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史”教育助力高校铸魂育人
2025-01-29张咪咪
摘要:“大思政课”融“大平台”“大师资”“大课堂”于一体,是传统课堂的拓展形式。在“大思政课”视域下,以“五史”教育为抓手对大学生进行铸魂教育是大学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树立大历史观的需要;是大学生强化价值引领,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是拓宽思政课内容,推动课程改革创新的需要。为此,建议通过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共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传统课堂教学与全平台创新教学协同共进等渠道进行。
关键词:大思政课;“五史”教育;铸魂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5)01-0079-04
The “Five Histories” Education to Assist Universities in Casting the Souls Education
—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ical Course”
Zhang Mimi
(Fenya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Fenyang 032200)
Abstract: The “great ideological course” is an expansion of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by integrating the “big platform”“big teacher resources”and “big classro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course”, it is necessary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adhere to the correct political direction and establish a grand view of history by using the “Five Histories” educ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casting the souls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ir value guidance and firm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it is necessary to broaden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course and promote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novation. To this end, 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is be done through such channels as synergy between ideological small classroom and large social classrooms, synergy between ideological course and curriculum politics, and synergy between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full-platform innovative teaching.
Keywords: great ideological course; the “Five Histories” education; casting the souls education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沉淀,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没有历史的国家和民族如同无源之水,所以必须了解历史、牢记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1]进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以下简称“五史”)教育是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尊重历史的重要渠道。“五史”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运用“五史”中蕴含的丰富的育人资源推动高校铸魂育人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大思政课”是引入社会情景重塑课堂教学,协同多元主体参与铸魂育人工作的一种全新的思政课堂形态[3]。如何利用“大思政课”搞好“五史”教育助力高校铸魂育人,成为迫切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五史”教育的基本内涵
“学史,可知古今;懂史,能明大义;用史,方续荣光。”“五史”教育是从“四史”教育延伸而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4]。
一部党史就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使命,围绕“为了谁、依靠谁”的核心问题,带领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中奋起、于低谷中展翅、于荆棘中前行的奋斗史;一部新中国史就是七十多年来,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弱变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落后于时代到引领新时代的历史,是从站在世界发展潮流的末端到前沿的发展史;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自我革命,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实践史;一部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奋起反抗剥削阶级,希望摆脱不平等命运的探索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立足于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就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薪火相传的历史,是中华儿女筚路蓝缕、兢兢业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扬帆远航的历史。
二、“五史”教育的价值意蕴
以“五史”教育助力高校铸魂育人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高度的根本要求,是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其价值意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高度:是大学生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树立大历史观的需要
历史教育是党和国家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抗日军政大学的红色教育,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任党的领导人发表的重视历史教育的讲话,这些都是对大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担负着重要历史使命,对他们来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明确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从一叶扁舟成长为行稳致远的巨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够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熠熠生辉,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在沉沦中重新整装出发,有利于学生尊重和感知历史事实,感悟历史厚度,增强历史自觉,引领价值观念,领会历史责任,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增强对民族、国家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
(二)思想深度:是大学生强化价值引领,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5]。如何在祖国大地上开出绚丽之花,如何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书写满意答卷,是当代青年学生需要回答的问题。
在“两个大局”(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相互交织之下,世情、社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社会思潮,譬如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趋利本性等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造成强烈冲击,尤其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备军,是民族复兴的实践者。他们接收信息的能力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比较旺盛,但是由于身心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稳固,还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期,一些短视频平台歪曲历史,对历史人物抹黑丑化,对历史事件胡编乱造,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侵蚀着大学生头脑。究其根源,是国内外敌对势力扰乱人心、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把戏。“一个人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地科学思维和实践,从而在工作中开拓新局面,创造新成就。”[6]对大学进行“五史”教育有利于其正确认识历史,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去剖析历史事件,明确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分析要立足于当时的历史环境。通过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强化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避免“软骨病”,有利于帮助他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牢固树立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坚定共同理想,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改革宽度:是拓宽思政课内容,推动课程改革创新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是高校进行“五史”教育的主渠道,将“五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中,有助于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对大学生进行“五史”教育是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确保育人的正确方向,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思政课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五史”既是五部实践史,也是五部理论史,进行“五史”教育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学理性;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的课程,具有较强的价值引领作用,用“五史”教育铸魂育人,需要教师坚守正确的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把握历史规律,引领学生听党话、跟党走,这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价值性;进行“五史”教育不仅要传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课堂教学,更要重视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加本领,这样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实践性。
