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步阿尼么

2025-02-07霍永安

大理文化 2025年2期
关键词:阿尼大榕树村民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如隐匿于尘世的明珠,等待着被发现、被擦拭,进而焕发出耀眼的光芒。阿尼么,这个隶属于平坡镇向阳村的村民小组,便是这样一颗明珠。它静静地坐落于漾濞江畔,与东面巍峨的点苍山隔江相望,在往昔的岁月里,它宛如一位被遗忘的老者。

2018年,一位远方归来的游子,音乐人李永康带着梦想,回到了这片生养他的土地。阿尼么,在政策的引领下,就像一艘在时代浪潮中找到了航向的帆船,借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强劲春风,开始了它蓬勃的发展之旅。它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贫穷落后的小村落,而是摇身一变成为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典范,在这里,艺术与乡愁故土完美融合,成为了“艺术家第二居所”——令人心驰神往的“苍洱后花园”。

去年国庆前夕,我与文联系统组织的作家采风队伍带着对阿尼么的神往,踏上了前往阿尼么的采风之旅。

走进阿尼么,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艺术气息。从进村庄的那一刻起,艺术的元素便如精灵般跳跃在每一个角落,每一步都踩在艺术的音符上,每一眼都触及艺术的画卷。沿着进村的道路前行,那别具一格的路标立刻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一把吉他形状的标识,如同一位无声的迎宾使者,弹奏着阿尼么独有的艺术旋律。道路两旁和村内的石墙上,印制着音乐人李永康创作的经典音乐词谱。李永康为漾濞县创作的《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深情音符,也如同漾江之水,流淌在每一个角落,奏响民族团结的华章。

整个村庄像一件巨大的艺术作品,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都被巧妙地融入其中,成为艺术的元素。大榕树演出广场在阿尼么村庄的开阔地上,这大自然馈赠的神圣露天剧场,可以容纳500人观看演出,是艺术与自然交融的杰作。

广场临山谷的一面,有两棵长在一起的大榕树,村民们亲切地称它们为“夫妻”树。枝叶繁茂的榕树撑开了巨大的绿伞,成为舞台天然且绝美的背景。每一片树叶都是灵动的音符,在微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在为即将上演的节目奏响序曲。南边临坡的挡墙,是艺术签名墙,见证了无数艺术家的足迹。广场周围环抱着上百年的古核桃树,与种着玉米、苦荞的庄稼地巧妙地与广场融合在一起。

我静静地站在大榕树演出广场上,听着山谷中的风声享受着“夫妻”树的庇佑。一群外地来的游客在榕树下乘凉,同来的采风作家在听村民们讲述着阿尼么的故事,时而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时而又拿出相机在拍照。

每逢节假日,这里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来自各地的艺术家们汇聚于此,他们带着各自的才华与热情。舞台上,歌声飞扬、舞姿翩翩,各种演出精彩纷呈。村民们也不甘示弱,他们身着盛装,跳起欢快的歌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每一个舞步,每一个手势,都是阿尼么人对美好生活的礼赞。在这里,艺术没有了界限,城市与乡村在这里交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村民们用最质朴的方式向外界展示着阿尼么的独特风情,艺术家们从村民身上汲取着最纯真的灵感。

在村子中央,阿尼么艺术广场宛如一颗新星闪耀着。半月形的舞台别具一格,舞台后面修起了古建筑,它是阿尼么经过开发后的标志性建筑,城门上黑底金字的“阿尼么”三个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被那城门所吸引,纷纷登上古城门打卡留影,把这份记忆永远定格。

舞台前面半圆形的水景观与舞台成对称的布局,似一面镜子,清澈见底。那水缓缓地流淌着,发出清脆的声响,宛如阿尼么人的轻声细语,也代表着阿尼么人清澈包容的性格。在这里,200多人可以惬意地观看演出。我看到很多村民在忙完手中的活计后在这里排练节目。他们神情专注,虽然没有专业演员的技巧,但是那份认真和执着却令人动容。村里的副主任李江女,是我们这次采风活动的导游,她自豪地向我们介绍着阿尼么即将在“十一”期间推出的“不夜寨”项目。我想象着在国庆节的时候,这里每个晚上都会有精彩的文艺演出,灯光映照在古城门上,舞台上的演员尽情表演,台下的观众沉浸在欢乐之中。村民们为了这个项目的晚会精心准备着,他们的努力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璀璨的银河。

