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视听模态的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
2025-02-01练彩珍
读后续写是一种将语言输出与输入紧密结合、加速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方法,它有效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连接阅读技能和写作技能的重要桥梁[1]。但是,读后续写不是自由开放、天马行空地创造,而是“戴着镣铐跳舞”。《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读后续写主要围绕三个维度进行评分:内容的融洽度、语言的准确度及衔接连贯。目前,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模板化,忽略了激发学生对语篇内容的学习情感、阅读兴趣与动机;二是语篇内容分析支架搭建不到位,继而影响对语篇主题的理解及对故事走向的推测,无法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三是课堂输出一般只有语篇内容续作,忽略对语篇内容情感价值观和主题的再次挖掘凸显,缺乏趣味性及对主题的有效回应,难以让人深刻。
随着技术日益发展,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数字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整合运用信息资源创设有意义、有趣味的情境,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更好地落实课程育人的总目标[2]。下面,笔者聚焦参加深圳市宝安区高中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的课例,探讨如何在读后续写课堂上融入视听觉模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寻找阅读语篇内容和续写内容间的连接点,促进语篇理解和产出。
一、利用视听模态,促进语言理解,激发情感共鸣
读后续写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以及高阶思维能力。当前,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高级词、高级句式,认为高级词句的叠加就等同于高分。这种教学模板化忽略了对学生词语、句式等语言基本功和语篇结构意识以及语篇运用能力的培养[3]。学生对续写语篇原文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其续写内容的构思。教师可在读写教学导入环节融入视听觉模态,引出贴近学生生活且符合阅读语篇内容主题的情境。丰富、生动的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立体的语境,降低学生阅读语篇的难度,有利于后续对语篇内容的深度解读和形成续写思路。
本课例的读后续写故事语篇讲述的是哥哥Sam在教弟弟Nico玩杂耍时,一开始自带满满的优越感,却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弟弟的水平逐渐超过自己,便心生嫉妒。不久,弟弟想要参加社区才艺展示杂耍活动,哥哥企图影响弟弟的训练。文章生动描绘了哥哥由教授者到失败者再到打压者的角色转变。面对这样的题材,教师如何引入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的情绪起伏和心理变化,进而更好地抓住写作主题?笔者依据主题设计了如下导入活动,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语篇语言,形成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课前通过问卷调查了学生家中的兄弟姐妹情况,了解到学生对这个话题非常熟悉,但由于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很难体会兄弟之间这种相爱相杀的矛盾情感。于是,笔者自制了一段小视频,内容是笔者的四个兄弟姐妹从小到大的合照回顾缩影,拉近语篇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上课时,教师提问“Howmanyofyouhavebrothersorsisters?Doyouloveeachother?”,接着播放自制的视频,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
T:Doyouthinkmysister,brothersandIloveeachotherafterwatchingthisvideo?Why?
Student1:Yes,Icanseeyoursmilingfaces.
Student2:Sisterandbrotherssurelyloveeachother.
Student3:Youhavethesameparents,andyourparentshopeyouloveeachother.
T:You'reright!Butweusuallyquarreledorfoughtwitheachother.Youknowwhy?
Student1:Becauseyouhaddifferentopinionsonamatter.
Student2:Togetsomething.
...
T:However,everytimeintheend,wewouldrepairourrelationshipsagain.Doyouknowwhy?
Ss:(Becauseof)Love...
