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亲和的艺术咏唱
2025-01-31游暐之
“时间的诗意”,一个主谓结构的短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时间”,存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之中,又永恒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之外;二是“诗意”,可以涵盖人生中一切美好,亦可抒发人生的所有忧伤。作为一台音乐会的主标题,寥寥五字,具体又抽象,从而大大拓宽了音乐会对于作品选择的包容度和想象力。《时间的诗意》,是雷佳的一场有特定主题的独唱音乐会。在雷佳艺术生涯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耕,始终是她自觉的担当——发行了由其一人演唱的《中华56民族之歌》合集;演出了以中国古老民歌为核心内容的《源远流长、寻根之旅》系列音乐会等,《时间的诗意》音乐会,以中华古典诗词歌赋为主、兼容部分现代古典风格诗词、现代诗歌等谱曲以及现代音乐填词等,总体风格确立于传统古风古韵的基调上。
一台有主题的音乐会,最重要的是围绕主题诠释主题,同时又能将创作者所期望的意图准确体现。《时间的诗意》音乐会分上下半场。上半场名为“天地、生息——时间之内的人”,共两章,第一章“天地俯仰”,第二章“万物生息”;下半场名为“古今、家国——人在时间之外”,亦有两章,第三章“怀思古今”,第四章“家国天下”。四章均以“时间”为坐标,但关注“时间”的视角不同,上半场的两章,是对宇宙、生命的宏观怀想,下半场的两章,侧重于对家国人文的纵横感悟。
第一章“天地俯仰”,主题旷达恢宏。以屈原的《离骚》(节选)(作曲赵麟)开篇。“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美人之迟暮”,两个“恐”字,极富戏剧动感地揭示了人类在时间面前的无力。这一开篇无疑是精心选择的,屈原的浪漫、深刻,通过艺术家似吟似咏的歌唱,传达出警醒与诘问,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时间”。“露从今夜白”“人生来去任我猜,白露化尘埃”,第二首《白露》(作词唐跃生、作曲赵曦)是一首新创作的当代作品,古意的表达,延续着时间易逝的感叹。接下来是杜甫的《春夜喜雨》(作曲温展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身处“时间”当中的人们,受制于“时间”,亦受益于“时间”,这显然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情绪转折,当顾恺之的《神情诗》唱响(作曲尹见),“春夏秋冬”四时交替,无限风光,将天、地、人自然地勾连在一起,人类对“时间”的需要和欣赏呼之欲出。
第二章“万物生息”,所谓万物,依然以“人”为聚焦,因为人是万物之首。本章虽然选择了不同时代诗人的作品,但在情感情绪上却很集中。“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以配乐诗朗诵和女子独舞所呈现的《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作曲杨帆,朗诵曹磊、舞蹈肖淇心),与《秦风·蒹葭》(作曲王喆)中的“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以及李清照的《一剪梅》(作曲刘青),“云中谁寄锦书来”“花自飘零水自流”等三首,关注的其实是同一个点,那就是人世间,无论是人内心的情感变化,还是物理空间意义上的移动、分离,唯一的主宰就是“时间”。本章中,压轴曲选用了现代作家三毛的诗《如果有来生》(作曲刘青),“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如果有来生,希望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这样的语言充满着一种无常的希望和悲壮,虽然在人的眼中,“树”已然是可以永恒的,但在时间的长河里,即使万年的古树,也不过是一刹那的长久。人类无法想象永恒,但永恒也正是世间万物在“时间”中你来我往,生生不息,这是一种无限的宇宙观,任何自我的个体都无法实现,但每一个体又必然是“永恒”的构成。上半场在给出了这样的思考之后结束。

下半场同样是两章,第三章“怀思古今”,三首作品,李煜、李白代表“古”,华彦钧(阿炳)代表“今”。“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的《虞美人》(作曲张帅),抒发着物是人非,家国失沦的悲叹,残缺的诗意美感,令人唏嘘。李白二则的《静夜思》(作曲赵季平)、《关山月》(张巍据同名琴曲编配),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明月出天山”“长风几万里”,同是李白,在“时间”之力的驱使之下,时而是思乡的细腻,时而是戍边的壮怀。与上半场的古诗相比较,前者视野宏观,后者情感聚焦,由主题确定内容,可谓用心。本章前两首,演唱体量都不大,第三首《二泉映月》,是根据同名经典二胡曲完整填词(作词王健),相当于把这首乐曲用文字演唱一遍,逐个音符都有对应词句的表达,兼具叙述与抒情,演唱难度极高,演唱体量巨大。“年少青丝,转瞬已然变白头”“荣辱浮沉无怨尤”,这是对阿炳音乐的文学阐释,也是人世间每一个人回望来时路的感慨。

