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约兰瑟》:华丽上演的“荒诞主义”萨瓦歌剧

2025-01-31张徐卿菁

歌剧 2025年1期
关键词:吉尔伯特沙利文大法官

两幕喜歌剧《约兰瑟》(Iolanthe),又名《贵族与仙女》(The Peer and the Peri),是英国戏剧作家W.S.吉尔伯特(William Schwenck Gilbert)作曲家与亚瑟·沙利文(Arthur Sullivan)第七次合作,1882年11月25日首演于伦敦萨瓦剧院(Savoy Opera),共演出398场。

一、创作概况

1881年10月,吉尔伯特向沙利文提议创作一部有关于仙女的新歌剧,这个想法源自他创作的《巴布民谣》(Bab Ballads)中“仙女牧师”(Fairy Curate)的故事:轻盈美丽的仙女约兰瑟嫁给了“平淡无奇”的律师,并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当儿子长大后,她来到凡间看望他,却被误认为是他的情人,因为仙女永远显得年轻美丽。沙利文觉得这个前提很有趣,吉尔伯特立马开始充实这个故事。到了12月,他将完成的部分剧诗给沙利文看,由于之前的情节设计纠结了好几个月,所以初稿在几周内就匆忙完成了。

次年7月底,沙利文着手为剧中几首剧诗谱曲。此后的两个月里,沙利文与吉尔伯特讨论剧本,且有多首剧诗已完成。音乐排练于9月开始,10月准备演出,直到10月20日,沙利文仍在创作更多的新曲,修改与创作一直持续到11月初。与以往不同的是,沙利文亲自完成了新剧的序曲,而不是指派给助手。因为新剧将在伦敦和纽约两地同时首演,所以两组演员都在排练,这在戏剧史上堪称“历史性的第一次”。

吉尔伯特的剧本上一直是以“约兰瑟”(Iolanthe)为标题,但是宣传和排练都是用的“佩若拉”(Perola)。按照一贯所知的古希腊神话,GS直到首演前才将剧名改名为“约兰瑟”。沙利文的音乐创作明显的是为了匹配“Iolanthe”一词的节奏,而“Perola”需要在前面加上“O”“Come”或“Ah”才能被容纳。亨利·欧文(Henry Irving)于1880年在伦敦制作了W.G.威尔斯(W. G. Wills)改编的《雷内国王的女儿》(King René’s Daughter),取名为“Iolanthe”。早在10月,吉尔伯特要求他的制片人理查德·多伊利·卡特(Richard D’Oyly Carte)请求欧文允许他们使用“约兰瑟”。

《约兰瑟》是GS的第四部“热门”歌剧,也是第一部在萨瓦歌剧院首演的作品[前作《佩森丝》(Patience,1881)是后期移至演该剧院的]。在这座完全使用电灯照明的新剧院里,那些在其他剧院不可能实现的特殊效果震惊了观众,新的照明技术使“仙女的魔杖闪闪发光,她们头发上的小灯泡如同亮晶晶的小星星”。

吉尔伯特亲自设计了剧中的服装,布景设计则交给了设计师亨利·埃姆登 (Henry Emden)。同日的纽约首演,由作曲家阿尔弗雷德·塞利尔(Alfred Cellier)指挥。

二、故事与音乐

第一幕

受人爱戴的仙女约兰瑟主管仙女们的歌舞,因与凡人结婚而犯下了死罪(根据仙女法)。仙后将约兰瑟的死刑减为终身流放,条件是要她离开丈夫且不再与他联系。25年后,深深思念约兰瑟的仙女们恳求仙后赦免她,并恢复其仙境地位。

