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词里的传统节日

2025-02-13郑骏姮

光明少年 2025年2期
关键词:欢庆晏殊词作

节日习俗中的美好期盼

古人过节和我们现在一样吗?许多文人都会在词作中记录下节日的习俗,这些习俗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苏轼通过《浣溪沙·端午》一词,向我们介绍了宋朝的端午习俗。端午节也叫“浴兰节”,这一天,人们要用香草煮水沐浴,以求驱邪祛病、祈福纳祥,词作上片第二句“端午浴芳兰”正是形容此景。下片“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中的系彩色丝线、挂符篆都是延续至今的端午习俗。最后以“佳人相见一千年”结尾,直抒胸臆,道出了人们愿与相爱之人长相守的美好期望,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团圆”追求相契合。

岑参在五言绝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提到重阳节有登高、饮酒、赏菊等驱邪避凶、追求健康长寿的习俗。但因为安史之乱,“长安故园”被叛军占领。诗人行军在外,今年的重阳节与往年分外不同,作者心中思念家乡,诗作中的种种节日习俗正体现了他对于和平、对于收复失地、人民不再忍受战争的企盼!

此外,苏轼的《守岁》、张建封的《竞渡歌》等诗作也通过节日习俗向我们展现了人们的美好期盼。

欢庆中的孤独身影

欢庆节日时,总有几个孤独的身影与热闹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上片将人们庆祝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场面描写有张有弛,点面结合。“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元宵节天上的烟花、树上的灯、街上的车水马龙……给人带来一种明亮绚丽的感觉。但在这样盛大的场面中,谁才是主角呢?

词的下片为我们揭晓了谜题。“众里寻他千百度”,表面上在找寻意中人,实则是作者在找寻内心深处的自己。“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灯火阑珊处的人,即为“面”中“点”,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视线,画面由开阔明亮的大街转至灯火黯淡的一角。其中元宵节的热闹是别人的,辛弃疾的心中则是孤独、迷茫与悲愤的。作者期盼找到这个“他”,与之团圆。

金朝的元好问在《京都元夕》中直言“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他将街上的人们为了庆祝元宵节身着华裳的画面,与自己穿着长衫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游人欢声笑语,作者却陷入忧愁,他为统治者的偏安一隅而担忧,为金朝的衰败而担忧,为繁华背后的离乱而担忧。在庆祝的人群中,作者的身影是孤独的,他的内心始终无法融入那派热闹的氛围。

我们还可以在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等作品中看到节日欢庆中的孤独身影。

传说典故的缱绻之情

中华传统节日的起源常常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相关,许多诗人也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借此来抒发情感。

晏殊的《中秋月》提到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作者认为嫦娥奔月之后,只能身处月宫,与桂树为伴,应该会有所遗憾吧!此时的晏殊被贬至他乡,他口中的嫦娥何尝不是自身的写照?晏殊想到自己官场失意又与家人分离,一团愁绪萦绕心头,难以散去。

白居易的《七夕》围绕牛郎织女七夕节鹊桥相会的传说,借七夕的夜色抒发男女分别的哀怨,表达诗人的惋惜与同情。诗人用“烟霄”“微月”“长空” 勾勒出七夕夜空清冷孤寂的景象,牛郎和织女天各一方,只有七夕这天才得以团圆。可见七夕浪漫团圆的背后是无奈离别的哀伤。“银汉秋期万古同”和“年年并在此宵中”相互照应,七夕夜的自然现象和离愁别恨都是这个节日万古不变的存在。诗人由神话传说想到人生经历,惋惜离别的同时,期盼的更是团圆。

郑骏姮

何捷名师工作室教师,福建省福州实验小学教师。2023年获“诗教中国”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全国优秀奖。

猜你喜欢

欢庆晏殊词作
晏殊换题
歲朝图 清供与欢庆
晏殊的忘年知音
晏殊换题
晏殊《完溪沙》
畲乡欢庆“三月三”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欢庆“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