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负责任创新
2025-02-01王佑镁
推进教育数字化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先手棋。在教育应用不断追求创新与发展的进程中,技术赋能始终是推动变革的关键因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新定义知识获取、学习、人机协作教学的内涵,并预示着教育将迈入一个“师—生—机”教育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
融合创新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核心要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蕴含着催生全新教育形态、重塑教与学关系、推动教育治理方式变革的巨大潜力。人机协同教育,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新模式,旨在推动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在特定教学交互任务中共同实现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引导中小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通过人机协同重构共创共生的组织模式和表征样态,激发学生的高意识学习,实现教师智慧与人工智能的高质量融合。“融合创新”鼓励中小学师生大胆尝试人工智能新技术,在技术架构下,既要学会工具使用,还要敢于创新、突破现有思维模式,成为技术的创新者和探索者。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要坚持融合创新,秉持“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理念,把中小学师生的实际需求置于重要位置,推动“协同教学”“协同学习”和“协同决策”等多方面的创新应用,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保障教育公平,推动课堂迈向教师智慧、人工智能和学生智慧协同增长的新阶段。
伦理治理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稳健基石。随着数智技术的融合发展,智能算法已经成为基础性、通用性的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在中小学教育应用情境里呈现出多方面伦理治理困境。例如在数据隐私与安全方面,学生数据有被泄露的隐忧且存在所有权不明的问题;在内容质量方面,生成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存疑;在算法公平方面,可能造成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在学生心理与行为方面,易使他们对技术过度依赖。解决这些问题,明确价值导向,能够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负责任创新。我国在人工智能教育政策和立法中明确提出了伦理治理的要求,展现了从伦理规范的“软法”向政策法律的“硬法”转变的趋势。我们需要探索建设生成式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机制、制定人工智能伦理标准认证和开创算法伦理赏金机制,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发展符合教育伦理。
生态构建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现实方案。人工智能教育已进入深度融合应用与创新发展阶段,初步构建起高质量、高效率、个性化、精准化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新生态。在中小学教育场景中,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以其工具性特点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增智提效”。同时,我们需探索风险管理机制,帮助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使用者(教师、学生以及评估者)更好地管理这些应用生命周期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构建新生态不仅能够有效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带来的伦理挑战,更能促进它们在教育领域内的负责任创新,为构建更加公正、健康、可持续的教育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中小学教育应用要利用好生成式人工智能这项新技术,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他们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我们应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让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