受到召唤的约兰瑟从青蛙出没的溪流(她的流放地)中升起,她被仙后赦免,且受到了仙女们的热烈欢迎。约兰瑟告诉姐妹们,她的儿子斯特雷芬(Strephon)腰部以上是仙,但腿属于凡人。仙女们笑称约兰瑟显得太年轻,不可能有成年的儿子,因为仙女永生的优点之一就是“永远不会变老”。英俊的阿卡迪亚牧羊人斯特雷芬来见他的仙女阿姨们。他告诉母亲自己爱上了受大法官监护的、美丽的菲莉丝(Phyllis),但姑娘不知道他是混血儿。斯特雷芬因为大法官禁止他们结婚而沮丧,原因有二,一是大法官觉得牧羊人配不上菲莉丝,二是大法官希望他自己能与姑娘结婚。事实上,英国上议院的一半议员也是如此认为的。仙后承诺儿子,自己会提供帮助。很快到来的菲莉丝与斯特雷芬一起计划着未来——“他们有可能私奔”。

跟着大法官一起喧笑而来的贵族们都被菲莉丝迷住了,遂请求大法官决定谁将与她握手。身为监护人的大法官犹豫是否要根据自己对菲莉丝的尊重而采取行动。上议院请菲莉丝自己选择,但她表示不会嫁给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人,因为美德只能在“卑微之地”找到。绅士们恳求她不要仅因其“贵族血统”而看轻他们。斯特雷芬向大法官求娶菲莉丝,但受到大法官的挖苦与拒绝,因为斯特雷芬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他与菲莉丝是“天作之合”。

失望的斯特雷芬向母亲约兰瑟寻求帮助,得到了母亲给予他支持的承诺。无脑古板的议员厄尔斯·托洛勒(Earls Tolloller)和蒙塔拉拉(Mountararat)与菲莉丝看到了母子二人在热烈拥抱,三人很快得出结论,因为数百岁的约兰瑟看上去就像个17岁女孩。议员们嘲笑看似荒谬的说法“约兰瑟是斯特雷芬的母亲”,正如斯特雷芬恳求的那样:“从我出生起,她就一直是我的母亲!”

菲莉丝因所谓的“不忠”而愤怒地拒绝了斯特雷芬,并宣布她将嫁给托洛勒或蒙塔拉拉。斯特雷芬随即向仙女们寻求帮助。在郊游的仙女们被同龄人误认为来自女子学校,仙后因此感到被冒犯,对贵族们宣布了神奇的“判决”:斯特雷芬将成为议员,而且还有权通过他提出的任何法案。

第二幕

在威斯敏斯特宫外值夜班的二等兵威利斯(Willis),一边踱步,一边思考自己的政治人生。仙女们就议员斯特雷芬的成功来取笑贵族们:斯特雷芬正在推进一项法案,以竞争性的考试来开放贵族爵位。贵族们要求仙女们停止斯特雷芬的恶作剧,并表示贵族院不会有任何改善。尽管仙女们表示无法阻止斯特雷芬的行动,但是她们被贵族们强烈地吸引。仙后对此感到沮丧。她指着仍在执勤的二等兵威利斯,声称自己能够抵抗他的阳刚之美。

菲莉丝无法决定自己是嫁给托洛勒还是蒙塔拉拉,所以把选择权留给了他们。托洛勒告诉蒙塔拉拉,按照他家族的传统,如果两位贵族想要夺取菲莉丝,就必须决斗至死。两人认为他们的友谊比爱情更重要,并放弃了对她的追求。换好衣服的大法官准备上床睡觉,他描述了对菲莉丝的单相思所造成的噩梦。两位同伴试图让他振作起来,并敦促他再努力一些,将菲莉丝奖励给自己。

斯特雷芬现在在议会中领导两党,但他因失去菲莉丝而感到痛苦。他告诉菲莉丝自己的母亲是一位仙女,所以她看起来很年轻。斯特雷芬与菲莉丝要求约兰瑟去恳求大法官允许他们结婚,因为“无人能抗拒仙女般的口才”,而约兰瑟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大法官是她的丈夫,他相信约兰瑟去世前没有孩子,所以她有义务不“欺骗”他,否则将被判处死刑。为了不让儿子失去爱人,约兰瑟决定蒙着面纱去见大法官。

