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City walk,邂逅多元之美
2025-02-13祝磊
广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也是一座现代的城市,它有着中式之美,也有着洋派之韵。这座城市的历史犹如一部神秘史诗,带有一抹奇幻色彩。传说中,曾有五位仙人驾乘口衔谷穗的羊降临此地,将谷穗赐予百姓。从此,这里便有了“羊城”“五羊城”的美称,“穗”也成为广州的简称。至今,五羊雕像仍屹立于越秀公园,宛如城市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变迁。
信步广州,当你走过两千多年前的南越王墓、六百米高的广州塔、岭南建筑的瑰宝陈家祠和有“欧洲建筑博物馆”之称的沙面岛,定会感慨,一座城市竟能同时拥有古今中外如此丰富的元素。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铸就了广州的魅力,也赋予了广州昂扬的活力。
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
回溯历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赵佗等人南下,征服百越之地,设置南海郡,广州便是其核心区域。秦末乱世,赵佗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王,将其统治得繁荣一时。南越王博物院展示了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它犹如一座历史宝库,珍藏着众多珍贵文物,其中,丝缕玉衣和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墓,尤为引人注目。著名作家马伯庸受此启发,创作了小说《食南之徒》,以独特视角讲述了南越国的故事。
南越国时期起,广州与周边地区乃至中原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为广州的开放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后来,汉武帝征服南越国,依据“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将此地正式命名为广州。
历史上,南越族的语言和文化与中原地区差异显著。在秦统一中国后的几个世纪里,广东地区涌入大量来自中原的移民,这些移民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和文化,与当地语言文化融合,形成了早期的粤语。汉代以后,中原语言对广东的影响逐渐加深,唐宋时期,随着广东汉化过程的完成,粤语基本演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粤语在与中原方言交融的过程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元素和词汇。总的来说,粤语在对外交流中发展和传承,表现出了极高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在中国方言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作为地方方言,非本地人很难听懂粤语,它的声母和韵母更多,声调也很丰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喜爱粤语歌,任谁都能唱两句《海阔天空》。粤语歌的流行,传播了广州的文化,也让更多人对这座城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多元文化成就魅力之都
广州的建筑极具特色,有传统含蓄的一面,又有兼容并包的一面。漫步大街小巷,仿佛穿越于历史与现代。庄重典雅的陈家祠,是典型的岭南建筑,其中的精美木雕、砖雕和石雕令人叹为观止,屋脊上造型各异的雕塑彰显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沙面岛上星罗棋布的欧式建筑,这里曾是欧美列强的租界。中西建筑在这座城市相互映衬,和谐共生,呈现出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景观。
广州塔是这座城市的顶流打卡地,身高600米的它落成于2009年,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高塔,以独特的造型和卓越的建筑工艺成为广州的名片。因为造型纤细,上下两头粗、中间细,如同身姿婀娜的美人,它有“小蛮腰”的美誉。其结构之精妙堪称现代建筑的典范之作,支撑建筑的24根钢管柱底部直径2米,自下而上逐渐缩小至1.2米,其内灌注混凝土,是这座庞然大物的坚实支柱。广州塔内设高速电梯直达塔顶,电梯上升速度达到5米/秒,运行非常平稳。站在塔顶远眺,天空湛蓝,江景辽阔,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珠江如一条玉带蜿蜒其中。当夜幕降临,“小蛮腰”灯光闪烁,与周边建筑交相辉映。珠江两岸灯火万盏、江上游船灯火通明的美景,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述“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如果胆量足够大、想要寻求刺激,可以挑战下塔顶的摩天轮和“极速云霄”跳楼机。
台风尤其偏爱广东,狂风肆虐时,路人寸步难行,大树也被连根拔起。有人会好奇,广州塔会被台风刮倒吗?实际上,结构工程师经过精心计算,在塔内布置了足够强的核心筒和梁柱,还放置了减振阻尼器来减小狂风带来的振动。因此,即使年年有台风,广州塔依旧安然无恙。
浓浓烟火气 暖暖人情味
广州的传统习俗如繁星点点,照亮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天空。迎春花市,是独具岭南特色的民俗景观,也是广州年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花市中花团锦簇,人们穿梭其中,挑选心仪的花卉,感受浓浓的年味,热闹非凡。这一传统习俗也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前来体验。
广州人既保留着对传统习俗的热爱,又积极拥抱现代生活,前脚在古老的庙宇前虔诚祈福,转身就走进繁华的商场享受购物的乐趣;一早在传统茶楼里品尝早茶,与亲朋好友畅叙家常,随后便奔赴工作,投入都市生活的忙碌。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是广州包容心态的体现。人们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尽情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和精彩。
在这座个体及民营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居民区和集市是感受“人间烟火气”的好地方,俗称“能开窗户的地方就有生意”。很多小商贩直接在路边摆摊,繁而不乱,地方也对这些个体经营者十分友善。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比较随性,很多人一双人字拖、一辆电动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在人民公园下围棋的老人、拍动漫作品的年轻人,深夜在立交桥下做手工玩偶的手艺人,夜晚一遍遍冲刷和清洗路面的工人,甚至大排档中的觥筹交错,都能让人感受到最真切、最可亲的生活气息。广州以这份独特的魅力,温暖了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普通人。
千年商都架起“国际交流之桥”
广州自古就是中外文化交融之地,架起了我国与世界经贸往来的桥梁,这和它位于珠江出海口,在水陆交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便发端于此。汉末年的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里有一句“交广市鲑珍”,说的就是去交州、广州采买山珍海味,可见广州作为商贸市场的重要性。
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洋贸易兴起,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贸易第一大港。到了唐宋,广州港的对外贸易更加繁盛,出现“大舶参天”“万舶争先”的盛景。康熙乾隆年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十三行”,专门做对外贸易,这里发生了很多跨文化贸易带来的科学、艺术、思想观念的交流互动。十三行不仅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缩影,也为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流提供了独特的空间与契机。现在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便坐落在清代十三行商馆区的遗址上,其中大量珍贵的文献史料和海内外遗存的文物展示了十三行的辉煌历史。
凭借千年商都地位,1957年,广州成为首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的举办城市,并延续至今。广交会是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它犹如一场商业盛宴,无数企业来这里展示产品、洽谈合作,推动着全球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实际上,除广交会外,广州的商业氛围弥漫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高端购物中心、特色小店应有尽有。繁荣的商业环境吸引了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也促进了文化、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就像一本翻不完的书,每一页都写满故事。广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元融合发展及现代都市魅力,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它一直敞开怀抱,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到这里探索、发现和创造。
作者单位 北京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