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科学史人物传记撰写方法的探讨

2025-01-29郭玮

西部学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科学史传记马克思主义

摘要:刘兵先生在《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一书中对传记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提出传记方法负载着其他方法所不能涵盖的功能,并指出了传记撰写的困难之处。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传记撰写方法进行探讨,认为首先要准确占有人物研究的材料,其次要重点掌握史料分析法、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等人物研究方法,最后要遵循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史;传记;撰写方法

中图分类号:K833/8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1-0120-04

Discussion on the Writing Methods of Biographies of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 Based on the Book Science in the Eyes of Cleo: An Initial Inquiry 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Guo Wei1,2

(1. Sh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aiyuan 030619; 2.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Abstract: In his book Science in the Eyes of Cleo: An Initial Inquiry on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Mr. Liu Bing provides a specialized discussion on biographies, suggesting that biographical methods carry functions that cannot be covered by other methods, while also pointing out the difficulties in writing biograph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we fully appl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o discuss the writing methods of biographies, and it is believed that first of all, it is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possess the materials for character research. Secondly, it is important to focus on mastering character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 method,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 class analysis method and system analysis method. Finally, the research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should be followed.

Keywords: Marxism; history of science; biography; writing methods

清华大学刘兵教授的《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一书(以下简称《初论》),在关于人物传记的部分提出科学首先是作为科学家的人的活动,因此传记的研究方法在科学史中负载着其他方法所不能涵盖的功能[1]151。马克思主义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科学,其丰富的方法论思想对我们进行人物研究和传记撰写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初论》对科学史的传记方法作了十分详细的阐述。刘兵教授对一般传记法、心理传记法和集体传记法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此主要讨论的是一般传记法。关于一般传记法,刘兵教授从传记的性质分类、科学史中的传记、撰写传记的困难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首先,传记可以作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次,传记方法在科学史研究中有着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功能;最后,科学史传记是极难撰写的,其困难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在撰写形式上,二是在撰写者上。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人是现实的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能动性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每位历史人物都是反映其社会和时代的一面镜子,因此,对人的研究是展开历史研究的一把钥匙。科学史是人物和事件构成的历史[3],因此,对人物研究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且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和热衷的方向,那么,应该如何开展人物研究,更重要的是如何撰写科学史,才能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

一、准确占有人物研究的材料

(一)全面把握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

《初论》中明确,传记属于历史的关键点之一就是要看传记的主人公是否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之中,是否可以增进我们对那个时代的了解。唯物史观认为,时势造英雄。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如果看不到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割裂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就势必会夸大个人的作用,进而否定或歪曲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在对科学史人物进行研究时,首当其冲就是要把握主人公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研究社会制度、经济结构、阶级矛盾等因素,这样才能把握住人物活动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充分体会社会历史背景对人物思想的造就与影响。例如,田春芝、纪志刚在《文艺复兴的时代骄子:修士数学家卢卡·帕乔利》[4]一文中,介绍了卢卡·帕乔利生活在“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并在第一部分介绍了意大利的商业算数环境:威尼斯的经济繁荣、意大利算数学校的兴盛、印刷业的发展和算数书籍的传播等,这些社会历史因素都呼唤着伟大数学家和数学著作的出现。

(二)准确把握人物生平经历和思想演变

研究人物生平经历和思想演变,有助于深入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世界观的形成,从而帮助我们做出准确客观的人物评价。把握人物的生平经历,要从多个维度考察,包括人物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以及人际关系等,同时还要关注人物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如家庭变故、重大挫折、重要成就等,这些经历往往对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戈革先生在评价以色列学者雅默尔(M.Jammer)出版的《量子力学的概念发展》一书的局限时说过这样的话:“……除了他们在物理学方面的重要成就以外,对他们的家庭背景、成长过程、平生遭遇、思想倾向以及和其他学者们的关系等也都不甚了了;而不了解这些,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生动地、深刻地理解历史的进程……。”[1]152思想是一个人物的灵魂,研究思想演变,需要我们分析不同时期人物思想、观念、信仰的变化。

