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能测出什么来
2025-02-15王剑
普普通通的尿液里面,其实隐藏着许多关于健康与疾病的秘密,可以反映身体的代谢状态和健康状况。
尿常规各项指标分别代表什么意义?
尿常规检查,顾名思义,就是对尿液进行常规的检查和分析,主要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pH(酸碱度)、蛋白质、葡萄糖、酮体、胆红素、尿胆原、红细胞、白细胞等多个项目。下面,就让我们逐一了解一下。
1.尿液颜色
正常尿液一般呈淡黄色,清晰透明。小便颜色的异常改变,往往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需要引起警惕。
(1)无色透明:尿液像白开水一样无色透明,往往是喝水过多、尿液稀释的缘故。
(2)深黄色:一般是因为大量出汗或呕吐、腹泻,导致失液过多,而喝水太少、补液不足,导致尿液浓缩,提示身体缺水,需要补水。
(3)浓茶色:提示可能存在肝脏及胆道疾病,如胆总管结石和胰头癌引起阻塞性黄疸。
(4)红色:最常见的原因是血尿,往往是由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或肿瘤所致。除此之外,某些食物(如红心火龙果、甜菜等)或药物(如利福平、依帕司他、胆宁片等)也可引起尿液发红。
(5)酱油色:通常意味着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内溶血或横纹肌溶解,如溶血性贫血、严重的肌肉损伤(如挤压综合征)等。
(6)白色:常见于脓性尿、乳糜尿。脓性尿是由严重泌尿道化脓感染引起的,尿液呈乳白色;乳糜尿是由于淋巴管堵塞或淋巴管受损,导致淋巴液进入尿液所致,患者尿色白如牛乳,常见于丝虫病感染。
2.尿比重
尿比重反映的是尿液中溶质的浓度,它可以间接反映肾脏的浓缩能力,是评估肾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尿比重为1.015~1.025。如果尿比重过高,意味着身体处于脱水状态,需要多喝水,给身体补充水分;如果尿比重过低,很可能是肾功能出了问题,无法有效地回吸收水分。
3.尿液pH
尿液pH可以间接反映身体的酸碱平衡状态,其正常范围为4.6~8。如果尿液pH偏低,说明身体可能处于酸性状态,与代谢性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有关;如果尿液pH偏高,则说明身体可能处于碱性状态,与代谢性碱中毒、呕吐、低钾血症等疾病有关。
4.尿蛋白、尿糖、尿酮体
健康人的尿液里没有蛋白质。如果尿液中出现了蛋白质,往往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信号,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几乎不含糖,尿糖检查为阴性。但如果血糖水平太高,超出了肾脏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那么肾脏滤出的葡萄糖就会进入尿液,这通常意味着糖尿病。
酮体是身体在燃烧脂肪时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如果在尿液中检测到酮体,表明你的身体正在大量分解脂肪,糖尿病患者出现尿酮体阳性要格外警惕,因为这往往是酮症酸中毒的信号。
5.尿胆红素及尿胆原
胆红素是肝脏处理衰老红细胞时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尿液中胆红素过高,往往提示患有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或存在胆道梗阻(胆结石或胆道肿瘤)等问题。
6.亚硝酸盐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亚硝酸盐为阴性。但如果泌尿系统被细菌感染,这些细菌就能将尿液中的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因此,尿检显示亚硝酸盐阳性,通常意味着泌尿系统可能存在感染,如膀胱炎或肾盂肾炎。
7.细胞计数
尿液中,红细胞增多提示肾脏、膀胱或尿道出血。白细胞增多则可能是尿路感染的信号。上皮细胞升高可能是剧烈运动、样本被污染所致,也可能是由尿路感染、肾结石、膀胱癌等疾病引起的。
尿液检查的频率和注意事项
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每年做一两次尿常规就够了。但如果你有肾脏疾病、糖尿病或高血压,尿常规检查频率就要相应增加。
为了确保尿液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在进行尿液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容器清洁:在采集尿液之前,要确保容器的清洁干净。如果容器不干净,尿液容易受污染,会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选用晨尿:检查尿液建议使用早上第一次的小便,小便在膀胱留存的时间为6~8小时,尿液里的各种成分被浓缩,可以达到检查或者细菌培养所需要的浓度,有利于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3)采集中段尿:最好选择中段尿采集,因为排尿的过程中,前段和后段尿容易被尿道的细菌污染,而中段尿更能准确地反映膀胱里尿液的真实情况。
(4)及时送检:尿液越新鲜,检查结果越准确。如果耽搁太久,尿液成分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检查结果。
(5)注意排除饮食和药物的影响:在检查前,要告诉医生你最近吃了什么食物或药物。因为有些食物和药物可能会影响尿液的成分,或使尿液被染色,影响对检查结果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