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举措及启示
2025-02-01朱一平张金龙
基础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顺应信息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促进个性化学习、拓展教育边界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日本在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 [2]。深入研究日本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经验,有助于为我国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借鉴,更好地应对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文聚焦日本提出的全体学生通向世界的创新门户学校(GIGA School)构想,通过解析该政策的内涵、实施措施及其成效与问题,探讨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一、日本GIGASchool内涵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尽管日本在教育信息化方面采取了积极措施,但其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学生学习达成度PISA 2018调查结果以及经济产业省发布的信息技术(IT)人才供需缺口数据显示,日本学校的ICT设施相对滞后,教育领域的ICT应用不及其他发达国家[3]。针对这一现状,2019年《开拓安心与成长的未来综合经济对策》提出,要推进学校内高速大容量网络环境(校内LAN)建设措施,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4]。其目标是在2023年前实现全体学生人手一台设备,并充分利用环境,对实施该项目的地方公共团体提供持续的财政支持和必要的援助。同时,要在教育人力资源和教育内容等软件方面进行优化。同年GIGA School成立,旨在推进这一计划[5]。
GIGA意为“Global and Innovation Gateway for All”(全体学生通向世界的创新门户),是一项旨在推动学生使用ICT设备的基础教育措施。日本计划投入4610亿日元,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台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终端设备,并为每所学校配置高速网络。该构想的核心包括硬件环境改善、数字教科书和学习软件开发,以及教师培训和支持体系的强化[6]。具体来说:(1)向学生提供个人数字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以满足他们数字化学习的需求;(2)建设高速大容量的通信网络,确保学生能够随时访问网络资源,参与在线学习和教育活动;(3)有效开发和利用数字教材与相关学习资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教师提供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4)提供培训和支持,帮助教师和学校适应数字化教育要求,包括如何有效地利用数字设备和在线资源进行教学;(5)审视新环境下的教育规划和信息利用,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信息收集利用形式。
二、日本GIGASchool的举措及成效
(一)终端设施的配备和使用
GIGA School构想是一项旨在消除ICT教育环境差距、普及并优化所有学生学习条件的战略性举措。截至2023年3月,该计划已取得显著进展,成功促使义务教育阶段覆盖的1810个自治体实现“每名学生一台终端设备”的既定目标(如图1),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7]。展望未来,该计划聚焦进一步提升教育技术支持水平,将每位教师的电子终端设备配备率提升至100%,到2026年,所有小学及初中学校需确保每周至少进行三次基于电子终端的教学活动,以此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在教材数字化方面,GIGASchool构想亦展现出日本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坚定决心与明确路径。自2022年起,已有40.5%的学校开始运用数字教科书进行教学实践,预计这一比例在2026年度将攀升至80%,最终于2028年实现数字教科书的全面普及。值得一提的是,从2024学年开始,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英语课程将率先迈入教材数字化时代,采用纸质与数字教科书并行的双轨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与习惯,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然而,在教育实践的前沿阵地,已经显现出学生在ICT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差距不仅局限于基本的终端操作与键盘输入技能层面,更深刻地触及使用习惯的形成,尤其是长时间暴露于数字设备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家庭环境作为产生这些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影响力不容忽视[8]。部分家庭难以合理限制终端使用时间,导致部分学生沉迷于观看视频等活动,可能引发睡眠不足等问题。这些负面效应最终会降低他们的在校学习表现与生活质量。
在学校环境中,教师和教育支持人员虽能针对操作困难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助力其有效学习,但是家庭支持的缺失会削弱正面干预效果。GIGASchool构想作为一项旨在弥合ICT教育环境鸿沟的举措,其成功实施需充分考量和应对那些在终端操作层面遭遇困境的学生群体,以免因忽视而加剧既有的教育不均衡现象。因此,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共同关注并改善学生的ICT技能,成为缩小这一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学校及家庭设备应用环境
1.学校设备应用环境配置
随着“每名学生一台终端设备”政策的深入实施,学校正逐步优化ICT基础设施以适应这一变革。当前,小学与中学已普遍构建了高速无线局域网环境,配备了教师专用终端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辅助设备,为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今后,学校将把关注点转向更广泛的校园设施ICT化进程,特别是图书馆、体育馆及操场等区域的智能化升级,以期全面打造“令和时代日本式学校教育”[9]所需的创新学习环境。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计划引入云图书馆、电子书等数字资源,与学生手中的终端设备无缝对接,促进个性化阅读与探究学习方式的发展。同时,通过部署高性能个人电脑、3D打印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前沿ICT设备,学校将进一步深化ICT教育内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为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的全面推广创造有利条件。
2.家庭设备应用环境配置
在家庭层面,虽然调查显示约65%的路由器未被充分利用,且“借出申请少于预期”成为主要原因,但疫情防控期间家庭互联网环境的普遍改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对于长时间观看视频或参与在线课程的学生来说,现有Wi-Fi路由器的数据容量有时仍显不足。鉴于此,自治体虽致力于推动每个家庭改善互联网环境,但此举可能给部分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
