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认证的教学评价体系与持续改进研究
2025-02-13闫晟煜邱兆牛世峰张凯超
摘" 要:持续改进教学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并适应行业趋势的重要一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该文通过明确校院两级机构在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职责,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质量PDCA监控机制,建立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算法,形成以学年为周期的专业教学质量范式评价方法,完成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目标等教学环节的测度与量化,提出教学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机制。对2019—2021届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表明该教学环节评价方法可行。闭环教学评价体系与持续改进机制可用于对全国同类院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专业认证自评与日常运行状况监测。
关键词: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认证;教学评价体系;OBE教育理念;持续改进;PDCA闭环监控
中图分类号:G420" "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5-0079-06
Abstrac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system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aspect for enhanc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adapting to industry trends.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gram accreditation,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ies of both the university and college-level institution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mproved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and proposed a PDCA(Plan-Do-Check-Act) monitoring mechanism for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Automotive Service Engineering program. This study establishes a supporting algorithm for course outcome indicators and develops a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academic year cycle. Measured and quantified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ourse objectives are completed. Additionally, we proposed a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echanism for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evaluated the achievement of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for the graduating classes from 2019 to 2021. And the assessment indicates that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is teaching process is deemed feasible. The closed-loop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mechanism can be applied to self-assessment for program accreditation and daily monitoring of the operational status of similar automotive service engineering programs in other institutions nationwide.
Keywords: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 automobile support engineering;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 Pedagogy; continuous improvement; PDCA closed-loop monitoring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是机械类下属的二级本科专业,旨在培养从事汽车制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教学环节中强调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1],即以本科学生培养质量为中心,强调闭环持续改进培养机制。目前,已有研究中尚缺少梳理传统工科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范式研究,鲜有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评价体系提出持续改进机制的研究,导致教学评价过程无据可依,因而如何构建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补齐教学环节评价方法的短板,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满足OBE教育理念是必要的、紧迫的[2]。
本文将统筹考虑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提出一套适用于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教学评价闭环运行监控体系,提出专业培养过程中各教学环节的范式评价标准,搭配持续改进方案,深入落实OBE教育理念,有效地完成教学评价体系的持续优化、迭代。
一" 教学评价闭环监控体系
专业依托学校生存。持续坚持OBE教学理念,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教学环节应融入学校、学院、专业3个层面教学监督管理机制,学校层面负责宏观教学管理和调控,学院和专业层面负责具体教学管理、教学实施和监督检查[2]。经过探索与实践,建立基于PDCA循环的教学质量运行监控闭环体系,涵盖目标计划(P)、课程体系及资源和教学活动(D)、评价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和教学评估系统(C)、反馈与纠正系统(A)的循环闭合教学质量运行监控体系,如图1所示。
教学质量运行监控体系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是教学评价闭环监控体系的关键[3]。从课程视角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设立覆盖专业教学过程全局的评价机构,明确机构职责,确定评价方法,持续优化毕业要求、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形成从毕业要求分析到毕业生达成度评价的常态化闭环反馈系统,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如图2所示。
课程达成情况评价由任课教师实施,专业负责人审核,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提出整改要求反馈至任课教师,敦促任课教师落实改进措施。
任课教师依据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确定课程目标,建立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并制定符合学校定位、支撑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检查由任课教师审核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考核方式是否能够明确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并是否便于量化考核[4],形成合理性评价审核记录。
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基于不同类型课程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来考核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考核结果分析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
专业负责人审核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结果提出整改要求。
任课教师根据分析结果及审核意见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并将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结果及持续改进措施形成记录文档[5]。
针对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结果反馈的问题,课程负责人与团队成员讨论分析,分析成因,提出整改措施,必要时开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改进。
二" 培养方案合理性评价方法
(一)" 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地方经济发展及交通、汽车、物流领域对汽车服务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专业需通过网站、公众号、印刷材料等媒介,面向社会公众公开专业培养目标;根据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等情况,建立培养目标定期评价和修订制度[6],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中,应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参与,具体见表1。
为保证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及企业需求相一致,在制定与论证过程中,需特别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至少设置行业企业专家3名以上,定期参与研讨培养目标合理性,提出修订建议。其他行业企业专家不定期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调研与评价。
(二)" 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应细化为可教学、可衡量、有逻辑性的指标点,以引导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7]。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的基本原则是:
指标点与指标点之间有内在逻辑关系,能够完全覆盖所属毕业要求;
