是并不如意。如若挣扎于现实的困顿而成就寄存绮念的作品载体,只会因无失而有失。就像廖一梅所言:“我清楚知道我们不可能失去更多,除了经历我们也无从所得。”还是不要急于得出一个结论,或是想着穿过具体的生活而直达真理,只有在日复一日中生活,生命才真的长出了它的形状。

第三天,我一个人坐在那里,独自喝一杯酒,没有书,没有手机,没有恋人,没有朋友,没有盔甲,也没有伪装。好像被放逐到了大海里,是唯一的一座岛屿。我打开电视,切换了几个频道却都意兴阑珊,无事挂心头,我开始等待。我把灵魂丢在这里,身体却出离了。仿佛间我又开始每次拖着承重量快到极限的行李箱,背着塞满的书包,算计着时间,生怕错过了高铁。人总是矛盾的,在外久了想回来,回来久了想离开。

我终究是在老街拆迁后离开了。四年之间,我路过老街多次,却从未踏步近瞧,不知是我忘得太快,还是近乡情怯。这个契机的打破便是一次天意,这便是四年后的第二面。

说起来,我是鬼使神差地迈出这第二步的。在业余写作两年后,我意识到,光凭热情是不够的,想要认真地学习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我大学时期学习的是与文学八竿子打不着的专业,毕业后没有一技之长,回到文学这像是我的宿命,我在家学来学去,考来考去。即使在工作的那段时间里,睡觉躺着的时候,心里都有风吹着在动。我辞职考研,初试考完后,我便到爷爷奶奶家暂住了四十多天,只是回家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我爷爷便走了。等我到的时候,他就躺在床上了,人是早上4点左右走的,走得很安详,是一觉睡过去的。

我书包里装着刚取的两万元现金,走到岔路口的时候,我往老街的方向一看,路边有凶狠的野狗,不知道受什么力量控制,我竟然浑浑噩噩地朝老街走去。

几年不见,老街像一架古老破损的琴,屋檐上的雨滴忽轻忽重,敲打着老街的路面,低沉的节奏奏出一种寂寞与凄凉。我缓慢地走着,脚步越来越轻,但经年累月世事沧桑的老街历史沉淀会使你一不小心就踩出一个故事来。

老街的宁静与闲适被遮蔽,让人唏嘘不已。仅留存下来一些古老的民居,它用它的质朴与人文给这个城市留下了历史的烙印。如3号的周家,一个小小的四合院,保存得还相当完好。三间正房木格花纹窗户,雕花木栏大门,室内的木板隔墙、小砖望顶、禾木桁条,还有古老的“老爷柜”都显得古朴优雅。院中还摆放着一个汉白玉的雕花门槛,上面刻有奔鹿和莲花。还有27号的刘家老宅,古色古香砖雕门楼,紧凑得体的四合小院,雕花方格的木质门窗。进门处还有一道影壁墙,都很完好。每路过一间屋子,我都记得它住过几户人家以及他们祖上显赫的故事。探头侧身看一眼,屋子里带有不同屋主的气息仿佛都能闻到。有一户窗户占据墙的一半,拆下来后就像只空洞的眼睛盯着靠近它的陌生人。

第一个街角是孤独的暂坐。我看着断壁颓垣的老街,心里很不是滋味,有几处圈上了文物保护几个红字。仔细瞧了一条街,也少见保存完好的地儿。我终于走到了我的老家,除了墙壁什么都没有了,我平静地望着这一切,在咬破嘴唇的时候,我想起来了爷爷养的花,他平时喜欢蹲在这里看着这些花,对他的孩子都没有这份耐心。许是隔代的缘故,爷爷和我很聊得来,他一遍遍和我讲述他十七岁开始工作的生活,我不嫌他啰嗦,心想着我会把它记录下来,文字或许会比生命还长久。