(三)重点把握人物实践活动和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对于科学家而言,他们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和重大贡献往往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科学家的贡献一般来讲体现在他们的科研成果上,或许是一项新的理论,或许是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抑或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创新。但笔者认为,除了这些“显现”的贡献以外,还应重视那些“隐性的,不太引人注意”的成果,例如,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田中耕一并非传统意义上该领域的权威学者,而仅仅是一名中低层工程技术人员,他的获奖饱受争议,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评审专家古雷恩迪教授认为,“田中的发现再怎么小,也是一个导火索,而这个导火索才是最重要的”[5]。除此之外,应该重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探索分析他之所以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和思想,或结出伟大的科学硕果的原因,同时还要去捕捉科学家在他不同的人生阶段所产生的思想碰撞、自我修正等,这些都应该成为人物研究的重要内容,这样更能体现出该人物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重点掌握人物研究的方法

前文提到《初论》的作者刘兵教授认为传记极难撰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形式上的困难,也就是传统科学家传记所采用的“生平+学问”的形式,人为将科学活动和非科学活动进行了分割,这不是最佳的科学史形式;另一方面是对于科学史家自身能力提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考验在于不仅要全面掌握人物资料,还要找到思想线索和社会因素之间的特殊联系,将其综合成为“和谐图像”;挑战在于可能存在过分夸张综合和过分夸大非科学因素作用的危险。如何破题?我们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进行人物研究。

(一)史料分析法

史料无疑是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和重要来源,特别是在进行人物研究时,史料的缺乏或是片面,都足以限制对这个人物达到正确的理解。然而对于史料的选择,亦属于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现在做人物研究,传记是重要的参考内容。《初论》中对传记的分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我们当前研究所参考的基本上是“根据研究编写的传记”,这类传记按照撰写的相对客观性程度又可以分为六类:资料性的传记(最客观)、评传(客观)、“标准”传记(属于传记文学,在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保持一种平衡)、阐述性传记(主观)、小说化的传记(虚构)、传记式小说(完全虚构)[1]150,研究者要加强甄别,注意不同类型的传记形式,警惕被那些历史意义上不可靠的传记所误导。

因此,对于史料不只是搜集和选择,同时还要从事整理考证的工作。一是搜集史料要“全”。在搜集上,要尽可能“应有尽有”,达到能基本表征人物思想的程度,不能凭部分去概括全部。二是选择史料要“准”。在史料选择上,要抓住主线,从表现人物的重要思想以及思想变化出发,避免细枝末节占据主要地位。三是考证史料要“辩”。在考证上,一方面,要对史料进行真伪分辨,避免用错、用假;另一方面,还要重视“非正规”来源,不要完全抹杀掉“小说”“野史”的参考价值,当然,这就需要提高我们的辨认能力[6]。

(二)历史分析方法

人物研究要避免辉格式的研究。《初论》中有专门的章节讨论辉格解释与科学史。作者提出了一种观点:保持“必要的张力”[1]50,也就是在极端辉格式研究方法和极端反辉格式研究方法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平衡。从唯物史观来讲,研究历史人物时应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就是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对其功过是非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一要如实反映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二要如实反映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用现代人的标准去苛求前人、评价前人是不可取的,而判断人物的重要贡献,从科学史发展来看,要看他与前人相比取得了什么新的进步与突破;从社会整体环境来看,随着人物思想及实践活动的不断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到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没有起到不同的历史作用,给予如实的评价。

例如,袁江洋在他的文章《科学史制度化进程的反思" 写于ISIS创刊100周年之际》[7]中,提到学界有所谓“萨顿的悖论”,认为萨顿只能说是科学史的“培根”,而不是科学史的“牛顿”,当然也有来自史学思想史方面的重要证据的支撑。但是,我们不妨还原一下萨顿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当时科学史在欧洲及美国均远远谈不上是发生了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学科,而萨顿的坚持和努力推动了这门“新学科”的建立发展,这也就能帮助我们充分理解他被公认为“科学史之父”的合理之处。

(三)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史学本质、性质和特色的重要内容[8],在此我们只谈论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人物。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们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一定的阶级总是会推选或产生的代表人物,以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愿望,因而所研究的人物往往受到所属阶级的影响和制约。就像鲁迅曾说过的名言:“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9]例如,就我国而言,知识分子经历了从“臭老九”到“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再到“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漫长的历史阶段[10],阶级的局限性也会决定该人物的局限性。