为确保所有学生,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ICT应用中不受互联网接入限制的影响,政府正通过生活保障资金(涵盖教育援助与生计援助)提供必要的支持。未来,持续加大对生活困难家庭的支持力度,确保他们能够获得稳定的互联网接入条件,将是缩小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政府与社会的共同努力,日本将构建一个无差别、高质量的ICT学习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师ICT利用指导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2024年度数字教科书全面引入教育体系进程的加快,教师群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即需要创新性地设计和实施基于ICT的新型学习方式。根据2023年度学校教育信息化实况调查结果(如图2),在“A.利用ICT进行教材研究、教学准备、评价及校务管理能力”与“D.指导学生形成基于信息活用的知识体系和积极态度的能力”两大维度上,分别有高达88.5%和86.9%的教师表示“能够”或“比较能够”胜任。这一数据反映出教师在ICT应用基础能力构建上已取得显著成效,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在更核心的“B.利用ICT有效指导课堂教学”与“C.指导学生高效利用ICT进行学习”的能力评估中,教师的表现稍显逊色,平均值分别为78.1%和79.6%。这表明,尽管教师在ICT工具的基本操作层面表现出色,但在将其深度融入教学实践,特别是指导学生应用层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进一步分析发现,教师在ICT利用指导能力上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个体差异与学校差异。这一现象可能归于多方面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教师个人信息技术素养、学校ICT资源配置、培训与支持体系的完善程度等。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度参与ICT利用指导能力培训的教师比例虽已达到73.0%(区间为54.5%~96.6%),但平均每位教师一年内仅参加2.5次研修培训。这说明当前的培训频率与深度可能不足以满足教师持续成长的需求。
综上所述,GIGASchool构想虽然为教师工作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为了充分发挥教师潜力,国家仍需要在技术创新、教师培训、资源分配等层面持续发力,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充分享受到ICT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效益,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与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三、对中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这体现在一系列有关数字化教学的政策与文件的颁布上。特别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不仅彰显了国家对教育领域技术革新的坚定决心,更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绘制了清晰的蓝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本文结合日本GIGASchool构想的经验,提出以下四点对我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一)夯实数字化基础架构建设,推进中国教育均衡化发展
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环,其核心理念可类比于GIGASchool构想的“每名学生一台终端设备”愿景,即从微观层面深耕数字化环境构建。我国已加大投资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架构建设力度,包括宽带网络全面铺设、智能终端设备普及,以及数字校园体系构建,显著提升了教育领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然而,尽管成绩斐然,中国仍面临城乡、区域间不平衡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偏远与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可及性仍存在显著差距,制约了这些地区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日本通过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偏远地区倾斜。例如,放宽学校用地面积、办学经费、专职教师人数等专业设置标准,积极推动远程教育发展,利用数字技术打破地域限制,为乡村偏远地区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因此,我国在持续深化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优化偏远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强化与升级网络基础设施,以确保每名学生都能享有无差别、高质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在优化网络覆盖、提升网络速度与质量和创新资源分配机制中,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有效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教育信息化差距,全面提升我国整体教育水平。
(二)精进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中国教育个性化发展
在中国教育体系持续优化中,提升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成为关键一环。借鉴GIGASchool构想的经验,我国应着力推动数字教科书与先进学习软件的研发。这些数字化资源能够赋予学生前所未有的学习灵活性,使他们跨越时间与空间限制,通过便捷的终端设备自由访问各类学习资源,从而深化个性化学习体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具体而言,我国应充分发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精准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成效,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与反馈机制。同时,加速在线学习平台的构建与完善,为远程教育与自主学习提供坚实支撑,打破地域界限,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与高效利用。此外,面对部分教师仍偏好传统教学模式、数字资源整合与应用能力待提升现状,还应积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鼓励其将数字教育资源巧妙融入传统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视频丰富课堂内容,引入在线模拟实验与游戏化学习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展在线研究与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实现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中国教育向更加个性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三)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引领中国教育转型新路径
