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课”视域中的社会调查:功能、特征与方法原则

2025-02-13黄斌李亚楠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2期
关键词:社会调查大思政课视域

摘" " 要:社会调查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研究方法,是一种自觉的社会认识活动,一种实践教学的过程性活动载体,也是一种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实践教学载体。“大思政课”社会调查作为一种特殊的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求和目的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育人性、综合性于一体的显著特征。围绕“大思政课”建设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必须遵循客观性与价值倾向性相统一,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及理论、方法与技术有机结合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原则。

关键词:“大思政课”视域;社会调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1009-5128(2025)02-0001-06

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一个需要立足现代社会,并不断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以丰富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课程。正确认识社会、科学把握世情、国情、社情、民情变化,是做好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社会调查作为一种收集和处理社会信息的基本方法,既是人们认识社会现象、探索社会问题、把握社会发展规律”[1]3的重要方法,也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的重要载体,还是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从2010年起,学者开始从两个方面对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开展研究:一是聚焦于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思政课社会调查多元化的方法途径和实践教学模式[2];二是结合高校实践案例,总结思政课社会调查选题和实践教学经验。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学者从“大思政课”视域,结合乡村振兴、第三方评估等工作,将财经类专业课社会调查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积极探索财经类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4]。新阶段新征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5],需要从“大思政课”建设视域,树立社会调查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认真学习和掌握“大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理念、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努力提高推进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

一、功能定位:社会调查是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载体

“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一门必备的基本功。”[6]社会调查作为一种运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体系了解社会事实的活动,是广大研究者和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

(一)社会调查是一种自觉的社会认识活动

社会调查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研究方法,又被称为调查研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自觉地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政策规范等社会规范,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系统、直接地搜集和处理有关社会现象的信息资料,进而进行科学分析的一种自觉的社会认识活动。[7]7社会调查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获取和信息整理过程,是调查者采用询问、观察等特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直接从社会现实生活中收集并系统分析处理的一种社会认识活动,具体包括搜集社会信息、对各种社会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撰写成社会调查成果和使用效果评价与反馈四个环节,是一个既包括“调查”这种收集资料的感性认识活动,又包括对资料分析“研究”的理性认识活动。社会调查是一种自觉的科学认识活动,是从现象中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理论,通过对社会生活中的事实、数据等资料的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研究活动过程,其本质上是一种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考察的科学认识活动。社会调查的目的就是通过了解和阐明现实社会状况、科学解释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人们有效地认识社会、管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科学认识的依据。

(二)社会调查是一种实践教学的过程性活动载体

实践教学作为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基层,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社会调查作为一种适用性广泛的实践教学类型,是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现象、探索社会问题、感知社会生活现实和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与有力工具,是“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8]的重要社会实践类型。社会调查作为一种以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在调查实践基础上从搜集材料、研究材料到形成调查结论,再从调查结论到教育教学应用的辩证运动过程。社会调查实践的广泛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新时代以来,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社会调查研究活动就从社会学跨界到教育学,成为一种有效实施实践教学目的的过程性活动载体,其推动专业课和思政课协同改革创新的实践教学功能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于是,社会调查研究由原先的专业课社会调查发展到“大思政课”社会调查阶段,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开展社会调查逐渐成为常态。“大思政课”建设成为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日常思政工作与思政工作同频共振”[9]的重要理念。此时的社会调查由“原先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向注重价值引领、专业知识应用与调研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实践教育目标转变”[10],社会调查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就成为新时代社会调查创新发展的重要标志。

(三)社会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

社会调查实践作为重要的社会实践课和特殊的思政课,不仅是在“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中将课堂与社会、课题与问题、教材与实践、学生与人民有机结合起来的最好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也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大学生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情感,让思政教育真正走出课堂“活”起来的重要载体,是“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11]的最佳途径。以社会调查实践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大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最为重要的功能是让学生和教师在扎根中国大地的调研中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感知时代发展的脉搏,感受人民生产生活变化,感恩人们的劳动和付出,从而更好地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真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说社会调查研究是让思政教育运用“大社会”资源真正“活”起来,使实践教学目的真正落实落地的重要载体。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贯通的“大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是“三全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和“大思政格局”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标准明确提出要“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将生动鲜活的实践引入课堂教学,将课堂设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全面提升育人效果”[12]。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协作创新能力培养,把专业社会调查与思政教育实践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积极建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为新时代体现“三全育人”精神实质的“大思政课”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领域和实践教学空间。

二、多维特征:“大思政课”视域中社会调查的显著特性

(一)政治性是“大思政课”社会调查区别于其他社会调查活动的显著特征

“大思政课”社会调查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为目的,以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有计划、有目的地了解社会现实、把握社会变化,并对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作科学解释的实践教学活动。其教学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知识点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意识形态性特征。“大思政课”社会调查在目标性上关注的是大学生知识、能力、方法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关注社会调查自身所具有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价值引领功能,而不仅是某种特定专业能力或技能的提高。任课教师要紧扣思政课教学内容和现实热点难点问题,精心设计社会调查选题和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全面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用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3]这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素养,更要有能将各种相关知识有机综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并能灵活地运用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从而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深化理论知识学习,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13]。