我的大学是到外省读的,从口音到口味,我都不习惯。爬楼梯去后院的时候,我看着老街密密麻麻的房子,大多都是划一块地就盖上了,乱得毫无章法,知了还在没完没了地叫着,抚摸着青灰色的墙砖,上面仿佛都有我的眼泪。我草草地吃完饭,奶奶在背后叮嘱着:去了要好好学习啊。我都没有回头,生怕眼泪夺眶而出。事实证明,克制还是没用的,到了屋里,我一下子放声大哭,爷爷急着围过来:“怎么了,路边小狗咬你了?”“诶呀,不是,我又要去上学了,去那么远。”爷爷被我弄得哭笑不得,也好言宽慰道:“上学就是这样的,谁也帮不了你。”我的眼泪就像隔壁家的井水,一个劲地往外冒,我和爷爷坐在一起,一把鼻涕一句话地说了一下午。

孤独是从启程开始的,我坐过满车厢异味的大巴车,即使睡着也会保持警惕,到站后拖着笨重的行李箱,勉强赶上回学校的末班车,有两三次中途堵车了,一个人打车从城东到城西,心里既心疼路费,又担心自己会变成荒郊野外的新闻头条。到了学校也要打起精神来。有一次我坐在路边,电话里倾诉着点点滴滴的小事积攒的恩怨,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宽容忍让,我有那么一刻像是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提高分贝地说,我不要再做那样的人了,别人不让我,我也不能再退一步了,好说话不等于好欺负。

我在寒冬的时候独自跑步,心里暗下决心,我一定是不同的。在泄气的时候,电话短信一个也不想与人联系,但我还是觉得我很孤独。曾读过余光中《乡愁》这首诗,记得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那时的心境却没法体会作者的心情。而如今的自却是真真切切地在写着自己的乡愁!乡愁是一张高铁票,乡愁是一个小长假,乡愁是一通意犹未尽的长途电话……

每次同爷爷通话,我总是将自己心中的烦恼像竹筒倒豆子说给他老人家听,爷爷接过我的话,他没有否定我的烦恼是小儿科的,他也没有夸大自己的生活标榜是艰辛伟大的。只是告诉我,曾祖母在45岁高龄生下了他,自己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曾祖母瞎了一只眼睛,曾祖父在他读初中那年便离世了,六个哥哥姐姐都各自成家。养儿防老,没有退休金的曾祖母和自己面临着生存压力,读完中学他便去工作了。

爷爷说他在工作不久,写东西,写一遍要检查十遍,是一点不敢马虎的。爷爷严谨过头的性格就是这样形成的吧。我不解地问:“有必要看那么多遍吗?照抄来的能出什么错误。”“生活不容马虎。”马虎?我在很认真地过生活。

工作、生活之中,爷爷养成了十分严谨的作风,做事一丝不苟。对人恩怨分明,那种清风傲骨加清晰的工作思路,使得他赢得了许多人的尊敬。爷爷对我说道,如果你真实地活在生活里,就会远不如你预想的完美,没有恰到好处的伙伴,没有不费力气就得到的结果。倘若与不同的人交流便是逃避孤独的解药,这不是解决的办法。人际交往不是只遵循喜好去交友,相反你需要与你相悖相反的朋友,向他人学习。同时你要接受你自己,有目标就要去实现。在学业工作上需要精进,这需要合作也需要独自前进;你有兴趣爱好要培养,要去发现你谋生的本事,这需要花时间去打磨自己,你依赖不了别人。你要求的是你自己,这要耐得住性子,如果你暂时发现自己没有,你要不停地去找,直到找到为止。如果找不到,就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

在爷爷循循教导中,我体验不一样的“强大青春”。在人生每一个台阶,看似稳步提升的背后平时进展都未必会顺利。没有谁会真正意义上陪你一生,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在孤独中自洽,是根植于人心的力量,你会获得内心的平和。

后来,我每次在大学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回到寝室看爷爷赠给我的“上善若水”这幅墨宝。须臾间顿悟出,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状态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像水那样深沉,交友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在这暂坐的片刻里,我开始成为自己的朋友。我可以走出去,也可以一个人待着,所以我更好地出发了。