游客接待中心是两层的石楼,二楼陈列着来自各地书画名家在阿尼么创作的艺术品。笔触细腻、意境深远的画作,笔走龙蛇、气韵生动的书法作品,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阿尼么的艺术天空。村庄的石墙上镶嵌着以前的老物件,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往昔的岁月。老自行车、磁带录音机、黑白电视机是历史的见证。黑白电视里还在循环播放着我童年时代最爱的老电视剧《霍元甲》,那熟悉的画面,在游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尤其是那首《万里长城永不倒》再次开启了我心中的武侠梦之门。

阿尼么的秋天,石头无疑是最耀眼的主角之一。村口一块数十吨重的巨大白色石头震撼着游人的心灵,像一本“无字天书”,静静地躺在那里,散发着神秘的气息。不同的人站在它面前,就像面对一本有着无限内涵的典籍,各自能读出不同的文字,它给予人们的遐想空间如同那浩瀚的宇宙,无边无际。

村庄里的房屋,大多是村民就地取材,用石头建造而成的。远远看去,会觉得这些房屋是从大地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与周围的地理环境完美融合。每一个院落,都是石头艺术与自然完美结合,将美食与乡愁紧密相连,将艺术创作与田园生活巧妙融合。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前行,“教书阿舅家”别有一番韵味。曾经,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阿舅传授着知识的火种,现如今,它又成为游客们品味乡愁的佳处。“阿毕大叔家”有着宽厚而沉稳的气质,就像阿毕大叔本人一样,让人感觉无比踏实。“圆圆果果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门口就能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在石头间回荡。“老社长家”则沉淀着历史的厚重,见证着村庄的变迁与发展。

这些农家乐和民宿是旅人来这里的栖息地。每一家都经营着当地最纯粹的美味。黑山羊,是在山间自由奔跑的精灵,肉质鲜嫩而富有嚼劲,炖煮之后散发着浓郁的肉香。老火腿,经过岁月的腌制,每一片都饱含着时间的韵味。放养在果园里的土鸡,啄食着地上的虫子和果子,鸡肉紧实而鲜美,无论是炖汤还是黄焖都让人回味无穷。自家山地和菜园里出产的瓜瓜豆豆各类时鲜蔬菜,都满载着泥土的芬芳和阳光的味道。

我们在“放羊阿佬家”品尝他家的那道招牌菜——老黄瓜炖黑山羊肉。当老黄瓜与羊肉在锅里翻滚炖煮,那弥漫开来的香气就是一首田园的诗篇。老板是两个年轻的外地夫妇,他们本是来这里写生创作的,却被这里的山水人情所打动,留了下来。他们既是美食家,更是艺术家。有游客的时候,他们精心烹制美食,用美食传递着阿尼么的温暖。空闲的时候,他们拿起画笔,将阿尼么的美景一一描绘下来。看,他们的房间设计别具一格,墙上就挂着他们创作的画作,住在这里的游客既能品尝到美味的羊肉炖黄瓜,又能感受到艺术的气息。

在餐桌前,我的脑海不由自主打开了记忆深处的门。那是小时候在老家,坐在简陋的饭桌前吃着母亲亲手做的饭菜的感觉,人间烟火气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锅里炖煮的食物发出的咕噜声,村民们忙碌而又热情的身影,周围人们谈天说地的欢声笑语,都构成了一幅最美好的人间画卷。

吃过饭后往农庄的正南面走,还遇见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观——石月亮。一尊形如月亮的石雕静静地矗立在一块上百吨的石头之上。白日里,是庄严肃穆地存在。

而紧挨着巨石的临江一面,是令人心颤的玻璃栈道,悬空而建,充满了挑战与诱惑。走在玻璃栈道上,仿佛悬浮于空中,瞬间,尘世的喧嚣与烦恼都被抛诸脑后,心中只剩下对眼前这片山水的敬畏与热爱。踏上玻璃栈道是一场与自然的亲密对话。站在栈道之上,极目远眺,苍山西坡巍峨耸立。俯瞰之下,一条碧绿的丝带在大地的怀抱中蜿蜒前行。湍急的江水流淌的是生命的律动,它带着山间的灵气向着远方奔去,滋润着沿途的每一寸土地。如果运气足够好,赶上阵雨的话,那便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一道彩虹横跨在苍山与漾濞江之间,成为连接天地的桥梁,那便是“苍虹落漾”的漾濞盛景。彩虹的七彩颜色与苍山的洁白积雪、漾江的碧绿江水相互映衬,会构成一幅绝美的画面,宛如仙境落于人间。

