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逐梦人
2025-02-14华章
夏日如火,烘烤着河洛大地,夏风似诗,张扬着青春活力。千年洛水横贯洛宁县城东西,不但滋养了两岸生生不息的勤劳人民,也滋养出了钟灵毓秀、雄奇壮观的人间美景。悠悠洛水穿崤山、熊耳山与伊河汇合成伊洛河汇入黄河,奔腾成一首隽永的诗。
洛水畔,素有“七山二塬一分川”之称的洛宁县马店镇关庙村李应贤金珠沙梨示范园,阳光与绿叶共舞,金珠沙梨幼果挂满枝头,现代化的农场与碧树繁花、小桥流水交相辉映,好一幅令人陶醉的生态画卷。
我们一行人应邀参加了洛阳市金融作协、洛宁县作协“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文学研讨活动。在洛宁农商银行驻关庙村第一书记宋首龙的带领下,一路驱车,慕名前来,对全国劳动模范、退伍军人、老共产党员李应贤进行采访。
他中等身材,腰杆挺拔笔直,声音洪亮富有激情,黝黑的脸庞上一双灵动的眸子里闪烁着坚毅的目光,张扬着一种别样的魅力。几个小时的采访不知不觉过去,一幅幅的闪光镜头在笔者眼前重现。
解甲归田育金果
大树的长势,取决于根脉扎在哪片土壤、枝叶朝向哪个方向。1976年,高中毕业刚19岁的李应贤参军入伍。1979年3月他拥有参加对越作战的经历,并获得过全师战术比赛第一名。杨根思部队的六年磨炼让他拥有了顽强的斗志,培养了吃苦的精神,部队的大熔炉更锤炼了他良好的军人品质。
1982年12月,李应贤从部队退役,回到阔别六年的河南省洛宁县马店镇关庙村务农。李应贤自脱下戎装的第一天起,就暗暗立志,退伍后一定要干一番大事业,下决心“土里刨金”。
李应贤也走过不少弯路,发展过苹果、蜜桃等林果种植业。由于品质一般,果子价格跌了下来,经营不尽如人意。
“不懂技术、不懂市场,搞农业想赚钱,就一个字:难!”李应贤回首往事深有感触。“我们村地处豫西,北有崤山,南有熊耳山,中间是洛河,山上有很多野生果树资源,如果不能加以利用,实在可惜。”
初心如磐,征途如虹。部队杨根思老连长的“三个不相信”誓言在他耳畔回荡。带着部队不服输的“倔脾气”,李应贤背上行囊,四处请教专家。一次偶然的机会,河南省农科院的专家提及:豫西山区有珍贵的野生沙梨,金珠果梨又称沙梨王,因其黄中透亮,形似芒果,又像腰鼓,故称金珠果。加之独特的保健功能,被人们誉为梨中珍品。但口感不好,如果能改良成优质水果,有可能成为致富的“金珠子”。
专家一席话,让李应贤茅塞顿开。李应贤返回洛宁后,就一边自学果树栽培及果树育种知识,一边钻进洛宁西北部的深山搜寻野生果树新品系。为了能尽量多找一些野果品系,越是人迹罕至的险要之处,他越要冒险前去探寻。
1987年李应贤得到了洛宁农商银行的支持贷款3万元,并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款2万元,这5万元就是李应贤的全部家当。他承包到村里25亩林地后,立即进行栽植、嫁接、对照实验。
李应贤白天进山寻找野生果树,晚上秉烛夜读果树栽培书籍,有时一走数天。回到村里,李应贤就开始紧张地试验:嫁接、检测、复接……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应贤历经一次次嫁接,选择,对照,改接,选择,再改接。历经十年时间的反复试验,终于在1998年9月,从一百多种野果品系中选育出优良果树新品系。
1998年11月5日是一个难忘的日子。由河南省科委主持的“野生沙梨”选育成果鉴定会在洛宁县李应贤的实验园召开。经过三天现场鉴定,参会8名专家最后一致确认:李应贤选育出的沙梨优系,确系国内园艺界新品种和河南省农业界重大科技新成果!该果色泽如金,形美如珠,拟暂定名“洛宁金珠果”。
李应贤拿到科技成果鉴定证书那一瞬间,他的眼睛模糊了,15年的艰辛曲折没有白白付出,一个参战退伍军人,一个只有高中文化的庄稼汉,竟做成了大专家才能做成的事。
同年12月,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特产报》等几十家国内大型媒体纷纷对李应贤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1999年9月,河南省人民政府给李应贤颁发了“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及“科技发明奖金奖”证书,同时授予李应贤“河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一年年底,李应贤也还清了全部外债,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典型。
奋力劈开前行路?
在媒体的宣传推动下,仅仅三年,全国各地就有8个省份的果农,纷纷前来洛宁引种金珠果进行栽植。截至2002年,仅河南及山西两省的栽植面积就猛增到一万亩以上。由于金珠果产量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市场接纳速度,因而,2002年冬季,它的销路出现了梗阻,价格也由每斤8元一路下滑到每斤5元、3元、1元,甚至每斤3毛钱也卖不出去!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是李应贤始料未及的,看着一个个果农愁眉苦脸的样子,他心急如焚:难道就看着这个产业垮下去吗?不,不能!绝不能!自己一个人要挑起打开金珠果全国销路的大梁!