第二个街角的名字是容忍的失意。人该如何度过一生?往往不用提出这个问题,生活就会抛出答案。我没有一路吹响号角前进,大学毕业刚刚工作的我,深知个人能力的欠缺,为人处事也很不足。连续加班太久后连着考试和生病,我红着眼眶回家了,爷爷在路口等着我。

爷爷去常去的面馆买回了面条,如同中学时期,他每周都会往我的背包里塞满了水果和零食,说是好吃的东西要和我分享。我和爷爷分享人生的时候,就像是无边无际的海,生活像流水般流逝,但可不能没有痕迹地活着啊。我在等做饭之际,趴在桌上睡着了,醒来的时候眼前是冬天里热气腾腾的面条。我吃着吃着就觉得很累,会想着生活就如此了吗?爷爷告诉我: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东西,并不是肉眼可见的。

梦想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人各有命的事情。爷爷奶奶非常支持我工作之余继续读书,但也不把生活经验作为价值标准强加给孩子。拥有选择的权利,也意味着对自己负责。

在这个夜晚,我仿佛窥探到了生活的过程。爷爷问我:你觉得大人们想回到过去,是因为小时候无忧无虑吗?我说我想不通这个问题,作为孩童的我,会觉得有像天塌下来的烦恼。爷爷拿着他的蒲扇轻摇着,人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并不是大人轻视孩子,而是生活的困难在于非常迷茫。什么都不做的话,生活不会维持现状。

他说,成年的这张白纸需要你自己去勾画,每一年需要感受到比以往有了发展,如果没做到就会不安、迷惘。成年世界里没有升级的系统,没有标准的答案,也没有人一直督促盯着你做什么,所有的选择都需要自己负责。想要有更好的创意,得到更多的自由,需要自己去思考。人生像个蓄水池,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想要好好活下去,需要知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成功而在于成长,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爷爷坚信人生的价值不依赖外部条件,灵魂自身的完满便是最高的善的价值。这些激烈经历过的苦恼,都将毫无意义。

我将爷爷生前走过的路都重走了一遍,春日里他遍寻山野,移栽几株花苗到院子里。夏日里他带着收音机走在绿荫的树底下,沿着山边慢慢晃悠。秋日里他走走停停,和街坊唠嗑一搭上话说个没完,饭点都需要满大街寻他。冬日里,他戴着当兵时期的军用雷锋帽,坐在屋子听着历史剧和京剧,时不时给我唱上两段。在这个街角,他静静地离开了,他多次和我谈及年老和死亡的话题,如今应验了:等哪一天我去天上报到了,不用给我烧太多纸钱,死后的繁琐仪式都是做给活人看的。很多事情要想得开。我也不相信来世,就像曾经也不存在一样。在这个街角,我将与我的爷爷彻底告别,我会永远想念他。

这条有着千年人文历史的老街,它陪伴了爷爷七十多年风雨人生。那些古老的院子,古老的小巷,收藏着岁月的痕迹,收藏着生活中的故事,也收藏了很多扑朔迷离的传说。老街的故事,城市里的故事,都夹在他们的皱纹里,只要他们一说,就纷纷地抖落下来,让人开怀。惊讶或回味无穷。他们在老街里出生,在巷子里成长,最后和老街一起变老、消失。

七堇年说过:“我知道有些人是无法忘记的,即使在你成长之初他们就已经消失。但是他们被镌刻在你的生命线上,无法磨灭。让我们终其一生为了这些印记做两件事情:怀念或者寻找。”每当忆起爷爷和老街,内心深处总泛起一阵涟漪,我一直认为爷爷没有离开我们,他像一位隐者,教我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往事如烟,如今那过去的一切,都是梦里才能依稀看到的片段。我走出老街的时候,它曾经存在,也终将消失。或许,对虚无的领悟,和领悟存在,是同一件事情。

猜你喜欢

老街乡愁爷爷
永远的乡愁
老街谣
乡愁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九月的乡愁
冬爷爷
站着吃
爷爷说
老街(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