指标点自身应该能够体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专业属性,并具备可衡量性。
本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可按照2种方式分解:
面向技术类毕业要求的纵向分解,主要依据教学过程或者能力形成路径进行;
面向非技术类毕业要求的横向分解,主要依据认知要素或能力要素的构成进行。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典型的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2。
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任课教师、教务主管等共同参与12项毕业要求的分解过程,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要求的分解逻辑、指标点、支撑课程、支撑理由与衡量方式,建立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体系[3],满足通用标准要求,做到对现行通用标准的全覆盖。评价过程如图3所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发展、学生就业等调查信息反馈,重点评价开设课程与课程内容能否有效支撑本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适时修订专业课程设置,保障课程设置能够充分支撑毕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集体商讨确定课程权重赋值作为计算依据,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建立基于学生能力要求的课程教学大纲。针对一些细节完善,如个别课程调整、课时增减、开课次序变更等,在征求任课教师和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经讨论提出课程体系调整方案,调整后需进行二次评价,总体上确保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能够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考试深度、广度与评分标准,能够反映课程目标,重点明确的课程目标,突出考核形式、结果判断的合理性。
三" 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方法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导评价每届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学生成绩,每年6—7月收集整理应届毕业生4年学习成果数据,在学生离校前完成对应届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用人单位对毕业5年左右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8]。评价方法分为达成度评价法、问卷评价法。
(一)" 达成度评价法
运用达成度评价法时要求在启动毕业要求评价后,专业负责人组织调研,委托课程负责人统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对应指标点的评价结果,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毕业要求评价依据包括:试卷审核表、试卷、成绩单、试卷分析表、标准答案、考场记录表、考勤记录等,计算每门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情况,汇总每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情况。取各指标点达成情况的最低值作为该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流程如图4所示。
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的12项毕业要求分解成37项指标点并匹配支撑课程,建立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矩阵,根据每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以及各门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获取各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值,并综合得到各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课程达成度评价值计算方法为
, " " (1)
式中:pi为i课程的达成度;wi1为i课程中试题的权重;wi2为i课程中出勤、作业、随堂测验等形成性综合评价的权重;wi3为i课程中实验成绩的权重;s为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关样本试题平均分;S为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相关样本试题总分;m为形成性成绩平均分;n为实验课成绩平均分。
根据指标点对应课程的学分、课程属性和课程权重系数确定每门课程的权重赋值,且支撑每项指标点的所有课程权重赋值之和设定为1.0。课程权重赋值计算方法为
式中:wi为i课程在其所属毕业要求下的权重;i为该毕业要求指标点下的支撑课程;ci为i课程的学分;ai为i课程的课程权重系数;bi为i课程的课程属性系数。
课程属性系数依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分别设置[9]。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发展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发展课、实践环节课程的bi值分别设置为0.8、1.0和1.2。当考虑毕业要求指标点为j,根据课程支撑j指标点的评价值pij、j指标点下课程权重赋值wij,计算该指标点的达成情况Dj,找出该毕业要求下所有指标点的最小值,即
(二)" 问卷评价法
问卷评价法以调查问卷形式开展。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制定问卷,问卷中直接针对课程目标分解任务提问,将每个问题按照优秀[90,100]、良好[80,90)、中等[70,80)、及格[60,70)和不及格[0,60)提供选项,使学生作答。将问卷发放给修读该课程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评分,进而任课教师可分析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并结合直接法评价结果提出课程改进措施。
四" 实例分析
将培养目标能力划分为16项职业发展能力,2021年专业对毕业5年的2016届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开展培养目标达成评价,结果如图5所示。
2016届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得分最低的2项分别为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复杂工程问题建模与应用能力。通过感知学生能力欠缺问题,在新学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训练等过程中加以调整与改进,如在数学、自然科学等课程中增加案例分析和建模能力训练,在英语类教学大纲中增设跨文化背景的交流环节。
如图6所示,2017届毕业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复杂工程问题建模与应用能力有显著提高。为判别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情况,对2019—2021届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能力开展评价,如图7所示。
可见,除毕业要求1、3、11的达成情况偏低外,其余总体情况良好;与2019届达成情况相比,2020届除毕业要求5、9保持稳定之外,其余毕业要求同比增幅分布在0.13%~2.27%,毕业要求2、4、11增幅最为显著。
五" 结束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大幅提高了工科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规范化程度。本文讨论了典型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按照专业认证要求完成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思路与方案,总结了专业教学体系中各教学环节的测度与评价方法,提出了教学评价体系的持续改进机制,是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有益探索。下一步将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授课教师、毕业学生、用人单位和行业企业专家对教学评价体系改革的客观反馈,持续优化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国方,李孟凯.智能网联汽车用户使用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22(2):78-88.
[2] 储江伟,吴晓红,李宏刚,等.基于OBE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学刊,2018(15):1-4.
[3] 杨志发,李世武,金立生,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法[J].大学教育,2018(2):133-135.
[4] 赵亦希,陈佳妮,陈关龙.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准则[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3(4):5-7.
[5] 闫晟煜,赵转转,牛世峰,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23,9(17):169-172.
[6] 张新锋,闫晟煜,李良敏,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在工科一流专业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336-339.
[7] 赵转转,蔺宏良,罗明,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拆装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1(5):75-76.
[8] 张文会,阎春利,马振江.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10):3-5.
[9] 牛世峰,邱兆文,李猛,等.“双一流”和“双万”背景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3):50-52.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产业变革驱动下的汽车类新工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E-JX20201528);长安大学2023年中央专项资金本科教学建设项目“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认证持续改进”(300104232202);长安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汽车服务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300103230030);长安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建设”(300103230052)
第一作者简介:闫晟煜(1987-),男,汉族,黑龙江绥化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路运输规划、高校一流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