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hunt:走进“可玩的城市”
2025-02-13凡婷婷
每座城市都像一幅巨大的拼图,城市中的古老建筑、艺术街区、自然公园、特色美食等,都隐藏着许许多多等待你发现的精彩。
City hunt 有着游戏的本质:快乐、合作以及不确定性。但它也不只是一场简单的游戏,更是一次以个人视角编织城市叙事的过程,参与者以在城市“寻宝”为名,探索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的更多可能,以亲身实践让习以为常的城市空间变成可玩的游戏场。
打造可玩的城市
可玩城市(playable city)的探索并不少见,目的都在于利用游戏让市民真正参与到城市中。
美国就曾实施过名为“好玩城市”的项目,即在公共场所创建玩乐设施,联通城市的可玩场景,以提高城市的可玩性。类似项目还出现在欧洲多国,比如英国、荷兰等地连续多年举办了街头千人“枕头大战”,以此吸引人们能够主动走进城市展开交往。如果说智慧城市(smart city)强调了城市生活的便捷,“可玩城市”则更倾向于让人们慢下来,去体验、去感知。
近年来,我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铆足了劲“出圈”。其中最流行的城市游玩方式便是“打卡”——按社交媒体上的攻略,前往热门地点,选择最为“出片”的角度按下快门。据悉,重庆在最热门的时候,曾有超过1亿人前往“轻轨穿楼”的网红点打卡。
城市中的塞尔达之旅
以趣味游戏为形式展开的City hunt,更像是一场线下的塞尔达之旅。游戏参与者或许会穿梭在充满风土人情的街巷胡同;又或许需要走进一家小店,发动“e人技能”主动搭话寻求线索……
当然,城市作为特殊的游戏场域,游戏的叙事主题也可以由城市的主题决定。比如,展开一张来自西安的City hunt任务卡,线索提示:“在古老的城墙下,美食飘香之处,有一份岁月的馈赠……”这就让参与者回到城市最为重要的场景之中,在城市历史与现代文明的交汇点以个人足迹书写自己的城市记忆,在享受寻宝乐趣的同时,成为城市空间的行动者、城市文化的践行者、城市叙事的编织者。
相比虚拟的数字化游戏场景,City hunt的主场往往就在我们朝夕相伴的城市之中,即使在常见的街头巷尾也能有多种新玩法。北京的胡同里就隐藏着许多“艺术宝藏”,斑驳的旧墙上常有描绘老北京生活场景的涂鸦,寻宝线索有时候便藏在这些涂鸦附近;广州的骑楼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民居文化,避雨、防潮的建筑智慧被流传下来的同时,以“食物”为宝物,探索骑楼下的肠粉、煲仔饭店铺也能让City hunt参与者更加理解“食在广州”的魅力;在重庆蜿蜒街道上展开的City hunt或许更符合这项游戏“躲猫猫”的本质,让参与者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发现这座城市的别有洞天。在游戏中重新发现身边空间的魅力,更是发现让我们重新热爱日常生活的契机。
每一座城市的街角巷落都交织着独特的故事,新旧交叠的建筑是时间的史书,记录着岁月更替、风雨沧桑;大大小小的街巷是城市记忆的脉络,收藏着欢声笑语和悲欢离合;烟火升腾的店铺是生活的画卷,展现着地方饮食文化的智慧与生趣……
空间的交织让城市成为天然的游戏场。在一场充满期待的City hunt游戏中,少年们得以离开手机屏幕的蓝光,追寻城市中另一位陌生友人留下的爱心微光。寻宝的结果或许只是一个盲盒、一件手工抑或是一封陌生人的来信,但我们收获的却是行动力、解谜的智力和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力。寻到“宝物”不是目的,重新发现并感受城市或许才是City hunt的真正收获。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计算传播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