(二)实践育人性是“大思政课”社会调查首要的最基本的特征

“大思政课”是根植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思政课程,它的社会调查课题来自现实社会和教学需要,其结果又服务于现实社会需要和教育教学需求。“大思政课”社会调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提高科学素质和社会调查能力为直接目标的实践教学方式。“大思政课”社会调查的实践育人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从活动空间看,“大思政课”社会调查主要指以“社会大课堂”为教育空间的教学活动。社会调查不同于课堂上进行的教学讨论、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它强调要走出课堂、进入社会、体验社会生活、参与实践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社会考察、社会调研、社会服务、参观走访等多种社会活动。从实践育人方法上看,社会调查的主要内容由一系列具体方法和操作技术构成。如抽样技术、设计问卷和表格的技术、观察和访问的技术、记录的技术以及整理资料的技术等,它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社会调查研究活动,即通过亲身参加社会调查、科学实验、生活体验等感性活动,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所阐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实践育人内容看,一切历史事件、社会实践、学生的思想现状,包括课堂实践在内的一切有助于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一切关于国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一切有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可以纳入“大思政课”社会调查教学。从实践育人的时间维度看,“大思政课”社会调查是一门着眼现实和面向未来并直接为思政课教学服务的实践性活动。它主要以了解国情、分析社会、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通过一定“大思政课”社会调查活动,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肩负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方法性特征是所有类型社会调查的共有属性

社会调查总是受一定方法论的指导。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和技术观。调查研究者的方法论不同,运用的基本方式、方法和技术就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因此方法论对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在“大思政课”社会调查中,社会调查既是一种实践教学载体,又是一种认识方法和教学方法。社会调查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它是一门集理论、政策、工作、教学实践等为一体的工具性、方法性的学科。从研究上讲,社会调查方法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科学方法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方法和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对此,需要高度警惕对实证主义方法论和人文主义方法论两种相互对立的方法论的教条式应用;二是社会调查设计、调查工具和调查信息的收集、处理、研究中使用的各种思维加工的定性研究方法,如文献调查、实地观察、访问调查、问卷调查、集体访谈等方法;三是研究结果运用的理性认识方法,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的方法,包括理论研究的方法、统计分析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方法、政策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新时代以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使用,网络调查和实验调查又成为新的常见的社会调查方法,“大思政课”社会调查的学科内容与研究方法也必将随之不断丰富和发展。

(四)综合性是“大思政课”社会调查区别于专业课社会调查的重要特征

“大思政课”既是一种“人们对思政课程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的新的思政课程观[14],也是将“社会大课堂”与思政教育大视野、多学科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的新型思政课形态,具有融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念、专业学科与意识形态、思想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特征。“大思政课”社会调查的综合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涉及内容的综合性。社会调查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形成以课堂、校园、教育基地和广袤社会为载体的系统化社会调查实践平台。在教学内容上,社会调查呈现出专业知识教育、调查研究能力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达到整体性的有机统一。二是应用知识的综合性。社会调查不仅涉及社会学和教育学,而且还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深化的纵向知识,主要是指社会调查实践开展应具有的业务知识,包括社会调查的理论知识、总体策划的知识、工具设计的知识、各种方法运用的知识、资料搜集和分析的知识、研究报告写作的知识,等等。三是调查方法的综合性。“大思政课”社会调查既有围绕学术问题的研究性调查,也有针对具体问题的应用性调查,还有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展开的教学性调查,它有一整套自身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是多种调查方法、手段与技术的有机结合体。

三、“大思政课”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原则

(一)客观性与价值倾向性相统一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就是调查者对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社会调查的真实性、准确性。这一原则要求社会调查者在调研过程中坚持科学精神,对客观事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偏见或成见,更不能任意歪曲或虚构事实。但在具体社会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者的不同立场、观点及代表的阶级阶层利益,都会对调查的科学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使调查活动具有价值倾向性。因此,价值倾向性和客观性原则一直是困扰调查者的一个难题。“大思政课”社会调查遵循客观性与价值倾向性相统一的原则,就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把社会现象当作一种客观事物来对待。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强调:“既然是一个事物的问题,就无须以哲理推理它的性质,争辩与它相类似的初级现象,而只要把它呈现在社会学者面前的唯一可据的现象弄清楚就行。”[15]41这就要求“大思政课”社会调查也以事实为依据,让事实和数据“说话”,从而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获得正确的调查结论。同时要坚持客观的态度,尽力排除各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大思政课”社会调查中的主观影响因素很多,有调查者本身的主观因素、被调查者的主观因素、上级领导的主观因素以及学科思政教育意识形态的主观因素等。