三、以“五史”教育助力高校铸魂育人的实施理路
“五史”教育铸魂育人就是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传递思想观念,用科学理论感召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学生内生动力,从而外化于行。在空间上,要从思政课堂辐射至社会大课堂;在性质上,要从思政学科辐射至其他学科;在方式上,要从传统课堂讲授辐射至全平台创新教学。
(一)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共进
以“五史”教育铸魂育人既要坚持思政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也要注重社会这个“大课堂”,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向同行、协同共进。
在思政“小课堂”上,要将“五史”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讲清楚中华民族以“天行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以“地势坤,厚德载物”的精神涵养品格、积蓄力量,跨入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以“不怕困难,只争朝夕”的精神创造了独一无二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讲清楚“五史”中蕴含的哲学大智慧,比如新民主主义时期我们对待地主阶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主次矛盾原理解决问题;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创造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我们创造了很多自己的哲学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要充分挖掘“五史”资源,运用生动鲜活的案例,使历史生动化具体化,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可以通过介绍“半条被子”的故事来说明群众路线的重要性,说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百年来依然初心未改。在讲解长征时,可以通过介绍金色的鱼钩、丰碑等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铭记红军的丰功伟绩,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在讲抗日战争史时,通过讲解中国共产党赢得人心,与人民同心御敌的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中流砥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
历史是人民群众用实践“走”出来的。“五史”既是中华民族浴火重生,抵御外辱,自立自强,艰苦奋斗,不断富强的历史,更是一部实践史。因此,学“五史”也应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踏入实践旅程。习近平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
红色资源是“五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书写着过去的故事,指引着未来的方向。以“五史”教育铸魂育人,要充分挖掘用活红色资源,教师要对“五史”实践内容进行精心策划,带领学生走入当地或者周边的博物馆、党史馆、烈士陵园,在这种有温度的、承载了国家和民族记忆的载体中,现场授课,寓教于行,“激发学生在历史足迹中探寻现实问题的根源”,融课程与实践于一体,深化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
社会生活是“五史”的重要资源,理论来源于现实,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获取最直接、最鲜活、最生动的教育素材。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比如组织“三下乡”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当地的脱贫村、脱贫户,听村民讲解国家的帮扶政策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让学生切身感悟新时代的意义。组织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奋斗的历史与辉煌,弘扬革命先辈对革命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忠诚无比的精神,亲身感受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要将在思政“小课堂”获取的知识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在一起,深化学生的爱国之心,激发学生的报国之情。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类课程当中,其理论根据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全”育人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7]“大思政课”视域下推动高校铸魂育人,就要让思政课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其他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进、有机融合,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要强化“五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根据不同专业的背景和特色,进行多元化探索,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医学专业要完善“五史”教育融入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构建,教师要创新课程设计,从医学史切入,深入挖掘医学史上的典型案例,革命战争年代有奋战在战争一线的红军医生,例如“红色华佗”傅连暲、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等故事;在和平年代,有“青蒿素之母”屠呦呦、“最美医生”丁樱等,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培育强化医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道德和美好品德。艺术类专业可从主题作品入手,通过进行“五史”话剧排练、演出等活动,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爱国情怀,弘扬奋斗精神,传承中华文化。金融专业可从回顾我国金融史入手,引导学生认识正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因为我国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因而战胜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铸魂育人的效果。高校要不断提高教师“五史”教育的理论政策水平,提高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发现复杂问题的敏锐能力、判断复杂问题的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魄力,鼓励他们主动承担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以及政策的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政治责任。各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将“五史”搞清楚弄明白,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提供养分,做涵养学生品格、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大先生”,而不做只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
(三)传统课堂教学与全平台创新教学协同共进
进行“五史”教育,不仅要依靠课堂教学,在“大思政课”视域下,要全平台共同努力。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按照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间顺序建设历史长廊,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画的展陈近距离去感受历史、触摸过去;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人,举办“五史”演讲比赛、学生讲“五史”活动,组织观看红色电影,举办“五史”知识竞赛,在轻松氛围中让学生接受知识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中让“五史”知识走进学生心灵深处。
发挥校园新媒体作用。网络由于其获取信息的便捷性,是进行“五史”教育的重要平台。要利用好校园新媒体这一重要平台,借助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等平台的丰富化、多元化、开放性,转变传统的话语体系,寻求切合学生思想实际的方式,例如打造专题栏目,借助形象活泼的语言增强“五史”教育的感染力;拍摄主题视频,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生产大批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让拍摄者身临其境,让观看者为之动容;延伸网络课堂教学,利用慕课等在线教育的方式开展“五史”教育。在线教育即在线学习,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有效利用上网时间,通过慕课或者微课进行创新式和主动性的学习。这种在线教育的方式要求教师掌握相关的技术手段。由于在线教育是一种老师不在现场、缺乏监督的教育形式,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重要,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想特点,将“五史”的宣传教育通过引人入胜、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以提高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史方能明智,学史方能志坚。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赋予大学生新的使命,新时代需要大学生铭记历史,以史为鉴,走好人生每一步。对大学生进行“五史”教育是站在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高度,着眼更好地铸魂育人,因此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务求实际成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2]杜尚泽.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1).
[3]李萱,王冲,周凯.讲好“大思政课”:时代背景、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J].高校辅导员,2022(5):48-52.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0.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6]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55.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作者简介:张咪咪(1993—),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冯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