为有效应对数字化教育带来的挑战,我国已启动并实施了一系列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如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该工程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旨在全方位、多层次地增强教师运用数字化教学工具与方法的能力。尽管这些培训项目覆盖广泛且成效初显,但教师群体在信息素养与数字化教学能力方面仍展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因此,持续优化与加强教师的数字化教育培训显得尤为迫切。
日本在提高教师数字化素养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主要包括分阶段/分层次培训、举办多样化研修活动、派遣ICT支援人员给予数据支持。如日本文部科学省将教师ICT利用指导能力发展分为大学培养期、基础形成期、资质提升期、充实发展期四阶段,再依据学科、已有水平等因素,分为机器操作研修、教学设计研修、教学利用研修三层次。通过阶梯式的学习,教师的ICT利用指导能力得以稳定提高。因此,我国也应构建更为系统、全面的培训体系,不仅涵盖数字工具与技术的基础操作,更应注重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革新。同时,加大对ICT支援人员和教育顾问的配备与支持力度,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指导与帮助,提升我国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进而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数字化转型迈向新高度。
(四)构筑多维度协同机制,加速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
借鉴日本GIGASchool构想的经验,在中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广阔图景中,政府、企业、学校与家庭等多方力量要紧密协作,共同推进。政府作为核心驱动力与组织者,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与战略规划,为转型进程铺设坚实的基石。企业以技术优势与创新能力,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与数字资源,包括但不限于高性能的数字设备与先进的教学软件。学校作为转型实践的主阵地,需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细化并落实各项转型措施,确保数字化教学环境的构建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家庭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环境,其支持与配合对于数字化转型成效至关重要。家庭应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趋势,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与情感支持,与学校和政府形成良性互动。
为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的转型合力,我国应积极探索并构建政府、企业、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机制和平台。具体而言,可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定期举办数字化教育研讨会与培训活动,提升各方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与能力;开展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项目,以项目为纽带,深化各方在转型过程中的协同与配合。通过这些举措,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中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入发展,实现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教育领域亦深受影响,教师与学生皆能便捷地获取海量的信息资源。为有效支持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学校亟须构建并优化ICT使用环境。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数字教育资源的研发与利用效率。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的数字素养与信息素养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与支持,确保数字化教育切实融入和优化教学实践。此外,政府、学校、企业及家庭等须紧密协作,共同推动数字化教育深入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应积极借鉴日本等国家先进经验,持续探索创新路径,以期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
注:本文系2023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青年项目“双外语学习者动机系统的回溯与跟踪研究”(项目号:JYTQN2023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秋爽,邹密,姜巧.日本教育信息化建设新举措:基于对日本国家政策方针的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20(8):54-69.
[2]张文超.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际动态研究:以日本GIGASchool构想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4(1):29-32.
[3]OECD生徒の学習到達度調査(PISA)2018年調査補足資料[EB/OL].(2019-12-13)[2024-08-30].https://www.nier.go.jp/kokusai/pisa/.
[4]内閣府.安心と成長の未来を拓く総合経済対策(令和元年12月5日閣議決定)[EB/OL].(2019-12-05)[2024-08-30].https://www5.cao.go.jp/keizai-shimon/kaigi/minutes/2019r/1205/shiryo_06.pdf.
[5]文部科学省.GIGAスクール実現推進本部の設置について(令和元年12月19日文部科学大臣決定)[EB/OL].(2019-12-19)[2024-08-30].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191219-mxt_syoto01_000003363_08.pdf.
[6]文部科学省.GIGAスクール構想の推進[EB/OL].(2020-11-25)[2024-08-30].https://www5.cao.go.jp/keizai-shimon/kaigi/special/reform/ab1/20201125/shiryou2.pdf.
[7][10]文部科学省.令和4年度学校における教育の情報化の実態等に関する調査結果(概要)[EB/OL].(2023-10-25)[2024-08-30].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231031-mxt_jogai01-000030617_1.pdf.
[8]村上泰子,川瀬綾子.GIGAスクール構想と教育の情報化の課題,今後の留意点と展望[J].図書館界,2022(2):108-114.
[9]中央教育審議会.「令和の日本型学校教育」の構築を目指して~全ての子供たちの可能性を引き出す,個別最適な学びと,協働的な学びの実現~(答申)[EB/OL].(2021-01-26)[2024-08-30].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210126-mxt_syoto02-000012321_2-4.pdf.
(作者朱一平系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讲师;张金龙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日语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