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海洋中的新世界
2025-02-13侯宏伟
在人们的印象中,海洋是流动的、单调的。
但在黑水摄影师张帆的镜头里,远超我们想象的海洋生物展现出的,是一个浪漫的全新世界。(注:黑水摄影指潜水摄影师夜间在海洋悬浮拍摄浮游生物的一种拍摄技术。)
黑水摄影八年,您主要在哪些海域探索?
张帆:这八年,我去过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马尔代夫、中国海南、美国西棕榈滩海域、墨西哥科苏美尔海峡等地拍摄。
选择在这些地方拍摄,是因为这几处的洋流不仅会带来丰富的食物和有机质,也会给海洋生物送上免费的“船票”。在热带海域,珊瑚礁生态环境更好,物种多样性也更丰富。白天,水层中有很多虎视眈眈想要填饱肚子的生物;到了晚上,趁着那些危险的大家伙在打盹,娇小的生物就会抓紧时间垂直迁徙——从深海来到海洋表层,觅食、繁殖、玩耍……


哪些黑水拍摄的瞬间让你非常难忘?
张帆:夜间在海洋拍摄,有机会观察到很多有趣的生物行为。
2023年2月,在菲律宾阿尼洛海域,我与七腕章鱼不期而遇。七腕章鱼(异夫蛸)是全世界黑水物种中最稀有的,平时很难见到,它一般生活在上千米的深海,终生过着随波逐流的浮游生活。它也是目前已知最大的章鱼,科学家推测其成年体长超过5米。拍到那条幼年七腕章鱼时,我正在37米左右的深度开着大视频灯拍一只水母,我用余光看到它突然蹿了上来,当时镜头中的水母一下切换成了它,随后它迅速下沉到40米以下。我惊讶极了,当下的深度已是我的极限,很遗憾不能追下去,但我舍不得走,抱着一丝期待在原地望着它,没想到它突然又冲了回来并对我展开了所有的腕足,如花朵绽放一般——这是典型的深海小章鱼动作。那一刻,我的心都要跳出来了!
您为什么会成为一名黑水摄影师?
张帆:探索、发现海洋的秘密,是我成为一名黑水摄影师从始至终的动力。
我在海南长大,小时候特别想知道海洋中究竟藏着哪些秘密。5岁半时我画了一幅《海阔天空》,画面中涉及很多深海的不同生境以及我对它们的想象,例如在热泉生境中的动物,尸骸沉到海底会如何被海洋生物分解,而画面上两个乘船出海的小孩仿佛就是渴望探索海洋的我。

大学时我学习绘画,依然喜欢画海洋生物,但我更希望亲眼看到它们,于是买了一本又一本水下摄影画册。工作后,我不满足于做游戏公司流水线上的 “螺丝钉”,开始学习潜水技能,做水下摄影。虽然经历过入不敷出等困境,但学艺术出身的我拍出的照片与众不同,让我逐渐脱颖而出,也让我锚定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即使到了七八十岁,我依然可以“持证上岗”,在水下与小精灵们偶遇。
在黑水摄影的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生物学知识,发现了很多海洋生物的生存秘密,还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这些平时难以见到的小精灵,帮助科学家深入了解它们在生命早期的习性,弥补科学上的空白。
通过水下摄影您对海洋生物有了哪些新发现?
张帆:海洋占地球70%以上的面积。然而这只是平面面积,向下延伸,海洋的立体空间有多广阔?有多少物种?海洋生物有怎样的生命历程?它们的成熟期与生命早期有何不同?对于这些我们只知皮毛。尤其对于处于浮游阶段的生物,我们更是缺乏足够的影像,不知道它们长什么样、有哪些行为,太多的未知有待探索。
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海洋生物小时候长有像小翅膀一样的足,长大后却失去“双翼”,回到海底生活;有的在产卵后会悉心地保护自己的卵宝宝;有的与其他生物“黏”在一起,形成共生;有的在捕食时会伸出长长的口器享受美味;有的则会将食物有营养的部分吸收干净,单单留下刺细胞当作“僵尸”来诱捕更多食物……真可谓花样繁多。这个我们知之甚少的类群在我的镜头下定格,形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全新世界!