大法官被约兰瑟的陈述所感动,同时也唤起了他对妻子的回忆,但他还是宣布自己将与菲莉丝结婚。绝望的约兰瑟无视仙女的警告,揭开了面纱,告诉大法官自己是他失散多年的妻子,斯特雷芬是他们的儿子。约兰瑟再次违反了仙女法,仙后别无选择,只能判处她死刑。当仙后准备处决约兰瑟时,得知其他仙女都选择了凡人丈夫,因此也将获判死刑,一想到将要屠杀所有仙女时,仙后大惊失色。大法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修改法律,“每个‘不’嫁给凡人的仙女都会死。”仙后欣然同意,而她自己也因为二等兵威利斯的求娶而被拯救。众凡人认为没有理由继续留在凡间,而是明智地加入仙女行列,一同前往仙境。

三、评价与影响

《约兰瑟》首演夜结束后,获得评论界众多好评。《雷诺兹报》(Reynolds’s Newspaper)认为“这部歌剧从头到尾都堪称成功”。亚瑟·沙利文先生创作了一些最精湛、最令人愉悦的音乐;吉尔伯特先生的对白创作跟以往一样有趣、新奇;舞台布景令人赞叹,第一幕的田园诗般的场景令人着迷,第二幕在国会大厦外的现实场景最有效果;服装设计,尤其是贵族服装,简直是一流的。当《约兰瑟》落幕时,观众们响亮且持久地鼓掌,他们当之无愧。

《每日新闻》(Daily News)称:必须承认《约兰瑟》有许多滑稽和牵强的荒谬之处,尤其是在第二幕(需要压缩),但由此产生的乐趣可以很好地原谅这些荒谬;沙利文先生的音乐自始至终都值得一听,旋律迷人,节奏热烈,偶尔还有值得更严肃地联想的温柔优雅和情感的片段;合唱很棒,一流乐团精湛、出色地演绎出管弦乐的细节;两场戏“田园风光、月光下的宫殿庭院”,都是美丽的舞台画,仙女和贵族的服装华丽而有品位;指挥沙利文先生、剧作家吉尔伯特先生、制作人多伊利·卡特先生都被叫到幕前;整部剧的掌声(来自拥挤的观众)频繁而热烈——有九次返场——毫无疑问,《约兰瑟》注定会有一个漫长而辉煌的演出。

《广告晨报》(Morning Advertiser)用大量篇幅赞赏了《约兰瑟》:吉尔伯特先生的剧本充满了作者独有的古怪想法和辛辣幻想,该剧并没有明显或彻底地偏离他为沙利文先生提供的戏剧框架中采用的、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先前风格和处理方法;他们两人明智地选择不要过早偏离轨道,都没有在设计上做出任何特别新颖的东西;吉尔伯特式的幽默流派独一无二,独树一帜。它可能不会流传,但已经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无论是剧作家吉尔伯特先生,还是音乐家沙利文先生,都不是为了永垂不朽而写作;他们创立的流派也许不会在他们自己的时代之后长久存在,也不能说他们的歌剧会给未来的抒情舞台带来什么好处;他们为时代而写作,把更高级的艺术形式留给别人去照管;如果他们为音乐戏剧的永恒荣耀所做的贡献不比他们的大多数同行多,他们也不会贬低音乐戏剧。他们的歌剧与现代滑稽戏的空洞毫无共同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确实是滑稽戏,但绝不粗俗、平庸或粗俗,无论是直接的还是推理的;吉尔伯特先生没有忘记,他是为英国女性写作的,即使在他最疯狂、最古怪的幻想中,他也没有不合情理地挑逗女性,这一点很棒!

《约兰瑟》的创演时间正好处于吉尔伯特与沙利文的事业巅峰期,因此该剧吸取了二人的创作精华。沙利文的传记作者阿瑟·雅各布斯(Arthur Jacobs)写道:“沙利文为一部精彩的剧本创作了精彩的新乐谱(迄今为止是他最精妙的创作)。《约兰瑟》是沙利文轻歌剧风格明确地向前迈出了一步,即这种风格的蜕变,音乐主题具备特有的新特征,通过重复和变形主题,沙利文使配乐更加流畅”。沙利文本人创作的序曲在结构和编排方面优于其助手为早期歌剧创作的序曲;他的大部分“童话”音乐都是刻意地向菲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在1842年为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创作的配乐致敬。

