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安时代的菅原家族史考论
2025-01-29田家承
摘要:日本平安时代的菅原家族起源于寒门,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崛起,最终在菅原道真时代迎来了家族的巅峰。然而,公元901年,菅原道真在“昌泰之变”中被贬为太宰权帅,流放九州岛,并在两年后含恨去世。他死后,朝廷发生了一系列灾异事件,菅原道真被神格化为“北野天满宫天神”,成为后世祭拜的对象。虽然菅原道真被奉为神祇,但菅原家族自此式微,家族成员在政治上不再有显著作为,逐渐退隐于文化领域。菅原家族的兴衰不仅展现了平安时代的权力斗争,也反映了日本贵族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揭示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政治本质。
关键词:平安时代;菅原道真;藤原家族;摄关政治
中图分类号:K31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1-0129-04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the Sugawara Family in the Heian Period of Japan
Tian Jiache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Abstract: The Sugawara family in the Heian period of Japan originated from humble beginnings and gradually rose to prominence through the efforts of several generations, eventually reaching the peak of the family during the era of Sugawara no Michizane. However, in 901 AD, Sugawara no Michizane was demoted to Dazaifu and exiled to Kyushu following the “Shōtai Incident”, and he died of hatred two years after exile. After his death, a series of catastrophic events occurred in the imperial court, and Sugawara no Michizane was deified as “Tenjin of Kitano Tenmangu”, and became an object of worship for future generations. Despite Sugawara no Michizane being revered as a deity, the Sugawara family declined thereafter, with its members no longer playing significant roles in politics and gradually retreating to the cultural sphere.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ugawara family not only illustrated the power struggles of the Heian period, but also reflected the complexities and cruelty of Japanese aristocratic politics, revealing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no humble origins among the upper ranks, no noble lineage among the lower ranks”.
Keywords: Heian period; Sugawara no Michizane; Fujiwara family; regency politics
和他们身上耀眼的、多为后人所关注研究的文学光环相比,以菅原道真为代表的菅原家族的政治属性却很少有人提及。考诸史料发现,日本平安时代菅原家族从诞生到崛起,再到全盛乃至衰落的历史分明是一部平安时代前期的政治史。通过梳理考论菅原家族的历史,不仅能够折射出日本贵族政治的若干规则和情况,更能一窥平安时代波诡云谲的政局和极端残酷的斗争。
一、菅原家族的诞生——菅原古人时代