(二)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个要素、各种活动、各个层次都是按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和组合就形成了社会系统的一定结构。“大思政课”社会调查也是一项严密细致的科学研究工作,应坚持科学态度、遵循科学理论、采用科学方法,将调查结论必须建立在系统的经验观察、全面的事实依据和正确的逻辑推理之上,而不能以个别的、片断的、偶然的事实来直接推出调查结论。社会调查者在具体社会调查中遵循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必须切实做到四点:一是坚持科学的态度。它要求调查者在事实的收集、记录、整理、分析上都必须采取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方法与程序。应当意识到,社会调查的材料“失真”或数据失实往往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二是尊重科学的理论。社会调查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这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其次是社会学理论和社会调查理论,最后是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三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所谓科学的方法,一般是指合乎逻辑并具有实证性的方法,其具体形式就是系统的经验观察和正确的逻辑推理。四是确立系统思维,即必须立足于系统的、全面的、整体的和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分析社会现象,考虑调查对象的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各种活动之间的具体联系,以求全面、完整地把握调查对象。在社会调查中,只有经过系统的经验观察才能获得客观的事实资料,只有经过正确的逻辑推理才能取得正确的调查结论。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大思政课”社会调查对象都有质和量的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体,相关调研活动必须注意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就是指按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从质的方面对调查对象进行研究和分析,这是一种从总体上认识社会特性的调查方法。由于社会现象的极端复杂性、偶然性和模糊性,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比较困难,故调查者多侧重运用比较分析、类型分析、矛盾分析等定性分析方法来把握社会现象的性质、特点、结构与功能。定量分析主要是指运用应用统计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优点在于:一是能使调查者更准确地认识社会现象的质及其差别;二是以免先入为主、抽取个别典型来推及整体的偏差;三是能使科学的社会预测成为可能。总之,定量分析能使调查的结论更具客观性和说服力。[16]78目前,定量分析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思政课社会调查研究之中,其主要优点在于量化结果能使调查结论更加客观、明确,更具有说服力和可预测性。当然,其缺点也很明显,即它不能提供社会调查所必需的概念,不能确定社会调查的方向,也不能对社会调查对象及其特性加以科学分类。因此,“大思政课”社会调查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调查研究的学理性和科学性。

(四)理论、方法和技术有机结合的原则

“大思政课”社会调查是直接从社会生活中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的科学认知和实践教学活动,它要求人们运用科学方法和技巧对社会现实作出真实的认识以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这是一个运用科学方法与技术收集和分析资料并运用于实践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论与方法、技术紧密结合的过程。“大思政课”社会调查的方法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方法论,它是最高层次的方法,通常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第二层次是调查的基本方式与方法,它是中间层次的方法,是调查中人们收集资料的行为类型或模式。调查的基本方式包括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具体方法主要包括资料搜集方法和资料分析方法;资料搜集方法包括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资料分析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方法。第三层次是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实用技巧,包括调查的技术,主要有组织技术、社会测量技术、资料收集技术、量化分析和数据回归分析技术等。上述三个层次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方法论为社会调查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合适的调查方法为社会调查系统的、有条理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实施路径,而科学的调查技术则是准确、有效地收集和分析资料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五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2]" 张磊.论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与高校思政课时效性[J].世纪桥,2023(13):44-45.

[3]" 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8(1).

[4]" 杨涛.西安财经大学:以社会调查为载体 探索思政教育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20-07-23(5).

[5]" 习近平.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N].人民日报,2024-09-11(1).

[6]" 洪向华.练好调查研究这项基本功[N].光明日报,2020-08-31(7).

[7]" 水延凯.社会调查教程(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5)[2024-09-1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t1_3939.html.

[9]"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9-22(1).

[10]" 杨涛,黄斌.“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四重逻辑[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2(2):15-25.

[11]"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12]"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年版)》的通知[Z].教社科〔2023〕1号.2023-09-06.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18)[2024-09-2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

[14]" 李贵,杨李唯一.“大思政课”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探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4(11):26-31.

[15]"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胡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6]" 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马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责任编辑" " 曹" "静】

On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Functions,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HUANG Bin,LI Yanan

(School of Marxism,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Social investigation, as a common social research method, is a kind of conscious social cognitive activity, a kind of process activity carrier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also an important practical teaching carrier of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of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s a special 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y centering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requirements and purpos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ha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integrating ideology, politics, science, theory, practice, educating and synthesis into an organic and interrelated on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practice teaching around the “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follow the basic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such as the unity of objectivity and value tendency,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approaches,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ories, methodologies and technologies.

Key words:“gr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erspective; social investig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actical teaching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新文科视域下财经类高校“社会调查+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研究(21BZ057)

作者简介:黄斌,男,陕西安康人,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博士后,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统一战线和教育改革研究;李亚楠,女,河南平顶山人,西安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调查大思政课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委托开展社会调查之探索
未成年人犯罪办案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末端物流配送问题及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