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柿”如意

2025-02-14

家教世界·创新阅读 2025年1期
关键词:柿果封侯柿树

柿子被封侯:明太祖朱元璋与柿子的渊源

封侯拜相是古代人最大的追求,被视为光大门楣、光宗耀祖的荣誉,但是最终能够得偿所愿的人却是凤毛麟角、万中无一。“侯”是爵位中的较高品级,通常只授予皇亲国戚或极少数有重大功勋的功臣。然而你知道吗?有一种水果竟然被封侯——那就是柿子!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微贱之时,曾至一荒村,人烟稀少,粮食已尽,眼看就要饿晕。困顿之际,他发现一堵残垣后有棵柿子树,红果累累,饥不择食的他便摘食柿子充饥。数年之后,他当了皇帝,再次经过此村,那棵柿子树还在原地一如从前。眼前的景象勾起了他的思绪,他随即下马,将身上所着赤袍覆盖在柿子树干上,并对其行礼,宣布:“封尔为凌霜侯。”这个故事在明人张定的《在田录》中有记载,且数百年间,被广泛流传。

尽管我们无法确定朱元璋是否真的给柿子封侯,但他对柿子的重视却是有史可循的。据《嵩书》记载,大旱之年,百姓无粮可食,只能依靠柿子为生。他们削柿子制作柿饼并晒干,以此完成赋税及充饥。为了确保百姓有足够的柿子供应,朱元璋甚至下令安徽凤阳、滁县的百姓每户必须种植两棵柿子树。自此,柿树在安徽地区广泛种植。这表明在当时,一旦粮食不足,柿子便成为重要的代粮来源。

不仅朱元璋喜欢柿子,他的儿子朱棣也对柿子情有独钟。据记载,朱棣在北京大量种植柿子树,甚至下令在故宫栽种柿子树,并将柿子用于赏赐官员和外国使节。他还将柿子列入贡品,要求官员们进贡柿饼。

这段明朝皇帝与柿子的渊源轶事,为柿子这种原产于中国的水果平添了几许文化韵味,成为众多中国历史故事璀璨繁星中的一颗,让我们至今都能品味和感受古人的生活。

从涩到甜,食柿有道

还是因为单宁的原因,吃柿子尤其是没熟透的柿子时,我们常会感到嘴里涩涩的,这就是单宁和唾液中有起润滑作用的糖蛋白,二者一结合导致的。等柿子成熟后,单宁逐渐消失,淀粉分解产生大量糖分,果实就变得绵软甜美,不再生涩。所以,一些“美食家”们研究出各种柿子脱涩妙招——

塑料袋密封脱涩法:将柿子装进塑料袋中,里面放一两个苹果,把口扎紧,2~3天即可脱涩。

刺伤脱涩法:在柿盖(萼片)周围插入小段干燥的芝麻秆或牙签,每个柿子插3~6根(呈圆形),几天后即可脱涩。

温水脱涩法:将柿果装入清洁的缸内(忌用铁器),再注入40~50摄氏度的温水,或四周围用厚草帘包严,温度保持在40摄氏度左右,12~24小时便可脱涩。

冷水脱涩法:将柿果放入缸或者水桶内,注入凉水淹没柿果。每隔两天换一次水,经7天左右便可脱涩。用此法脱涩的柿子比温水脱涩的柿子脆。

柿子的品种

柿子的品种有1000多种,从颜色上可以分为红柿、黄柿、青柿、朱柿、白柿、乌柿等,从果实形状上可以分为圆柿、长柿、方柿、葫芦柿、牛心柿等,从其在树上成熟前能否自然脱涩上可分为涩柿和甜柿两类。

在长期的风土驯化和生产实践中,人们培育出许多优良种类,特别有名的有河南渑池牛心柿,产于华北的“世界第一优良种”大盘柿,河北、山东一带生产的莲花柿、镜面柿,河南、陕西泾阳、三原一带生产的鸡心黄柿,河南和陕西富平的尖柿,浙江杭州古荡一带的方柿等。

另外,陕西临潼的火晶柿、华县的陆柿、彬县的尖顶柿,山东青岛的金瓶柿、益都的大萼子柿等也都是国内有名的柿子。这些名种柿子皮薄、肉细、个大、汁甜似蜜,深受众多消费者欢迎。

柿子在19世纪传入法国和地中海各国,而后传入美国。柿树的果实直径在5到8厘米左右,多为黄色与红色。柿子含有维生素A和少量维生素C。美国柿树能承受零下18摄氏度左右的寒冷,人工培育的美洲柿已经有很多优良品种,味道也超过了东方柿子。

猜你喜欢

柿果封侯柿树
柿树
画廊
柿树的温柔
马上封侯
“飞将军”李广:战功赫赫,未被封侯
影响柿果返涩因素的研究
桃源的柿树
想起那片柿树林(外一首)
1-甲基环丙烯对不同脱涩程度冰温贮藏磨盘柿生理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