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是雨点儿……
2025-02-14我爱阅读
《雨点儿》是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儿童文学作家金波。
为什么要写一个关于“雨点儿”的故事?这是因为金波老师对“雨”有着别样的情结。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金波老师讲述创作《雨点儿》的背景故事吧……
如果你也是雨点儿
——《雨点儿》的创作体会
□金波
在我的印象中,雨,是文学作品离不开的题材。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它更像一个小精灵,变换着不同的身份,让小读者感到趣味盎然,百看不厌。
我对雨情有独钟。在儿歌中,我写过房檐下的雨:“沙沙响,沙沙响,雨点儿落在房檐上;房檐上,挂水珠,好像一串一串小铃铛。”(《雨铃铛》)在童话里,我也写过雨点儿:“一落地就变成了数也数不清的雨人。小小的、亮晶晶的雨人!”(《雨人》)在诗中,我还写过神奇的雨点儿:“连那小雨点儿都会变魔术,落在地上立刻就变成了蘑菇。”(《雨中的树林》)
雨,是儿童眼中的风景,是有趣的玩伴,是想象中的精灵。雨是写不完的。我又写了这篇散文《雨点儿》。
说起幼儿散文,在我的一本幼儿散文集《等待好朋友》的后记中,我曾写过这样几句话:“幼儿散文真是一种奇妙的文学样式,它有时像童话,有时像故事,有时像散文诗,有时像知识小品……能欣赏散文了,也就能欣赏童话、故事、诗歌了。”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给幼儿(包括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写的散文,要多一些想象,多一些情节,多一些知识,而不能像写给成人看的散文那样直抒胸臆。静态的抒情是很难让低年级小学生接受的。二是幼儿散文常常借鉴童话、生活故事和诗歌的表现手法,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
这篇《雨点儿》,像一篇童话,它把两滴雨点儿拟人化,让它们成为这篇散文的主人公。它们从云彩里飘落下来,一路上,通过对话表达着落在地上的愿望。对话让雨点儿性格化,而不同的雨点儿的不同回答,又让它们更加个性化。
小雨点儿说:“我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这一回答,比较好理解,因为那里的花花草草需要雨。
大雨点儿说:“我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这个回答就可能有悖于常理了。而这一句正是作者刻意要表达的,也是这篇小散文表达主旨的重要内容。
对于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一句也是最需要动动脑筋的地方。
两滴雨点儿的对话,是两个层次,各有自己的心境。我想,如果小读者着眼于此,能大体理解两滴雨点儿对话的异同,也可以说,就是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意思了。
“有花有草”和“没有花没有草”,两句对话中,后一句比前一句虽只多了两个字,但所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去浇灌花草是一种贡献,去浇灌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让干旱的土地湿润起来,从而长出花、长出草,也是一种贡献啊!
这篇课文,虽然采用了一些童话的手法,但它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童话。它情节简单,没有曲折跌宕。但全文语句跳跃,还是留给了小读者一些想象的空间。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沿着雨点儿的思路想下去,比如问他们:“如果你也是雨点儿,你会去哪儿呢?”又比如问他们:“那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后来变成什么样子了?你去想象一下。”你会发现,低年级的小学生人人都像小诗人一样,有着丰富的、独特的想象力。
对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培养阅读习惯,保持阅读兴趣很重要。读了像一年级上册《雨点儿》这样的课文,相信小朋友们一定能提高对读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