提到菅原家族便不能不提这一家族的代表人物菅原道真。他是日本平安时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政治家,曾一度与老牌贵族藤原家族的家主藤原时平共同担任左右大臣,一时颉颃。然而比起藤原家族,菅原道真的出身堪称寒门,其家族底蕴和历史远不能和从大化改新开始就登上历史舞台的藤原家族所能相比。
菅原道真所属的菅原家族第一个明确有史可考的人是他的高祖父,也就是菅原古人的父亲土师宿宿祢宇庭或称土师宇庭,他大致活跃在飞鸟时代末期到奈良时代初期。他担任的官职是阿波守,当时的日本在大化改新后建立律令制国家,分为诸多令制国,其中阿波国属于第二等“上国”,管辖范围大致为今天日本的德岛县,阿波守是阿波国的最高地方长官,在日本律令制官制中位居从五位下。
当然,比起其他小官乃至平民,从五位下的阿波守地位自然不低,可若是和藤原家族这种老牌贵族相比就相形见绌了。《大日本史》记载,日后菅原道真的老对手藤原时平因为身为藤原家族权臣家主藤原基经的长子,由光孝天皇亲手为其加冠宣告成年,“乃授正五位下”。藤原时平出仕的起点就是土师宿宿祢宇庭一辈子都没有达到的地位,两者地位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之后第一个改姓菅原的菅原古人在仕途上比起父亲没有多大的进步,他一生做到的最高官职不过是远江介,进从五位下而已。远江介是远江国仅次于远江守的地方官员,不过从六位上,“进从五位下”属于在地位和待遇上的提升。尽管如此,无论是地位还是财力,菅原家族依然难称高门,甚至连豪门都称不上。菅原古人去世之后,他的四个儿子(也包括后面分析的菅原清公)居然到了需要靠朝廷发放衣粮助学才能继续学业的程度,菅原家族当时经济状况之窘迫不言而喻,自然称不上什么“高门”。
二、菅原家族的崛起——菅原清公和菅原是善时代
菅原家族真正崛起成为日本平安时代的公卿世家,是从菅原道真那位生于公元769年的祖父菅原清公开始的。菅原清公的仕途总体来说还算顺利,而且因为历任诸多学术职位且相当一部分时间都在天皇身边任职,算是为后世定下了“知识传家”和“效忠天皇”的家族底色,这将在他的孙子菅原道真身上彰显得淋漓尽致。菅原清公在史书上留下了两个儿子的名字,其中长寿且官运相对亨通的菅原是善就是菅原道真的父亲。菅原是善比起父亲菅原清公要更进一步,但最终还是止步在正四位下,最后也和父亲一样,只是因为年老而“叙从三位”,而且第二年他就去世了。菅原清公和菅原是善两代人地位虽尊,可是菅原家族依然称不上“高门”,从菅原是善和菅原道真的婚姻上便可见一斑。
菅原道真的母亲即菅原是善的妻子出身伴氏,即日本贵族大伴氏。大伴氏在五至六世纪时十分活跃,是大和朝廷世袭军事职务的一等豪族。可是到了九世纪的时候,伴氏(为避淳和天皇大伴名讳而改。笔者注)早已是明日黄花,尤其是公元866年伴氏在“应天门之变”遭到藤原家族崛起的影响,被开启摄关政治的藤原良房重创后便彻底衰落失势,退出了日本的政治舞台。
菅原道真迎娶的妻子是岛田宣来子,她被当时人称“当代诗匠”,曾为菅原道真试诗的文学名臣岛田忠臣的女儿[1]。岛田忠臣的门第和官职并不算高,只做到了正五位上的太宰少贰。他和菅原家族祖孙三代一样曾为天皇讲学,同属于侍奉并效忠于天皇的近臣一党,政治立场和所属阵营一致,同时菅原道真只是菅原是善的三儿子,因而这桩婚事倒也算门当户对各取所需。只是无论如何,岛田家族的出身实在称不上高门,这说明此时菅原家族的地位依然不算很高,只能说是新兴的公卿世家而已。
三、菅原家族的巅峰时代——菅原道真时代
如果说平安时代菅原家族的巅峰,那绝对非菅原道真时代莫属,他最高做到了日本律令制官制下仅次于最高官职太政大臣的职位右大臣,此前和此后的菅原家族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他的官位。考虑到太政大臣轻易不授人往往空位,菅原道真已经是当时日本最高级别的官员了,因此菅原道真时代是菅原家族的巅峰时代毋庸置疑。
在宇多天皇登基之前,菅原道真的仕途看上去几乎和父祖没有太大区别。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菅原道真会像父祖一样止步于四位官,最多“叙”或“进”一个三位官终此一生。但是,随着他在“阿衡事件”(发生于藤原基经和宇多天皇之间的政治纷争)中的表态,菅原道真正式进入宇多天皇的视野,开启了他带领菅原家族登上巅峰并跌落谷底的历史进程。
“阿衡事件”是宇多天皇和藤原家族的权力争夺战的第一回合,由于当时执掌藤原家族的藤原基经实力强大且政治手腕老练,根基不稳的宇多天皇最终败下阵来。在宇多天皇孤立无援,众人惧怕藤原基经权势的纷纷寒蝉仗马、三缄其口的时候,菅原道真出现了。对于菅原道真来说,且不说祖孙三代都在天皇身边侍奉,自然而然倾向于天皇的祖传政治立场,因而无论是出于自身的政治立场还是人脉关系,他都会选择站在宇多天皇和橘广相一边,更不用说自己和藤原家族还有宿怨了。然而菅原道真显然清楚,此时藤原基经乃至藤原家族的权势如日中天,连天皇都朝不保夕,如果公然和他们唱反调非但不能保护天皇和橘广相,甚至连自己都很可能保不住。菅原道真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写信给藤原基经劝他就此罢手。由于全信很长,为行文简洁起见,兹摘录核心部分如下:
“某白,不信而谏谓之谀,过而不改谓之过……广相忌避阿衡,久不仕……夫作文者,不必取经史之全说。虽邂逅取之,或乱章为义。偷足其言词,不知触于忌讳。自有风雅篇章以来,孰敢能免斯咎者乎……若法之所当罚不足患,则大府先出施仁之命,诸卿早停断罪之宣;若世之所争事不得已,则托以放逐邪臣之议,莫用诈为诏书之律。古人有言,可断可不断,还受其咎。甚恐事旨变生,后悔无及。某万死再拜谨言。”
这封信无疑展示了菅原道真高超的政治能力,一方面设身处地地站在藤原基经的立场上劝告他;另一方面处处为宇多天皇和橘广相打算,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支持。在菅原道真的斡旋和劝告下,藤原基经最终也选择了见好就收,“阿衡事件”就此平息,菅原道真也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桥本义彦在他的《平安时代的宫廷与贵族》里认为,“在所有的学人们都迫于藤原氏的威势而不愿支持橘广相的情况下,堂堂正正地与藤原氏正面交锋的菅原道真的形象也令天皇印象深刻”。于是在橘广相去世后,菅原道真接过了他的大旗,成为宇多天皇的政治盟友,就此走上了对抗藤原家族,深度参与这场政治斗争的道路。
对于菅原道真和他背后的宇多天皇来说,一件天大的利好是,公元891年,一直担任太政大臣独揽大权的藤原基经去世,而他的长子藤原时平此时年仅21岁,藤原家族出现了最高权力真空。宇多天皇抓住这一时机不再设置太政大臣,进而一举亲政,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藤原家族把持朝政的局势,菅原道真就此得到了更大的舞台。此后他官运亨通,一路晋升到了仅次于太政大臣的右大臣一职,菅原家族也就此走上了历史巅峰。
然而政治斗争中有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律,那就是“君以此始,必以此终”。菅原道真乃至菅原家族飞黄腾达本质上是宇多天皇用来打压藤原家族的一手棋,其地位的稳固性远不是已经深耕数代的藤原家族可比,这也为菅原道真乃至菅原家族最终的命运埋下了伏笔。除此之外,藤原家族自然不甘心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手里的大权被菅原家族和他们背后的宇多天皇夺走,他们与宇多天皇的继承人醍醐天皇结成同盟,共同对抗宇多天皇和菅原家族。
公元901年,醍醐天皇和藤原家族的首领藤原时平联合发动“昌泰之变”,宇多天皇和菅原家族一败涂地。“昌泰之变”在《大日本史》上被写成“奸臣”藤原时平蛊惑醍醐天皇,诬陷“忠臣”菅原道真和齐世亲王,使其蒙冤流放最终含恨而死,当然,可能会有人认为此时醍醐天皇是被藤原家族挟持,被迫支持藤原家族的。可是倘若真是这样,以《大日本史》“正闰皇统、是非人臣”[2]的倾向,岂能不对藤原家族大批特批?何况醍醐天皇此后积极作为,和藤原家族保持了相当的权力平衡,根本看不出藤原家族能够只手遮天到如此地步。
对于菅原道真和宇多天皇失败的原因,池田晃渊在他的《早稻田大学日本史·卷四·平安时代》里认为:“菅原道真被封为纳言,已经是超越了他的门第,现在还越过比他先任纳言的藤原国经、藤原有实、源直、藤原有穗、源湛等,成为权大夫。可以说,菅原道真‘受谗左迁’的祸根早在此时就已经埋下了”[3]。此言不虚,平安时代作为日本贵族政治的代表之一也同样看重门第,身为寒门的菅原道真被破格提拔无疑触怒了日本朝堂之上众多的贵族高门,进而使他们与藤原家族联合在一起。
除此之外,池田晃渊还在同一本书里列举了诸如“藤原家是累代的外戚,皇子皇孙多是藤原家的血脉。想要削弱藤原家的势力,皇子皇孙们不会轻易答应”“论功行赏是自古以来的法则。如果真有不世之功,或许可以忽略门第的限制,但菅原道真并没有立下什么不世功勋”等菅原道真倒台的原因。归根结底,政治还是屈服于武力的,菅原道真身为文人手不掌兵,而藤原家族掌握兵权,这才是“昌泰之变”的真正原因。
菅原道真在“昌泰之变”中成了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被贬为太宰权帅流放九州岛,他的四个儿子都受到株连被贬谪,宇多天皇、齐世亲王和一众亲近之人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菅原家族遭到了空前的重创,基本上从朝堂上被一扫而空。不过藤原家族也没有能够如愿以偿独揽大权,醍醐天皇借藤原家族之手肃清了威胁自己皇位的父亲和他的势力后亲自掌权,励精图治被称为“圣君”。应该说,在宇多天皇和醍醐天皇父子的努力下,天皇皇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重振,这也是摄关政治时代天皇皇权对藤原家族最后一次相对占据优势。
