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提问策略研究

2025-01-28王健

数学小灵通·3-4年级 2025年1期
关键词:正方体长方体深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问题为起点,有问题才有思维,经过思维训练才能解疑,实现深度学习目标。文章聚焦小学数学新授课的课堂提问,结合事实论证、理论论证等方法,从不同角度入手提出具体的提问策略。旨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优化学生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提到:“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授课作为知识探究的开启阶段,高质、高效的提问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深度思考问题,促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实践探索,进而打牢数学学习的基础。教师需要做的是立足学生学情,以深度学习为抓手,探究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提问策略。

一、明确核心问题,实现精准教学

核心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主线串联的作用。特别是新授课,如果缺少核心问题的设计,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就会没有依据,知识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打乱教学节奏。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无法像成人一样自主整理和归纳知识,在模糊、混乱的课堂中,很容易出现思维逻辑不清、找不到学习出发点和落脚点等问题。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受到影响,不利于后续知识的探究和思考。故而,新授课课堂提问的首要措施是确定核心问题,为精准教学奠定基础。

关于核心问题的确定,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具细来说,教师分析教材内容,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定位教学目标。在目标导向下,教师分析学生的学情,了解学生学习现状,以此为契机设计指向核心问题的教学路线。

以“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教材内容包括4个信息窗。信息窗1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物品,旨在让学生在观察中了解物体的长、宽、高等特征;信息窗2以真实的包装盒问题搭建情境,旨在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信息窗3以实验为依托引出体积单位,促使学生建立体积的基本认知;信息窗4从包装盒入手,指导学生一步步探究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可知,“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新授课的开端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只有深入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它们的特征,才能继续探究包装盒的表面积和体积。因此,教师定位新授课教学目标: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教师分析学生学情,五年级学生具有图形学习的经验,也运用过观察实践的方法,但是空间观念较弱,无法准确把握面、棱、顶点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此,教师辅助多媒体课件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围绕核心问题——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行教学设计。在核心问题驱动下,教师设置“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长方体的顶点是怎样形成的?”“面、棱、顶点有什么关系?”“从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推出正方体的哪些特征?”等问题。沿着问题的教学线索,学生一步步迈向终点目标,实现深度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进知识迁移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问题的惊讶开始的。”有了问题才能产生思维活动,有了思维活动才能培养思维能力,有了思维能力才能展开深度学习。由此可见,问题是驱动学生深度学习的支架。但是仅依靠问题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将问题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加强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内化和迁移。

以“中国的热极(认识负数)”为例,新授课上,教师设计游戏活动:我说一句话,大家说出意思相反的话。师:我走进教室,生:我走出教室;师:我抬头向上看,生:我低头向下看;师:我向前步行200米,生:我向后步行200米;师:电梯下降5层,生:电梯上升5层。教师与学生对话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也适时变换正反的顺序,学生学习热情得到有效激发。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出案例主题:教师举的例子都源于大家的生活,还有很多类似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和数学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超市新进一批酸奶,第一天盈利200元,第二天亏损200元,那么如何用数学知识表达两组数据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A认为:可以用上下箭头表示,盈利200元就用200↑表示,亏损200元就用200↓表示。学生B认为:也可以用加减符号表示,盈利200元是+200,亏损200元是-200。教师继续鼓励学生,大家很有想法,那么-200代表什么意思?负数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表示?与我们之前学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最后引出新的数——负数。

教师将问题与情境融为一体,在生活化情境中提出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面对数学的话题,很容易调动生活经验,用来解决数学问题,进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三、注重问答时间,巧妙开启追问

教育心理学指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按照循序渐进的逻辑顺序发展。低阶认知到高阶认知的过渡阶段是深度学习得以发生的主要环节。其间,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活动,让自己的认知触及最近发展区,进而寻求突破。对此,教师需要做的是把握提问的关键时期和关键节点,为学生预留恰当的思考时间,同时展开有效追问,让学生顺着思维台阶逐步拓展认知边界。

新知探究阶段是深度学习的发生阶段,教师先提出基础问题,让学生完成游戏挑战:7()=1();365()=1();24()=1(),请大家思考如何填写括号中的内容,才能确保等式成立?该问题相对简单,学生看到7,365,24等数,很快会联想到周、年、日等单位。不同单位集中呈现出来,并以数字1为表现形式,这种组合方式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教师由此追问:它们可以等于1吗?看来这个1很神奇。分别出示一只手,两只手,你能用1表示吗?此时学生从生活经验中跳脱出来,开始思索新的概念,教师为学生预留更多的时间思考,让学生积极列举用1表示的物体。紧接着,教师追问:任何物体都可以表示单位“1”表示吗?哪一条直线可以用单位“1”表示呢?学生从常见的事物中建立“1”的感知,再由“1”分析生活案例,随后从案例中总结规律,总结出共性——平均分,最后深度思考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教师把握每个环节的提问时间,顺着学生的思维巧妙追问,深化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思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重视课堂提问,通过明确核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注重问答时间,为学生创设高质、高效的学习环境。

猜你喜欢

正方体长方体深度
有几个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