吉尔伯特也受到早期作品的影响,包括约翰·巴尼特(John Barnett)的两幕歌剧《山中精灵》(The Mountain Sylph,1834)。《约兰瑟》中的两个角色“斯特雷芬”和“菲莉丝”被描述为“阿卡迪亚牧羊人”。阿卡迪亚是个传奇般的“乌托邦”,最早为古希腊人所描绘,“完美、诗意”的阿卡迪亚是 19 世纪作家们喜爱的自然场景。吉尔伯特曾有部早期作品,名为《快乐的阿卡迪亚》(Happy Arcadia,1872)。19世纪70年代初期,他在英国皇家海马克剧场(Theatre Royal Haymarket)创作了几部童话喜剧,这些作品受到了英国剧作家詹姆斯·普兰切(James Planché)童话剧的影响,以戏剧人物在某种魔法或某种超自然干扰的影响下自行揭露其内心想法为基础。《约兰瑟》的几个主题延自前部萨瓦歌剧《佩森斯》,包括两性之间的斗争以及对法律和政治主题的讽刺。《约兰瑟》跟吉尔伯特的其他创作——戏剧《邪恶的世界》(The Wicked World,1873)、戏剧《破碎的心》(Broken Hearts,1875)、两幕喜歌剧《堕落的仙女》(Fallen Fairies,1873)、三幕喜歌剧《公主艾达》(Princess Ida,1884)一致,都是“将男性引入宁静的女性世界,带来了严重破坏现状的‘凡人之爱’”。

吉尔伯特的荒诞主义风格在《约兰瑟》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例如“剧中的上议院所有成员都爱上了大法官的被监护人菲莉丝”,吉尔伯特讽刺地将“有魔法、诗意浪漫”的仙女们设定为普遍意义上的代理人,与那些理应是“清醒的议员们”形成鲜明对比,而“阿卡迪亚牧羊人斯特雷芬”则被设定为领导两议院的人。吉尔伯特的传记作者之一安德鲁·克劳瑟(Andrew Crowther)写道:让(《约兰瑟》)成为一件令人难忘的艺术作品,(包括)同侪们穿着正式的长袍,华丽而荒唐地入场。吉尔伯特在剧中多次猛烈抨击律师,“大法官唱道:作为年轻律师,他决心制定一项原创性的新计划,类似于其他职业的做法,即以勤奋、诚实、荣誉和功绩获得晋升”。吉尔伯特用“仙女法”作为“凡人法”的代表,其中“公平绘图者”可以通过“插入一个词”来改变法律的整个含义(大法官提议修改仙女法:每个“不”嫁给凡人的仙女都会死)。克劳瑟还指出“此剧融合了各种基调:奇思妙想、幻想、浪漫、机智和政治讽刺。”

在《约兰瑟》中,剧作家和作曲家都成功地用充满活力、和蔼可亲的“荒诞”和“华丽的场面”来进行批评,而这一切都被视为幽默。首相格莱斯顿(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称赞此剧具有高品位。相较其他萨瓦歌剧,该剧有着更广泛的政治和文化影响。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Margaret Thatcher,1925—2013)在当选时,媒体拿《约兰瑟》中的台词开玩笑说:“这是女性干涉政治!”担任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时期第二任大法官的法尔科纳男爵(Charles Leslie Falconer)在改革或解散办公室方面的举措也受到了“约兰瑟”的影响。

美国前首席大法官威廉·伦奎斯特(William H.Rehnquist)是GS的狂热粉丝,受《约兰瑟》中大法官服装的启发,他在制服袖子上添加了四条金色条纹。1980年,他就“里士满报业起诉弗吉尼亚州”一案发表意见:“法律是一切美好事物的真正化身(正如《约兰瑟》第一幕的歌曲标题),它没有任何错误或缺陷,而我、我的主们,体现了法律。”