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说,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避免将阶级分析抽象化和教条化,随意“扣帽子”,而是要如实分析,一是切实把握研究人物的出生、教育、思想及其生平活动,在此基础上客观呈现他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是否代表了某个阶级或者利益集团,如实揭示客观对象固有的阶级性,而不是将某种主观的看法加之于客观对象;二是在全面了解当时社会发展基本趋势的基础上,判断该人物是属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还是属于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当然,阶级分析方法的使用也是有一定范围的,决不能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看待一切、分析一切,主观臆断给人物加上“某某阶级”的帽子或者刻意否认人物所固有的阶级性,都是歪曲历史事实的表现,都是对阶级分析方法的背离。

(四)系统分析方法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的联系中,由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就是系统[11]。系统的方法就是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认识事物。因此,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的研究能够减少对客观对象进行抽象提取过程中的信息丢失,使得研究对象的属性尽可能地接近客观对象。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人物,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要把握动态原则。人物所在的系统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它处于一定的环境中,与外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要充分考虑到与该人物相联系的各类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去人为“提取”信息。另一方面,要把握结构性原则。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以一定的联结方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要素的联结方式即结构,构成系统的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不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事物的发展。因此,任何一个人物,以科学家为例,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员,从横向看,他们的研究与贡献不局限于科学领域,还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子系统产生深远影响;从纵向看,其思想和贡献亦在科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溅起朵朵浪花。

三、遵循人物研究的原则

通过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网状”把握和处理人物的各类信息,建立各类因素间的客观联系,形成一种全方位的、综合性的透视。那么如何避免“人为”因素?

那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何谓实事求是?毛泽东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2]即从客观存在着的“实事”中找到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把事物的客观之“理”转化为人的认识之“理”,即真理。运用到人物研究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实事”是保持客观的依据,就是要了解实际、掌握实情,尽可能多地收集与人物有关的全面、真实、有效的史料,保护好一手史料,加强史料的整理加工,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研究分析,使得史料更加“有分量”,有说服力;第二,“是”是研究的目的所在,研究科学史人物最终就是为了发现其作用与贡献,要根据掌握的资料去看到科学家的思想、贡献以及在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第三,“求”是做好研究的关键,也就是探求和掌握人物研究的过程,当然这对研究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解放思想,运用适当的方法,不迷信权威,将客观之“理”形成我们的认识之“理”。

因此,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还原历史,尊重史料;要从自身能力出发,提高个人研究水平并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不主观臆断,不妄自揣测;要从文章撰写的科学性出发,规范行文,有据可依。

四、结语

然而,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每个研究者就像被研究者一样,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有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成长背景,也会受到他所处的环境影响,那么他在选择和整合资料的过程中,会进行有意识的节略,而整合再加工的过程也是他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过程,必然也会打上“人为”的烙印,但却造就了研究结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此要辩证地看待,毕竟马克思认为,真理也是相对的。

参考文献:

[1]刘兵.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3]魏屹东,郭贵春.探索科学编史学的开拓之作:《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4):62-64.

[4]田春芝,纪志刚.文艺复兴的时代骄子:修士数学家卢卡·帕乔利[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3(1):117-126.

[5]沈楠,徐飞.田中耕一:从小人物到诺奖获得者的自我救赎[J].自然辩证法通讯,2023(4):116-126.

[6]陈峰.吕振羽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构建[J].史学理论研究,2018(1):25-36,158.

[7]袁江洋.科学史制度化进程的反思" 写于ISIS创刊100周年之际[J].科学文化评论,2013(5):21-31.

[8]王广.阶级分析方法仍是认识历史、把握历史的科学方法[J].史学理论研究,2022(3):26-34.

[9]鲁迅.鲁迅杂文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64.

[10]中国科学院.知识分子:从“臭老九”到“工人阶级的一部分”[EB/OL].(2008-03-14).https://www.cas.cn/zt/jzt/kxhyzt/ctdjbjnqgkxdhzk30zn/mtbd/200803/t20080314_2664402.shtml.

[11]韩庆祥.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N].光明日报,2022-04-18(15).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作者简介:郭玮(1986—),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山西中医药大学助教,山西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科学史传记马克思主义
科学史上十大革命性理论
——博弈论
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
科学有意思
——“科学史上的今天”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