四、菅原道真的身后名——成神和图腾
不过这一切都已经和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菅原道真无关了,面对凄凉的晚景,他在九州岛郁郁寡欢,仅仅两年之后就含恨而死,时年五十九岁。菅原道真死于贬所后,日本朝廷和都城平安京发生了一系列灾异事件:先是“(藤原)时平、(藤原)菅根,相继而殁,京师数灾,文献太子暴薨,世以为其(菅原道真)祟”。不久,醍醐天皇同样为藤原氏女子所生的皇孙,仅仅活了21岁的皇太子保明之子庆赖王在五岁时夭折,“既而父子皆不寿,时人谓菅帅之灵为祟也”。此后醍醐天皇的皇子又有两人去世,包括“(延喜)五年(公元905年)九月薨”的克明亲王和“延长五年(公元927年)九月薨,年十六”[4]的时明亲王。
在发生这种一系列被认为是“菅原道真怨灵作祟”事件的情况下,日本朝廷上下惊恐不已,只得通过为菅原道真平反追赠乃至立庙祭祀以求平息其“怨气”。首先是平反追赠,“(延长元年,即公元923年)廿日甲子,诏故从二位太宰权帅菅原朝臣道真本官右大臣,兼赠正二位,宜弃昌泰四年正月廿五日诏书”。接着是日本朝廷认可民间祭祀菅原道真并纳入官方祭典:“初天历中,民间建祠于北野,祀(菅原)道真之灵称曰:‘天满天神’。尔后无贵贱,崇奉转盛。朝廷亦以八月四日,设祭礼,入二十二社之数。”公元987年,一条天皇将北野神社升格为官币社,菅原道真成为“北野天满宫天神”为世人祭拜。至此,菅原道真走完了“不得善终—死后灾异—成神供奉”的“成神之路”,成为至今日本人崇拜的雷神和学问之神。
五、菅原家族的式微——后菅原道真时代
菅原道真在“昌泰之变”中失败被贬后,菅原家族的政治势力遭到空前的打击,史称“(菅原)道真有男女二十三人,皆被贬黜,各异其处,唯听小男、小女随行”[5]。如菅原道真的一个儿子菅原高视被从大学头贬为土佐介,另一个儿子菅原景行被从从五位下式部大丞贬为骏河权介,还有一个儿子菅原兼茂被从藏人正六位上贬为飞驒权掾,菅原家族就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恢复旧日荣光。考诸史料,菅原道真身后菅原家族出仕之人其实并不算少,一方面担任的官职都相对较低,最高的实权官职不过正四位;另一方面他们留存在史书上的活动记录更多地都是吟诗作赋或建立寺庙等文化活动,再也没有了类似祖上菅原道真大量参与政事的记录。
一直到日本嘉祯年间(公元1235年至公元1238年),菅原家族才有菅原古人的十三世孙菅原为长以参议之身进正二位,算是追平了祖先菅原道真的官阶纪录。可一来他的实际官职不过是正四位下参议,只是待遇晋升到正二位,其地位和职权(名义上的)远不能和实际担任正二位官职右大臣的祖先菅原道真相比;二来此时的日本进入镰仓幕府时代,且镰仓幕府镇压了朝廷反扑的“承久之乱”,实权完全掌握在镰仓幕府手中,朝廷官职皆形同虚设,自然不能和手握实权的菅原道真相比了。
六、结语
从菅原古人开创菅原家族到菅原道真被贬、菅原家族退出日本权力舞台的百年之内,菅原家族在日本平安时代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人研究菅原道真乃至菅原家族更多集中在他们的文学和学术成就之上。然而通过平安时代菅原家族的历史不难看出,菅原家族在平安时代的政治舞台上也曾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一个寒门家族从开创到崛起再到鼎盛,菅原家族最终在权力斗争中一败涂地最终式微的历史,折射出的正是日本贵族政治格局下波诡云谲的斗争,以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不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彭英.菅原道真像考[J].黑河学院学报,2022(4):153-155.
[2]大日本史论赞集:义公寿蔵碑[M].东京:大正书院,1916:1.
[3]池田晃渊.早稻田大学日本史:第四卷·平安时代[M].罗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20:310-311.
[4]德川光圀.大日本史:第93卷·保明亲王传[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592.
[5]德川光圀.大日本史:第133卷·菅原道真传[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2071.
作者简介:田家承(1998—),男,汉族,吉林长春人,单位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为东亚史。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