通过这个对话,教师引出故事主题:牢固的兄弟姐妹情。这个主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视听模态教学手段,教师通过语言和画面,使抽象文字具有画面感,给学生带来视听觉冲击,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语篇内容[4]。视听感官的刺激不仅能够让学生将学习内容自然迁移到自己的家庭,还对兄弟姐妹的主题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温馨的兄弟姐妹情。无论是情绪还是心理上,此时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被迅速激发。
本课例中,师生在共同梳理语篇内容情节时发现,哥哥在弟弟紧张备演时因心生妒忌尝试嘲讽,但看到弟弟因紧张和压力太大,训练不顺利从而萌生退演的想法时,心理又处于矛盾之中。面对此情此景,哥哥是继续“落井下石”还是鼓励弟弟不要放弃呢?这个关键选择就是学生要续写的部分。本节课上,因为有了课前引入部分的铺垫,学生迅速推测出故事最能凸显兄弟情深的走向:哥哥鼓励并帮助弟弟一起训练,努力为演出做最好的准备。情感的铺垫和主题的挖掘凸显,为故事续作部分的隐藏结局发展增加了明确的指导性和指向性。可见,视听觉模态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纠结,并根据主题线准确构思故事最可能且最合理的结局。
二、利用关系图,预测故事走向,构思续写内容
在读后续写中,学生只有准确解读语篇内容,才能合理续写。一般情况下,在读后续写的课堂上,分析语篇内容往往会占据较多的课堂时间。如何有效分析和辅助续写也是教师比较头疼的地方。实际操作中,为了在一节课上快速完成语篇内容的解读和续写,教师往往对故事内容进行口头阐述,或者在课件上以文字形式简单呈现。这种分析方式略显枯燥、匆促,且泛泛而谈,缺乏提炼,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后续故事进行有效构思。
学生对主题语境和语篇理解的深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语言学习成效。若学生对语篇内容主题理解有误,必定对故事接下来的走向有曲解,甚至导致故事结尾与主题相悖而行。如何有效地增加学生与语篇内容之间的互动,为语篇内容搭建支架,提升与原文的协同性呢?在深入解读语篇内容、挖掘阅读语篇内容特有的内涵时,本节课上,笔者尝试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视觉模态,把故事繁杂、庞大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整合、提炼和归纳,让学生聚焦语篇内容的核心两条线“故事线”和“情感线”,即人物性格、关系、情感和对话隐含的意义,继而对语篇脉络有更清晰、明了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建构续写作品时有更强的逻辑性和融洽性,也能更好地促进思维发展。
(一)剖析“两线”,拨云见“尾”
本课例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根据故事发展的时间轴寻找关键词,获取语篇内容的“故事线”(如图1)。这时候,通过故事情节梳理,学生能快速发现故事的矛盾点:弟弟因受打击,情绪低落,萌生了放弃比赛的想法。紧接着,教师以问题链的方式追问学生,旨在获取两兄弟在这次矛盾博弈中的不同情感线。学生在教师问题链的逐步追问与引导下,逐渐“读”出情节背后隐藏的人物情绪。阅读语篇内容中,弟弟的情绪变化是从“一开始的兴趣满满”,到“获得新技能的成就感”,接着“满怀自信报名参加才艺比赛”。人物的情绪此时达到最高峰。相反,哥哥的情绪与弟弟形成强烈的对比:习得杂耍技能后的自豪—看到弟弟逐渐超越自己的低落—看到弟弟参加比赛的妒忌与悲伤。哥哥的情绪落入低谷。此时,两位人物对立的“情感线”就形成了(如图2)。之后,教师按照该情感线,结合问题链,启发学生形成新发现,引导他们获得故事最合理、最符合主题的结局:兄弟俩和好如初。在视觉模态手段的帮助下,学生对原文的故事线和情感线有着更直观和具象化的理解,从而在续作的结局上,会有更明确、更准确、更能凸显兄弟情主题的选择:在哥哥的帮助下,弟弟充满信心地参加比赛并取得成功。师生对话如下。
T:What'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brothersbasedonthetext?
Ss:Theyhaveastrongbrotherhood...Theyloveeachother.
T:So,whatmaybethebestendingofthestory?
S1:SamwillhelpNico...
S2:Theywilljoininthecompetitiontogether...
S3:Theywillmakeupandsucceedinthecompetitionfinally...