举个例子,你知道马尾藻吗?很多河流中有鳗鱼,但都是“成年鳗”,小鳗鱼在哪儿呢?随着航海业的发达,谜底被揭开——有人跟随远洋的渔船在大海上漂浮的马尾藻中发现了鳗鱼幼体。研究发现,这些小鳗鱼会一边成长一边长途跋涉进入江河湖泊,到了繁殖期,又会从河流洄游回到海中,到出生地繁衍后代。近几年科学家发现,从恐龙时代存活至今的棱皮龟也是在马尾藻的庇护下进行远洋生活的。我在黑水拍摄时就曾遇到一大坨马尾藻,面对这坨“宝藏”,我无比兴奋地拍呀拍,希望能揭示更多生物的秘密。
黑水摄影需要哪些技巧?
张帆:黑水摄影的拍摄方法很有趣。我会向海中放一个灯柱,灯柱上每隔5米左右有一个探照灯,这些灯光能把周围的生物吸引过来。
我通常会下潜到20-30米水深,像鱼一样保持悬浮状态,一旦发现有神奇的小精灵入镜,就与它的游动方向同步,尽可能靠近它,寻找最佳拍摄位置。有的生物只有两三毫米长,需要与它保持大约5厘米的对焦距离,但不能碰到它,也不能让扰流惊吓到它。这时就需要控制好自己的中性浮力,能随时前进或后退,获得更清晰的影像。
我还需要了解海洋生物的习性。有些鱼对白光非常敏感,大灯一照它就吓跑了,但它对红光不敏感,这时我就用红光对焦,让它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
拍摄不同的生物,需要不同的技巧。例如在拍很小的鱿鱼时,我一只手打着手电从下往上照,让鱿鱼停留在灯柱中,另一只手快速完成拍摄。为了获得更加通透的画面,有时候我会同时使用三个闪光灯。
夜晚的海洋黑漆漆,会有危险吗?
张帆:夜间很少有攻击捕食性生物出现,大部分情况下我周围围绕的都是小型生物,但我仍然需要戴好手套头套、穿好橡胶袜,全身上下只露出嘴及附近,因为要用嘴叼着调节器。我最怕被水母蜇,它们个头虽小但毒性很强,一旦被水母的触须碰到,又疼又痒,就像被高压电电了一样,会肿好几天。
黑水摄影的一大禁忌是追着生物跑。熟悉海钓的朋友应该知道,当一条鱼被从几百米的深处拖上来,鱼眼睛会凸出来,这是压力变化太大造成的后果,潜水员如果追着鱼上下浮动太大也可能得减压病,所以要尽量保持缓慢上升和下潜。追着生物跑的另一个后果,是与主灯失去联系,周围漆黑一片。我2014年就考取了独潜的资格证,如果是在自己非常熟悉的海域,可以继续拍摄,结束后晃动探索灯主动被潜水船发现;如果是在不太熟悉的海域,我会立刻停止拍摄,关掉手中的灯,360度转一圈,观察是否能看到远处灯的微光或者其他小伙伴的闪光灯光,然后朝着有光的方向游去。
对我而言更大的挑战是长时间潜水会造成失温,尤其是在水温只有十几摄氏度的温带。我会在干式潜水服的里面穿上底衣,保持贴身衣物的干燥。
从学绘画到对海洋生物如数家珍,您是如何做到的?
张帆:跟随兴趣去探索,一切都会顺理成章。我小学时的梦想是成为海洋学家,这个火种一直在我心中深藏,如今也是我一生的挚爱。我乐于付出时间和精力,搜寻一切与海洋相关的“情报”,也曾在下定决心要做水下摄影师后认认真真学潜水,一步步向目标靠拢。
如果你也想将来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妨先找到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然后行动起来,持之以恒地努力,拥有独特的个性与成就,那么不管将来职业更迭的浪潮有多猛烈,相信你都能驾驶自己的兴趣之舟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