当夜幕悄然降临,我们踏上返回的路,才发现魔法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施展。灯光柔和地洒在刚才遇见石雕塑之上,刹那间,奇迹出现了,石月亮仿佛一轮圆月跌落人间,散发着爱的光芒,从遥远的银河深处流淌而来,成为温柔的夜之精灵。一对新人身着洁白的婚纱,笑容甜美地站在它的面前,宣告他们的爱情,如同这永不落幕的月光一样永恒。热恋中的情侣,依偎在它的身旁,眼神中满是对彼此的眷恋和对未来的憧憬。在石月亮的光辉下,他们的爱情被赋予了一种神圣而美好的寓意,得到了天地日月的祝福。

回到房间里,我们入住的地方虽布置简单却充满温馨。夜晚,窗外是静谧的山村夜景,月光洒下,给村庄披上了一层银纱。偶尔几声犬吠从远处传来,还有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这里没有城市的车水马龙,没有霓虹灯的闪烁,有的只是最纯粹的宁静与安详。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房间,村民们已经开始一天的劳作。他们在菜园里采摘新鲜的蔬菜,在果园里查看果树的情况。在这里,可以跟着放羊阿佬去牧羊,看着羊群在山坡上吃草,感受着微风的吹拂。也可以跟着教书阿舅去山里寻找山珍,体验大自然的馈赠。

缓缓沿着小路,便可以找到“007艺术农庄”,那里的石头建筑更是独具匠心。艺术馆、餐厅、录音棚、民宿酒店巧妙地依托在一整块巨石之上,又用天然的小石块精心构建。院内的石桌、石茶几散发着质朴而醇厚的气息。那石头雕成的“劳斯莱斯”虽然并非真正的豪车,却比豪车更具艺术价值,它是艺术家丰富想象力和卓越创造力的结晶。

音乐艺术馆位于“007艺术农庄”的东南角,一座承载着历史、文化与梦想的两层楼石建筑。一楼是党员活动室。四周的墙壁就是阿尼么村庄的一部史书,悬挂着党徽、党旗等标识,我轻轻翻开会议记录,上面清楚地记下了村民们在这里每一次的思想碰撞与决策。一幅幅阿尼么村庄发展的思路图和建设施工图,就是一幅幅宏伟的画卷,展开的是这个村庄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里,是阿尼么发展的心脏、是汇聚智慧与力量的地方。同行的小李给我们介绍,平日里,音乐人李永康和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员如同亲密的战友,他们共同带领着村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每一次的会议都是一次希望的播种,大家认真地研究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在阿尼么贫瘠的土地上寻找最适合的种子。村民们用心地落实县委政府关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各项要求,对阿尼么的村庄规划、村庄建设进行细致入微的研讨。每一户民房、每一条小路、每一个石头、每一棵树都在他们的谋划之中。村民们精湛的技艺,精心雕琢着阿尼么的发展规划,借助农文旅产业发展政策,奏响乡村振兴的壮丽乐章。

沿着石台阶缓缓而上,我们穿越了时光隧道,从务实的发展规划步入了充满艺术与怀旧气息的音乐艺术馆。二楼,是一个音乐的梦幻世界。我被那些色彩斑斓、风格各异的音乐海报所吸引。这些海报打开一扇扇通往不同音乐世界的大门,有摇滚巨星激情四溢的现场画面,也有古典音乐家优雅沉静的演奏身姿。它们在墙壁上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浓厚的音乐氛围。

在角落处,老式的电影放映机静静地伫立着。金属的外壳在灯光下闪烁着淡淡的光泽,仿佛在回忆着曾经播放过的那些黑白或是彩色的经典影片。曾经,它是人们娱乐生活的中心,是无数个夜晚聚集人群欢笑与感动的源泉。如今,虽然已经退出了大众娱乐的舞台,在这里,它找到了新的归宿,成为了音乐艺术馆中珍贵的一员,成为音乐与影像的交融与传承。

老式的留声机,那木质的外壳散发着古老醇厚的气息,大大的喇叭在向世界宣告着音乐的魅力。那经典老歌《夜上海》从留声机里缓缓流出时,我瞬间被带回到了那个纸醉金迷、歌舞升平的旧上海。婉转的旋律,带着几分慵懒和风情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每一个音符都是一个精灵,在房间里跳跃、旋转。在留声机的旁边,摆放着磁带录音机。那小小的磁带盒里是无数人的青春记忆。那些被精心录制的歌声或是音乐片段,都是岁月的痕迹是人们对音乐热爱的证明。