第四章“家国天下”。以配乐诗朗诵《登幽州台歌》(作曲张帅,朗诵高伟光)开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生于1300多年前的陈子昂,了悟了面对“时间”的“人”之渺小。杜甫三则的《春望》、《登高》、《旅夜书怀》(节选)(作曲张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诗人处于战乱、病痛、失意之境时忧国忧民的情感宣泄,虽气势不凡,却难掩些许悲观。
至此,音乐会已近尾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作曲生茂、唐诃)令人眼前一亮,不仅因为毛泽东是最契合本章“家国天下”主题的代表,更在于站在人类与时间的关系上来看,《沁园春·雪》无疑是这台音乐会关于“时间”主题别开生面、打开眼界、开拓胸襟的飞跃提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时间”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留,但是身处“时间”当中的我们,不能只是沉浸感慨着韶光易逝。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都肩负着各自的使命,为国也好,为家也罢,重要的是活在当下,让今天成为永远。“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胸怀、何等的远见,天地万物,古今英豪,唯有敢于创造历史的人,历史才会让“时间”铭记他。

本台音乐会,采用的是室内乐队,包含弦乐四重奏、钢琴、笛、箫、古琴、琵琶、阮等,小而精的规模,表现却相当到位,圆满助力完成音乐会的丰满呈现。两段配乐诗朗诵,属于音乐会的间奏表演,目的有两个:一是让歌唱家在乐章间有短暂的休整、换装;二是对音乐会整体呈现具有一定的色彩性调剂。
《时间的诗意》音乐会,蕴含深邃的哲思,引发观众最直接的共情。15首诗词谱曲的歌唱曲目,全部由雷佳一人完成。这些作品,特点、难点各不相同,且绝大多数曲目都是最新原创,很多作品演唱的时长都有七八分钟之久,背谱、记词、把握不同内容所要表现的情感情绪,体量、分量、难度之高之重,若没有十分的把握、扎实的功力、高超的技能,实难担纲。雷佳以其“稳、准、精、美”且充满真诚的艺术表达,带给观众绕梁三日的艺术享受。
作为当代民族女高音的杰出代表,雷佳在专业能力、技术技巧上,早已突破了声乐门类的束缚,她根据不同作品诠释的需要,在民族、美声、流行各唱法间自如转化、自然融合,集众家之长为个人所有。《时间的诗意》是中国音乐学院以实践促教学的一个重要项目,作为该院的骨干教师,近年来,雷佳受邀国内诸多音乐艺术院校开办声乐大师课。在这台音乐会中,雷佳对于作品一曲一格的精准演绎,让观众体会到了不同作品应该运用何种声乐表现来表达,这是没有说教的示范课,不仅展现的是雷佳个人的专业能力与素养,同时也是对中国民族声乐教育如何拓宽视野,如何在教学中将中西古今贯通融合的极佳示范,从中也体现出雷佳教书育人的目标与追求。

作为一台有明确主题、以诗词吟唱为主要内容的音乐会,《时间的诗意》中,除了《李白二则》《二泉映月》《沁园春·雪》三首,其他均为最新原创。近年来,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朗诵会、音乐会并不鲜见,但基本是在已有的音乐或歌曲作品当中进行选择,而《时间的诗意》则是根据音乐会确定的主题进行相匹配的量身打造。因此,《时间的诗意》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标题,而是有实质性内涵的创作主导,正因为是在统一的艺术结构和理念当中进行创作,虽然每首作品出自不同创作者之手,但是整体的音乐风格无疑是统一的。这种探索创新的原创思维,对于一台音乐会而言是难能可贵的。同时,这台音乐会的原创作品也都可以独立成曲,亦是对当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有益补充。
将中国古典诗词以艺术歌曲的形式来咏唱,是非常现实且接地气的尝试,值得提倡和推广。古典诗词是中国人自幼文化修养的必修课,用音乐对古典诗词予以加持,会更有助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普及性传播。如果能以此为开端,将《时间的诗意》音乐会做成系列,将会是中国古典诗歌之幸,爱诗爱乐者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