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民族地区文化期刊的探索

2025-02-07杨义龙

大理文化 2025年2期
关键词:大理期刊文化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媒体以排山倒海的方式全覆盖,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人人都是自媒体。各大网络客户端、抖音、快手、微信、微博齐上阵,信息充塞了每个人的生活,人们变得“耳聪目明”的同时,也陷入了信息的污染中无法自拔。报纸、期刊等纸媒阅读量越来越少,而文化期刊处境更为尴尬。然而,相对于同质化严重的都市而言,民族地区的文化期刊却因其独特的区域性和多元性,使其能在新媒体围追堵截之中拥有稳定的受众,并为读者提供了“精粮”,期刊不仅具有娱乐性阅读的功能,还有提供资料和收藏的功能,使之成为民族地区面向世界的窗口和名片,现谨以《大理文化》期刊为例阐述于下。

第一,四十五载沐风栉雨强期刊。近年来,《大理文化》期刊以“深耕大理文化培树民族作家”为办刊的理念和特色。《大理文化》立足大理悠远厚重的历史、多元和谐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苍山为屏,洱海为镜,坐拥三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能深入持久开掘的宝藏。期刊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推介民族作家”,这里的“民族作家”指的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多民族作家,因为大理州是少数民族自治州,而大理民族众多,因此要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大理文化》是云南省为数不多的省级公开期刊之一,是大理州唯一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文化理论期刊。本刊创刊于1979年,至今已有45个春秋。1996年10月,《大理文化》被云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云南省一级社科期刊”,2007年,被云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云南省A级社科期刊”,2009年9月,荣获云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期刊创新奖”。2023年,大理文化杂志社荣获《博看网》“出版融合创新奖”。2024年9月10日,云南省新闻出版局组织专家组到州文联对《大理文化》面对面审读,对《大理文化》进行了高度评价。审读专家徐绍华作了《根植大理,文化立刊,特色发展》的审读报告,对重点抽查的几期《大理文化》作了分类评析:“《开篇作品》栏目刊发的7篇作品,主题鲜明,佳作迭现,引领示范好;《小说平台》栏目刊发的5篇作品,构思独特,情节跌宕,人物塑造新;《散文空间》栏目刊发的11篇作品,形散神聚,韵味悠扬,感性抒发真;《诗歌广场》栏目刊发的133篇作品,意象丰富,激情澎湃,抒情言志深;《文艺评论》栏目刊发的6篇作品,流光溢彩,金玉良言,文以载道巧;《大理旅游》栏目刊发的15篇作品,风光旖旎,浮想联翩,情景和谐美;《大理记忆》栏目刊发的3篇作品,抚今追昔,见证历史,百感交集醇;《大理纪实》栏目刊发的1篇作品,宣扬环保,纪实传颂,讲好故事赞;《大理艺苑》栏目刊发的1篇作品,聚焦白剧,追求卓越,品味人生骄;《大理讲坛》刊发的5篇作品,播撒理趣,传承文明,谈古论今妙。”徐绍华指出,在审读的几期期刊中:“作品主题讴歌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追求真善美,融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为一体,既以文学形式生动再现了大理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大理人民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风貌,也彰显了大理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风光和时代风貌,多形式、艺术化地展现了《大理文化》的办刊风格。”

第二,深耕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数十年来,《大理文化》期刊植根民族沃土,致力于传承、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大理讲坛”“大理旅游”“大理记忆”“大理艺苑”“大理纪实”几个文化类栏目不断向深度、广度和高度开掘,成为外地读者认识大理、了解大理、品读大理的重要参考。“大理讲坛”栏目由原来的“史海漫游”扩展而来,主要对从有史记载以来的大理历史和民俗、语言等各方面作深度讲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语言要求晓畅易懂,同时又有学术价值,既不是晦涩生硬的考证,也不是油腔滑调的“戏说”,要求史料必须准确、翔实,不模棱两可,对有争议的出处尽量避免引用。当然,也允许有个人建立在考据和论证基础之上的观点。“大理旅游”栏目主要刊发旅游文章,既有到各景区景点的游记散文,也有民俗风情、地方特色饮食方面的推介,走进特色村寨,助力乡村振兴。“大理记忆”以个人讲述的方式,以个人记忆折射时代地域记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走过的或辉煌或艰难的历程。“大理艺苑”栏目编发大理籍优秀艺术家的人生故事,以此来为艺术家立传,让他们的艺术人生在期刊上尽可能得到更多的呈现。“大理纪实”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记录当代的大事件和优秀人物,让期刊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可以说,《大理文化》期刊的文化版块,在省级期刊中独具特色,也受到本土和外地读者的欢迎。

第三,不薄旧人爱新人,鼎力培树民族作家。数十年来,《大理文化》是大理、云南乃至全国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的平台,是民族作家的摇篮。一大批本土作者在此茁壮成长,培养了以刘绍良、铁栗、纳张元、李智红、杨泽文、一苇、左中美、马碧静、普元玺、何永飞、李达伟、北雁、鲁吉星、杨亦頔等为代表的一批50、60、70、80、90后作家、诗人,其中不乏走向全国者。更有楚雄、丽江、昭通、昆明、曲靖、红河、怒江等州市作者在《大理文化》起步,全国各省区市皆有作者在《大理文化》发表文学作品,使《大理文化》成为全国知名的期刊之一。近年来,还发掘培养了宋炳龙、杨鲲峰、吴艳、王亚林、张云梅、杨建军等一批中青年地方文化研究学者,其中不乏有研究与创作并举的优秀人才。