(Studentsgavedifferentanswers.)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图示方式直观呈现语篇信息关系,旨在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可视化,帮助学生梳理出复杂的人物关系或情节信息。另外,图示简洁、有条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联系,分析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多个视觉模态的联合使用,让故事核心情节的呈现更简洁、直观。在“两条线”的帮助下,结合主题意义,学生能顺利地推测出故事更合理的结尾。
(二)基于“旧情”,推断“新意”
读后续写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但想象力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基于主题意义、人物性格等进行合理推理。在续写教学初始阶段,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形成场景,通过对比、评价和选择,最终梳理出比较合理的故事发展走向。在本节课例中,教师追问人物的“情感线”,使学生认识到“情感”的重要性:推动故事发展。教师提出“Whatpushesthedevelopmentofastory?Emotion.”这样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出一个写作模式,笔者称它为“情感引发原则”(emotion-basedprinciple),即人物情感推进人物接下来的动作、语言、想法等一系列形成故事走向的元素。为获得合理的续写情节,教师让学生根据语篇内容的“故事线”和“情感线”,讨论并推断两兄弟在接下来互动过程中的可能情感。根据“情感引发原则”,学生在合理揣测获取人物可能的情感后,即根据“旧”情,就能较准确地推测出人物在该情感影响下产生的想法、语言和动作,即推出“新”意。最后,以图表这种视觉模式,教师再次呈现人物不同情境下的可能情感,化繁为简,提炼关键,让学生对整个故事人物的情绪有更直观和全面的把握(如图3)。
(三)以情促写,构思续作
为让学生直观理解情绪的重要性,教师自创的故事构思模式“情感引发原则”能帮助学生以人物情感为轴,合理发散思维,构思人物接下来可能的动作、语言或想法,形成续作语言。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根据该原则,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人物情感想象出人物的动作、想法和语言。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选择图3中所示的情境,分别罗列他们在该情境下的所做、所想、所言。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讨论续写任务,教师再次利用表格进行具体说明。以表1为例:根据原文最后一句,弟弟此时不满意自己的训练效果而感到“担忧”。因为是“担忧”,所以原文呈现的动作表现是moaned,即“抱怨”。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在担忧的时候还可以有什么表现?学生各抒己见,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分别从人物所想跟所言方面去思考可能的表达方式。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尝试模仿原文类似表达,旨在与原文形成语言协同。
最后,学生生成了四个词汇库表格。这些词的整合构成故事续作部分的核心语言支架。接着,教师提供一个例子,向学生直观阐释如何把他们在活动中生成的词汇库里的词组成合理的句子,为学生搭建语言支架,帮助学生一步步解锁组成故事情节的语言要素,降低续写的心理压力。同时,有了图表视觉模态的加持,教师把复杂、抽象的语言简单化,促进学生写作思维外显。这样,学生逐渐学会通过构思人物每一步骤的合理情绪、动作、想法和语言,然后借助合理的衔接词,尝试把这些“点”信息整合成“面”信息。最后,学生模仿教师提供的例子(见表2),由组员代表进行展示,阐述小组的讨论结果。
三、利用视听模态,再次回扣主题,促进课程育人
读后续写中,多模态在教学结束部分的再次引入,能够助力学生更好地紧扣续写故事蕴含的主题,有效帮助他们准确悟出作者的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进而促进他们的语言学习,增强他们阅读语篇内容与续作主题的协同。如果多模态使用不当,无法紧扣续写故事主题,就不能帮助学生准确悟出作者的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续写内容没有主题或与主题不一致[5],育人效果欠佳。在本课例的写后环节,笔者利用编辑工具和人工智能机器人配音等手段,创造了一个音频来回扣“兄弟情”的主题。自创的音频名为“Sam's diary”,内容是以哥哥为第一人称讲述此次矛盾后,他对兄弟情的理解与感受,让阅读部分和续写部分整体关联,使故事主题实现闭环。
笔者还呈现了音频对应的语篇内容(如图4),让学生边听边看,运用视听觉方式深化学生的体验感。完成这一步骤后,笔者发现,不少学生还呈现出一副沉浸其中、意犹未尽的表情。笔者相信,这一环节细微且刻意的设计,定会让学生联想到自己与兄弟姐妹之间曾经发生的类似故事。本环节中,视听觉模态的巧妙使用,既能消解单一文字模态带给学生的枯燥感,还能更好地让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提升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对主题有更深刻的领悟与体会,更好地发展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目标。
本节课基于兄弟姐妹情深的主题引入新课,故事走向环环相扣,围绕该主题渐次发展。为了实现主题的完整性,笔者在本环节采用多模态手段结束课堂,最终让学生与阅读语篇内容达到三大协同:内容协同、语言协同和主题协同。读后续写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动机,深度挖掘语篇内容,帮助他们把故事繁杂庞大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整合、提炼和归纳,为写作任务做铺垫,最后再次深化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和认识。视听觉模态的运用,有助于教师改变高中英语读写教学手段单一、无趣的现象,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提高语言理解的速度与准确度,进而解决学生续写学习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哪类练习促学外语[J].当代外语研究,2013(2):28-31.
[2]陈力.多模态语篇在英语课程教学中的意义[J].小学教学设计,2022(33):1.
[3]陈力.语篇理论在EFL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6(8):48-52.
[4]卜菀萌.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建构[J].海外英语,2021(2):183-184.
[5]孙旭.提升协同效应的读后续写教学探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10):6-10.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