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的奉献
2025-02-14归田
艾叶的烟从我书房里飘向窗外的时候,我会看到儿时的老屋,厨房顶上也有一股烟,和艾烟一样的灰白色,直直地向着天空行走,有风来了,他会带着风一起走。烟是风的领路人,烟往哪儿,风就往哪儿,你找不到风向时,就去看烟。
这时候,我们兄妹四人每人提着一捆艾草正向着家走,大锅里母亲已把小米饭煮好。我们的后山没有槲叶,母亲便不用槲叶包米,只用父亲从集市上买来的一二十片槲叶,在米饭即将成熟时盖在小米饭上再焐一会儿,小米饭便有了槲叶的清香。
母亲为她的每一个孩子盛上一碗小米饭,加上红糖,但她并不让我们立刻就吃,让我们端着碗到门下的小河边,挖几勺放到小河里。她说,很早以前有一位诗人,因为爱国,在端午节那天跳到南边的一条江里淹死了,放点米让鱼吃,鱼便不吃那位诗人了。那时候,我虽不知道爱国为什么还要跳江,也不知道我家门下的小河能不能流到那条江里,但我第一次知道有一种人叫诗人,后来我成了“诗人”,一直觉得与母亲说的那个诗人有关。
成了“诗人”的我,每年的端午节,都还要去割艾,那是我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俗话说“端午艾是药,过了端午便成草”。祖先们认为,端午节那天的艾是全年中最好的。过了端午节,艾草会调用自身全部养分,用于开花结籽,繁衍后代,会把营养输送到籽里,艾叶里面的精油含量就会大大减少。
第一年,几个一起割艾的人还成立了一个“割艾群”,艾割罢了,群却没有解散,被其中的好事者改成了“割爱群”,偶尔会有人在里边说一些“情话”,还时不时地聚起来喝酒。
今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割爱群”里的三个人响应了我的“召唤”。为了赶在太阳出来前割到一年中最好的艾,我们五点半便出发了,但我们还是落在了太阳的后面,我想祖先们大约是不用上路的,家门前后到处都有艾草。
我们割艾的地点是县城北边很隐蔽的一片荒坡,艾与草互相拥挤着,艾被挤压得缩在草下,有点低,有点瘦,但并不乏茂密。县城割艾的人太多,几乎知道的有艾地点,都听说有人去过,这个地方是我们“艰苦”调查的结果。
我拿出前一天在月光下磨快的镰刀,那月光下的闪亮在晨曦里依然寒光逼人。我学着父亲当年的样子,在前几年捡到的一块磨刀石上反复磨拭,磨了正面又磨反面,然后用手试了刀锋,又举在月光下看那刀锋上发出星星一样的光芒,方才罢手。这是我专门为割艾准备的一把镰刀,端午过后,再无它用。那天,在县城的物交会上,我盯着这把镰看了好久,妻子盯着我看了好久,脸上布满疑惑,直到二十天后,我用我买下的这把镰刀第一次割回一捆艾来,她脸上的疑惑才快速遁去。
一个钟头后,我们每个人拉着三捆两捆艾草移向车边,放在车里,我便觉得我拉走了一面山坡。
回到家,我让艾草平躺在靠近窗户的地下,那地方干燥,阳光不能直射。老辈人说,阴干的艾药效最好。我铺开艾草的时候,看到了无数的小动物,有软体的、有硬壳的,他们从艾捆的缝隙里钻出来,在我家的木地板上悠闲地逛荡着。晚上,我也感觉到了他们的存在。我躺在床上,有一只在我的脸上爬行,有一只在我的手臂上站着,还有一只在我的腿上拔我的汗毛,我看不见他们,但我能感觉到他们身体的形状和哪怕任何微小的动作,我用手摸过去,在黑暗中轻轻地把他们拎起来,再轻轻地把他们放到床下的地板上,反复多次,直到我沉沉睡去,再感受不到他们的动作。
睡梦中,我还闻到了浓浓的艾香,那艾香里有青草的味道,有杂花的味道,还有山风的味道,我便觉得我把一座山搬到了家里,我正睡在山的怀抱里。
十天左右,艾草的叶子干了,我找出一双白手套戴上,从梢往根儿把艾草的叶子捋下来,用一个编织袋装了,放在一个角落里等候我们的召唤。
有些年,我会在端午节的那天把两小把鲜艾插在门的左右上方,先人们说,可以避邪。但清理起来却特别麻烦,便在有些年份里时不时地把这事忘了。
我和妻子会在夏天或冬天里的某些晚上用艾叶泡脚,那几乎成了一个习惯。艾对臭脚异常有效,一盆艾水泡过,一天的臭味瞬间消失,还会有香味从脚底生出;如果脚闷出了脚癣,用艾水泡上几遍,慢慢地也就好了。泡的时候,先要浇开一壶水,抓一把艾叶放在洗脚盆里,把一半的开水倒进去,摇一摇,便有艾香飘出来,消停地刷牙、洗脸,同时再放一壶水烧着。洗漱过后,再来看时,那洗脚盆里已是禇红色,浓浓的艾香已把整个屋子罩住。把烧开的另一壶水放在手边,把脚泡进去,玩着手机或看着电视,直到一点一点把那壶开水加完。
我会在家里有人感冒的时候想起艾叶,我拿扫地用的金属铲斗把一团揉软的艾叶放进去,点着,便会有一团灰白色的烟雾在屋子里荡来荡去,我有时会掂着铲斗到每一个房间里停留一会儿,让整个屋子均匀地布满艾的烟雾,我似乎看见烟雾正押着细菌顺着窗缝跑掉了。
我会在周末读书的早上,在书房里点起艾叶来。我只揉起核桃一样大小的一团,把它放在一个陶质的烟灰缸里,点着,一股细碎的烟就会升起来,艾香溢满整个书房,太浓了,便会从一条窗缝里逃掉,向着天空荡去。
这个时候,我就会看见老屋厨房顶上的那股炊烟。
归 ""田
归田,本名李桂田,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部分作品入选《河南文学作品选》《卢氏古今诗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