第四,评选期刊年度佳作,力促精品,多出人才。从2023年开始,《大理文化》期刊每年评选年度佳作,以此力促精品,多出人才。在评选中,文学作品注重彰显思想性和艺术性,研究作品注重学术价值和可读性结合,公平、公正、公开评选佳作,实现所有编辑意见统一。在此,谨对2023年度评出的21件佳作逐一简要点评。

2023年度佳作中,中篇小说有三篇,少一《哭丧的女人》,刊于2023年11期“开篇作品”。隆林刚《殊途》,刊于2023年1期“小说平台”。吴昕孺《将进酒》,刊于2023年9期“开篇作品”。少一的《哭丧的女人》,直击当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有的相依为命,有的无依无靠。这篇小说写得悲壮。城市老人尚有养老院,农村空巢老人怎么办?这是个社会问题,需要深思,中国的道德体系需要重建。这篇小说很有力量。隆林刚的《殊途》,这篇小说是当期中的亮点,关注了“新大理人”的生存状态。大理是他们的“诗和远方”,也是他们的“疗伤之所”,同时,也是他们的伤心之地。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大胆的突破,完全打破了时间顺序的写法,增加了写作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吴昕孺的《将进酒》,以书信体小说的形式讲述了李白壮年的生活片断。小说以李白给杜甫写信为切入点,将李白浪荡不羁的壮游、求仕、情爱、交游、报国等历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了讲述。

短篇小说也有3篇,马碧静《72拐》,刊于2023年4期“小说平台”。紫箫《陌路》,刊于2023年5期“小说平台”。达瓦次里《深蓝》刊于2023年10期“小说平台”。马碧静的小说《72拐》,借由处于危机中的家庭自驾游西藏的过程中,经过怒江72拐发生车祸,却又绝处逢生的事件,弥合了家庭危机。原本夫妻准备协议离婚,女儿抑郁,但历经生死,这些都微不足道,生活重新开始。这篇小说的优点是深入了人性的幽微之处。紫箫的《陌路》紧贴当下的现实,叙述了余群和陈竖生这对医生夫妇由爱生厌、由厌生恨,最终老死不相往来的人生,直击当下老龄社会的“养老”问题,使这篇小说带有明显的时代性。新大理人达瓦次里的《深蓝》与《当我倒数第二次见到父亲》写的是相同题材,即儿子与父亲的关系。故事发生的地点分别在童年时的上海和成年时的大理。这篇小说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很强的现代意识,善于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散文佳作有4篇,宋晓杰《漫长的告别》,刊于2023年4期“开篇作品”。杨泽文《此情可待成追忆》,刊于2023年4期“散文空间”。常华敏《乡间畜事》,刊于2023年5期“散文空间”。左中美《如尘如归》,刊于2023年9期“散文空间”。宋晓杰的长散文《漫长的告别》主要是写人至中年后,逐渐与故乡、与人生、与世界步步告别的切身感受,由眼之所见到心之所感,絮絮叨叨,确如人生暮年的回忆。这令我想起史铁生的话:“人是一点一点死去的。”杨泽文的《此情可待成追忆》用真诚、质朴的文字回忆了自己与张乃光老师共事的点滴回忆,也包括了自己从事编辑工作几十年的总结,作品的亮点在于感情真挚,令人动容。常华敏的《乡间畜事》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写出了农村里人与牲畜的密切联系,鸡鸣犬吠、马嘶牛哞,这就是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乡村生活,其中尤以《寻牛记》为佳。此文中将牛拟人化,极尽悲悯之心,牛在乡村不仅担负着犁田翻地的职责,同时还繁衍生息,用于市场销售,牛肉还被摆上餐桌。当代人为了在牛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甚至选择了人工授精,让母牛在毫无知晓下受孕。牛自由交配的权利都已被剥夺。于是家里那头被骟掉的公牛选择了离家出走。在此文中,“我”与大牤牛、大骟牛之间的关系写得生动鲜活,既幽默诙谐,又令人感到悲伤。左中美的《如尘如归》是鸡足山纪游的散文,视角独特、细腻,对人生和世界有独立思考。注重细节,向深度和细部开掘,是这篇散文的主要优点。语言准确、干净,是优点之二。