陈列柜里典藏着各个年代的经典老唱片和光碟,更是这个音乐艺术馆的宝藏。它们整齐排列在架子上,等待热爱音乐的游客欣赏。每一张唱片、每一张光碟都是一个音乐的宝库,里面收藏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和不同的文化内涵。从悠扬的古典交响乐,到激情澎湃的爵士乐;从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到引领潮流的流行金曲。它们跨越了国界、跨越了时间,在这里汇聚成了一个音乐的海洋。手指轻轻滑过这些唱片和光碟的边缘,仿佛触摸到了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音乐脉搏。

村民们在楼下为村庄的物质建设辛勤努力,这个音乐艺术馆在楼上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注入无尽的活力。

在“007艺术农庄”西北角,一棵大榕树与东南的“音乐艺术馆”遥相呼应,繁茂的枝叶,伸开无数只温柔的手臂,舒展着、交织着,为下方一张由一整块巨石头雕制而成的茶几撑起一片天地。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在石茶几上。我们一行20多位作家应约而来,聚集在这充满魔力的大榕树下。

李永康拿出珍藏多年的好茶叶,在这里招待了我们,一片片茶叶在热水的冲泡下舒展着身躯,散发出醉人的香气。就如同他的故事,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他坐在那里,眼神中透着一种回忆的深邃。他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从大理师范艺师班说起。那是他音乐梦想开始萌芽的地方,在那个充满青春活力与无限可能的校园里,他爱上了音乐。那时候的他初次接触音乐,内心满是新奇与热爱,每一个音符都是他对生活的独特感知。

接着,“洱海歌手大赛”是他走向更广阔音乐舞台的一个起点,在那个舞台上,他的歌声和才华开始被更多人知晓。而支援非洲喀麦隆水电站建设的经历又为他的人生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他远离家乡,踏上那片陌生而充满挑战的土地。在那里,不仅要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还要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坚守自己的梦想。他说,那段日子里,音乐是他心灵的慰藉。在非洲的大地上,音乐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力,跨越了种族与地域的界限,与当地人民的心灵产生共鸣。

后来,他走上了职业音乐人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他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也获得了无数的荣耀。那些在舞台上闪耀的时刻,那些在幕后默默努力的日子,都成为了他人生宝贵的财富。然而,最让他感到充实和满足的却是回乡创业。

说到回乡创业,他的目光变得坚定起来,他说作为一名成功的音乐人,回来创业带领全村人致富只是为了“当年吹出去的牛”。但我知道,这背后是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责任感。他想把外面的世界带到这个小村庄,想让村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想让这片土地充满生机与活力。如今,这个梦想正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这里,李永康汲取了无尽的创作灵感,创作出了《老家》《阿尼么见》《姑娘回来吧》等一批歌曲,这些歌曲将阿尼么的美丽与温暖传递到了更遥远的地方。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我们的脸上,心中涌起一股深深的敬意。我知道,当我们离开这里,今天的这些故事、这些感悟将会成为作家们创作的源泉,也会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秋天里,时光变得柔软而悠长,每一寸土地都弥漫着宁静与祥和的气息,核桃树和大榕树也是不可忽视的风景。核桃是这片土地的主要种植产业,也是阿尼么的命脉,源源不断地为村民们带来收入。秋天,是核桃收获的季节,此时的核桃树,像是一位位功成身退的老者,虽然果实已被摘取,但依然散发着深沉而内敛的魅力。

那些弯曲的树枝,是大自然用岁月之笔精心勾勒出的线条,在蓝天白云下舒展着。它们的影子投射在大地上,恰似一幅幅水墨画。每一幅画里,都有着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润泽以及村民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整个村庄就隐匿在这核桃树的怀抱之中,若隐若现,宛如世外桃源。

漫步在核桃林里,会看到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那是村民们生活的气息,是家的味道。炊烟在核桃林里缭绕,诉说着那些平凡而又美好的日常。偶尔,还会有一两个遗落的核桃,“啪嗒”一声落在游客的跟前,像是给远方来客一份小小的惊喜。捡起这核桃,手中握着的是阿尼么秋天的馈赠,它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阳光的余温,让人感受到这片土地的质朴与真诚。

仔细走完村庄,我发现阿尼么的村子里,有十来棵榕树,与核桃树共同装点着这片土地。其中最特别的,当属那七棵三四个人合抱的大榕树。它们宛如天上的北斗七星一般,分布在村子之中。一个意识闪过我的脑海,这到底是大自然不经意间的杰作,还是阿尼么先人的有意安排呢?它们是否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或许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深埋,但这并不影响它们成为阿尼么独特的景致。