美国的文学创作也受到了《约兰瑟》的影响。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是 GS的粉丝,他创作的《基金会三部曲》(Foundation Trilogy)是在他阅读《约兰瑟》之后开始构思的,这是一系列有关于军事帝国的故事;此外,在小说《我,机器人》(I,Robot,1950)的故事“环舞”(Runaround)中,一个似乎醉酒的机器人唱着GS歌曲的片段,《约兰瑟》中的《梦魇之歌》也在其中。作家迈克尔·查邦(Michael Chabon)在他的小说《终决:侦探故事》(The Final Solution: A Story of Detection,2004)中,动物主角、鹦鹉布鲁诺(Bruno)也喜欢《约兰瑟》的唱段。喜剧作家大卫·诺布斯(David Nobbs)将小说《雷金纳德·佩林的兴衰》(The Fall and Rise of Reginald Perrin)中的一位戏剧人物的中间名设计为“约兰瑟”,因为“他”是在GS萨瓦歌剧《约兰瑟》上演档期出生的。

在音乐界,《约兰瑟》的影响更加宽泛和深远。美国音乐家、歌手托德·朗格伦(Todd Rundgren)在自己的专辑《托德》(Todd,1974)中,表演了“大法官的《梦魇之歌》”。

1984年,内德·谢林(Ned Sherrin)与阿利斯泰尔·比顿(Alistair Beaton)将《约兰瑟》改编成音乐剧《纳税人的约兰瑟》(The Ratepayers Iolanthe),其构思与执导使他获得了“劳伦斯·奥利弗”音乐剧杰出成就奖。

《约兰瑟》是萨瓦歌剧中真正实现了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从1882年到1885年,该剧在英国各省连续演出,既有完整的剧目演出也有其他表演形式。直到1891年末才有复排。从那时起,《约兰瑟》一直出现在多伊利·卡特歌剧院(D’Oyly Carte Opera Company)的巡演剧目或每一个演出季中,直到1982年公司关闭。

《约兰瑟》是第一部由非卡特公司制作,且在英国进行专业演出的GS歌剧。1962年,吉尔伯特版权到期,萨德勒(Sadler)的威尔斯歌剧院(Wells Opera)、现为英国国家歌剧院(English National Opera)很快制作了该剧。新制作的《约兰瑟》颇受好评,1978 年之前曾被多次成功复排。

1977年,多伊利·卡特公司艺术总监、英国导演迈克尔·海兰(Michael Heyland)重新制作《约兰瑟》,这次是以银色为设计主题,与伊丽莎白女王登基20周年庆典活动相呼应。

《约兰瑟》澳大利亚版于1885年5月9日在墨尔本皇家剧院(Theatre Royal)首演,由美国演员、澳大利亚重要企业家J.C.威廉姆森(J. C. Williamson)的戏剧公司制作,此后开始巡演。1901年,伦敦复排首演。

从1891年到1982年,卡特歌剧院一直在巡演《约兰瑟》,并在此期间录制了多张唱片和CD专辑。此外,该剧还有非常多的其他专业制作与业余表演。在卡特歌剧院录制的《约兰瑟》专辑中,由马尔科姆·萨金特(Malcolm Sargent)指挥的1930年版、伊西多尔·戈弗雷(Isdore Godfrey)指挥的1960年版最受欢迎,尤其后者还收录了剧中对白;而在约翰·普莱斯-琼斯(John Pryce-Jones)指挥的1991年版中,当时曾被删去的“斯特雷芬”唱段《折起你拍打的翅膀》(Fold Your Flapping Wings)作为专辑附赠曲目出现。布伦特·沃克(Brent Walker)在1982 年制作的视频专辑收录了“吉尔伯特与沙利文国际音乐节”的最新表演,指挥是亚历山大·法瑞斯(Alexander Faris),由伦敦交响乐团(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与安布罗西亚歌剧院合唱团(Ambrosian Opera Chorus)合作演出。

《约兰瑟》作为GS萨瓦歌剧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已在英语世界上演了数以千计的专业版本和业余版本,并且至今仍在定期演出。

猜你喜欢

吉尔伯特沙利文大法官
吉尔伯特送生日礼物
被雷劈七次的人
梦想做“完美母亲”,更难成为好母亲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露丝·巴德·金斯伯格去世,享年87岁
做真正的自己——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视力大法官——视力表
沙利文 最后的裸拳拳王
试着慢一点
只求输 时不要 哭
约翰大法官的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