诗歌佳作有5组,杨海波《洱海之夜》,刊于2023年1期。何永飞《风吹万物》,刊于2023年3期。姜华《我还在用力拨开杂草》,刊于2023年5期。鲁吉星《在时间深处》,刊于2023年8期。李丹《为你在心里凿一口井》,刊于2023年8期。杨海波的《洱海之夜》等十首写出了诗人在洱海畔、在大理、在滇西、在茶马古道上、在高原的行吟,诗歌短小凝炼而有哲思。何永飞的《风吹万物》相较之前的诗歌写作,更注重诗歌的技巧和陌生化,隐喻等修辞手法新颖别致。姜华的《我还在用力拨开杂草》将诗性的目光投注于芸芸众生,拉二胡的盲人、打渔人、焚香的女人,还有在俗世中生存的“我”。这组诗的语言凝练、别出心裁,耐咀嚼。鲁吉星的《在时间深处》具有画面感,将想象建立在生活具象上,有细节、有哲思,有着诗人的孤独与忧伤。孤独与忧伤恰恰是诗人的特质,无数历史上留下的名篇都具有这样的特质。李丹的《为你在心里凿一口井》诗如童话,也是母亲与孩子的对话,有着纯洁与温情,是有信仰的写作。

“大理讲坛”佳作有3篇。杨鲲峰《徐霞客游浪穹》,刊于2023年6期。吴艳《无为故事》,刊于2023年9期。张云梅《明末奇人陈佐才其人其诗》,刊于2023年5期。杨鲲峰的《徐霞客游浪穹》用文学性的语言,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将徐霞客在洱源的游踪讲述给读者。吴艳的《无为故事》可当作散文阅读,作品彰显故事性,将建寺至民国千年间与无为寺有关的人物故事悉数道来,从南诏时期的赞陀崛多始,自大理国时期的王者为僧、元朝忽必烈“驻跸”、明朝的“南中七子”一直到现代的大画家徐悲鸿,还涉及无为寺的武术、无为寺的民间传说,较为全面。张云梅的《明末奇人陈佐才其人其诗》用晓畅易懂的语言,逻辑严密的讲述,介绍了生逢明末乱世的巍山奇人陈佐才孤高梗介、特立独行的一生,同时也评析了他的大量存世诗作,有着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大理记忆”佳作2篇,“大理艺苑”佳作1篇。高正达《难以忘却的庄稼会》,刊于2023年3期“大理记忆”。杨汝骅《大理古城的记忆》,刊于2023年12期“大理记忆”。左家琦《鲁丽华彝山飞出的百灵鸟》刊于2023年6期“大理艺苑”。高正达的《难以忘却的庄稼会》以个人童年记忆切入,生动细致地描述了三营二月十五庄稼会的盛况。幼时的庄稼会、年轻时的庄稼会、现在的庄稼会,都在作者细腻质朴的娓娓道来中呈现。体现了“以个人记忆呈现时代变迁”。杨汝骅的《大理古城的记忆》以七十多年的目光,见证着大理古城的岁月沧桑。既是他对大理古城的记忆之文,也是对这座古城的布局建筑、历史延续、风土人情的记录之作。左家琦的《鲁丽华彝山飞出的百灵鸟》通过深入采访,对全国人大代表、南涧彝族歌手鲁丽华的成长和从艺经历以简洁、质朴的文学性表达,有故事性,注重细节描写,展示了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形象。

第五,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实现全媒体时代纸媒与电刊同步。近几年来,《大理文化》期刊与《中国知网》《博看网》《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库》《教育阅读网》《华艺线上图书馆》《悦读网》《大理旅游网》等合作,实现了期刊作品能在各大网站查阅,扩大了期刊的受众面,也为广大作者提供了参考资料。同时,《大理文化》期刊还与大理州文联公众号“文艺大理”相结合,推出期刊中的优秀作品让广大网友免费阅读,扩大期刊的影响力。2023年度,《大理文化》期刊还被《博看网》评为“期刊出版融合创新奖”。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大理文化》期刊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递增,期刊发行覆盖海内外,稿源亦来自全国各地,作品质量也不断提高。

第六,加强编辑队伍和作者队伍的培训。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大理文化》期刊现已拥有“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编辑队伍,编辑年龄梯次从70后至90后,既有数十年编校经验的老编辑,也有入职不久的“985、211”院校毕业的研究生,整体学历水平在文联系统办的期刊中位居第一。编辑中,还有数名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编辑之余从事业余创作在杂志社蔚然成风。同时,期刊每年通过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邀请全国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期刊主编、作家、评论家授课,提升期刊作者整体水平,特别是让那些没有机会接受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和省作协培训的作者得以接受专业培训。通过不遗余力的帮助,近两年,有十多名新人能在省级期刊发表作品,大理州文学创作队伍的力量得到加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期刊必须在夹缝中求生存,且在媒体林立的时代有一席之地,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首先必须确立公益性期刊的定位,才能得到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使刊物有基本的运作保障。其次,要树品牌,强期刊,使期刊的办刊质量不断提升,刊发作品经得住社会的检验,这才是纸刊的立身之本。其三,要办出特色,深耕地域文化,使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弘扬,并使之“创新性发展”。其四,要为广大的文艺人才服务,培树民族作家,使期刊成为文艺人才成长的摇篮和阵地,也为期刊拥有优质稿源打下基础。其五,期刊要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使期刊的数字化传播手段增强,实现传统发行与数字发行同步。唯其如此,全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期刊才能保持其权威性,得以生存和发展。

猜你喜欢

大理期刊文化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做梦都要去大理
大理好风吹
期刊问答
想念大理
谁远谁近?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