时间不等人。他立即面向全县,招募志同道合的金珠果市场营销骨干,完成组团后,李应贤拿出在越南参战的精神,制造了第一波“战斗”计划:先从西安杨凌全国农博会参展开始。
2003年11月3日,李应贤带领一个四人团队,携带金珠果宣传资料1万份,金珠果鲜果20箱前赴西安杨凌参展,三天过去了,一万五千元花光了,1万份资料也发完了,四个参展人员的嗓子都叫哑了,然而,效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只有小订单,没有大客户,此波战斗,宣告失败。
第一波的失败,没有对李应贤造成很大的情绪打击,他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后认为:西安杨凌虽然会议规模很大,但大多是来看新品种新技术的,此处不是吸引大果商的地方,要想吸引大果商,应该到北京几大果品批发市场去。于是,2004年10月,李应贤再次带领四人销售团队前赴北京开辟金珠果销路,这一次,李应贤不仅在北京农展馆设摊参展,而且还在北京新发地、大钟寺、锦绣大地也设摊推介,这一次,四人团队一口气坚持了26天,但是,仍然只有小虾戏水,不见大鲸游海。出发前借来的几万元花完了,仍然不见效果,这一波,又以失败告终。
不得已,四人团队只好返回洛宁,重新商定对策:既然实体销售不好,在短期内难有大效果,何不在互联网上拼一把?于是2005年9月,李应贤借款50万,找到洛阳市知名网络营销专家周明阳,请其在网上做一波大力度的宣传推介。双方签约后,李应贤也立即购买台式电脑一台,每天关注电脑屏幕上的动态,头一个月,着实让李应贤兴奋了一阵子,全国各地几乎每天都有客户电话咨询,可就是干打雷不下雨,一个冬天过去了,虽然也有几个小订单,但是相对于几万亩金珠果的产量而言,几乎是杯水车薪,这第三波战斗,仍然算没有打胜。
三波战役,三连败。李应贤已花完了先前所有的积蓄,连借来的50万元也花光了,此时此刻,债主一看形势不对,纷纷上门讨债。无奈之下,李应贤只好将自己的百亩金珠果临时转给别人经营。
夜深人静,李应贤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觉,于是,他就跑到室外仰天发呆,他看到天空繁星点点,内心起伏跌宕,思绪万千,突然间,他看到天上的北斗七星,一下子他想到部队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他想到了越南参加夜战的情景,他想到战友们为了保家卫国,生命都抛到异国他乡了,自己这点挫折又算什么。
为了免于再次失败,这一次,李应贤没有立即投入实战,而是广泛请教多位营销专家后,才决定:采取舆论先行的办法,来拓展市场销路。于是,2006年10月,他把中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瓜果蔬菜报、中国特色报、东方今报、洛阳日报、洛阳电视台几十位嘉宾请到洛宁,让他们现场品鉴金珠果,李应贤的创业经历和情怀,让来洛的嘉宾无不深受感动,他们回去后,纷纷拿起笔杆和电话,对洛宁的金珠果进行大力宣传和推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波操作,上帝开眼了,局面终于打开了:先是小客商,接着是中客商,之后是郑州万邦国际农示产物流中心的大客商,也加入采购洛宁金珠果的行列里。2006年冬季,洛宁金珠果又重新返回到供不应求的局面,从此,洛宁金珠果真正成长为一个可以惠及万户的脱贫致富黄金产业。
真情换得千家乐
对于金珠沙梨发明成果,李应贤没有藏着掖着,而是对村民倾囊相授。帮助村民选种育苗,免费培训种植技术,自掏腰包印发《金珠沙梨种植技术》,腾出自家房子给村民讲课……就连附近乡镇的村民也纷纷赶来听课。2015年6月,李应贤当选了关庙村“金珠沙梨”协会党支部书记。
如今的关庙村,三月梨花遍野,十月金果飘香。洛宁县金珠果栽植面积就达36000亩,而且成为洛宁县产业扶贫的“金果”产业,数以千计的贫困户通过种植金珠果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我们采访李应贤时看到他的办公室摆满了奖状奖杯:“全国劳动模范”“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乡村优秀致富带头人”“出彩河南人之首届最美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致富路上带头人”“?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科技发明奖金奖”等荣誉称号。
守得云开见月明。如今的李应贤年收入数十万,践行了当年在部队的初心和誓言,不经意间成为“农业科学家”。
谈到梦想,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不改初衷、艰苦创业,成就一番宏图伟业。而一个解甲归田的退伍军人似乎与大事业沾不上边儿。但李应贤把革命队伍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红色基因融入了血脉,凭着一个军人的执着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在采访中,李应贤反复讲,他个人创业发展的过程中处处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时时能感受洛宁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帮助。无往不胜因有“魂”,无所畏惧因有“根”。抗美援朝战场上,老连长杨根思曾发出“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英雄宣言,今天“三个不相信”的英雄宣言依然也是克服一个个困难的制胜密码。
李应贤用40年坚守完美地诠释了军魂,让我们看到脱去军装的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李应贤今年已经67岁了,仍然奋斗在创业路上,打造中国知名梨品牌,建冷库,成立公司,开加工厂,做电商,“云”赏梨花,“云”认养梨树,直播带货……拥抱“互联网+”思维,延长金珠沙梨产业链条,在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路上,李应贤开启了新的征程。
责任编辑 李知展
华 ""章
华章,原名张长华,洛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洛阳市金融作家协会主席,作品见于《奔流》《青年文学家》《北方文学》《牡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