走近这些大榕树,看到树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许愿牌。每一块许愿牌都是一份美好的期许,都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情感的寄托。许愿牌上有对父母长寿的祝福,字里行间满溢着子女的孝顺与敬爱;有对爱情美好向往的誓言,散发着甜蜜与憧憬的气息。微风拂过,许愿牌轻轻晃动,发出轻微声响,在向大榕树倾诉着人们的心愿,而大榕树则在静静地聆听着,用繁茂的枝叶庇佑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站在核桃树下,仰望着那曲曲折折的核桃枝,我仿佛看见了阿尼么人在这片土地上的耕耘史。年复一年,他们精心照料着这些核桃树,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一颗核桃都是他们汗水的结晶。在这片核桃林里,有着无数的欢声笑语,有着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暖场景。那些收获的季节,大家共同忙碌,共享丰收的喜悦,核桃树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作物,更是阿尼么人团结和凝聚力的象征。

来到大榕树跟前,我轻轻抚摸着那粗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树干,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这些大榕树见证了阿尼么的变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村民的成长。许愿牌在风中摇曳,那是一种信念的传承,是阿尼么人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无论是在艰难的岁月里,还是在幸福的时光中,大榕树始终是人们心灵的寄托之处。它的树荫下,曾经有过老人讲述古老传说的画面,有过孩子们嬉戏玩耍的场景,这些记忆如同榕树的根,深深地扎在阿尼么的土地里。

快要离开阿尼么,我才发现这里还像是一本“武功秘籍”,每一页都写满了神奇的故事,而“侠客小吃街”和“二百五咖啡屋”则是其中最让我入迷的章节。

走进“侠客小吃街”,就踏入了武侠世界的大门。这里,是一个武侠世界的鲜活缩影。一个个摊位就是武当、少林、峨眉、青城各大门派设立的分舵。武当派的摊位,透着一种仙风道骨的气息,散发着清香的糕点,像是武当弟子修炼时吞吐的灵气所化。少林派的地方,充满了刚健雄浑之感,售卖的素食,吃一口就如同少林武僧打出的刚猛一拳。峨眉派的角落,萦绕着一抹婉约的香气,精致的甜品,恰似峨眉女弟子的柔媚与坚韧。青城派的所在,带着一种隐匿于山林间的质朴,土味的小吃有着最原始的鲜香。

店员们身着古装,从武侠小说里走出来,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带着“小二”和“酒保”的风范。来自各地的美食在这里汇聚一堂,成为一场舌尖上的武林大会。酸甜苦辣咸就如各种武功流派,在这里相互碰撞、交融。游人们像侠客穿梭其中,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秘籍或是宝物。那热闹的场景,吆喝声、谈笑声、食物的香气混合在一起,充满侠客的豪情。

然而,在这热闹的“侠客小吃街”一端,却有着另一番宁静的天地。“二百五咖啡屋”“驴爸酒吧”“牛棚咖啡屋”,村民充分利用闲置的旧舍,把乡愁和时尚巧妙地结合起来。走进“二百五咖啡屋”,一股清新而又浓郁的咖啡香扑面而来。咖啡屋内,老旧的木梁、粗糙的石墙与精致的咖啡杯、现代的咖啡机形成鲜明而又和谐的对比。

我在靠窗的角落,点了一杯“拿铁”,轻轻地抿了一口,苦涩与香甜在舌尖上舞蹈,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慢了下来。我慢慢地品着咖啡,看着窗外偶尔走过的游人,思绪开始飘荡。其实,相对于“侠客小吃街”的热闹喧嚣,我更喜欢这里的清静。在小吃街,感受到的是繁华活力,是人们对美食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而在这里,能深深感受到的是内心的宁静与放松,是一种远离尘世纷扰的惬意。

随着天边最后一抹晚霞的消逝,我们的采风队伍即将告别阿尼么这个充满艺术气息和自然魅力的乡村。在这里,我们见证了脱贫攻坚的成果,感受到了音乐人对家乡的深情,体验了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老的石头、核桃树和大榕树,还有那悠扬的旋律,都将随着我的脚步,成为我心中深刻的记忆。

猜你喜欢

阿尼大榕树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亲爱的大榕树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世界级绘画大师,中国的莫迪利阿尼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老家的大榕树
两个阿尼
大榕树
校园里的大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