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口算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探究

2025-01-28宋文

数学小灵通·3-4年级 2025年1期
关键词:口算运算数学

口算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中一项基础性的核心技能。近年来,随着计算器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一些学生过度依赖工具进行计算,导致口算能力明显下降。一线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因口算能力薄弱而影响解题效率与准确性,这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学生后续数学能力的提升。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重视口算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又要注意口算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本文将结合人教版教材实例,探索切实可行的小学数学口算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小学数学口算能力的必要性

1.口算是基础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算作为最基础的计算能力,是学生获得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石。从一年级的简单加减运算,到高年级的分数小数运算,口算贯穿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通过口算训练,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还能建立起数与运算的内在联系。

2.口算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发现口算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学习效率更高。当学生在解决“两位数乘两位数”等较复杂的运算题时,如果基础的口算不够扎实,就会在演算过程中频频出错,不仅降低解题速度,还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在解决应用题时,良好的口算能力能帮助学生快速处理简单的中间计算步骤,从而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题思路上。

3.口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心算能力

持续的口算训练,将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对数的敏锐感知。例如,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熟练的口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数的组成和数量关系。在进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时,良好的数感能帮助学生快速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同时,口算训练也能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进行估算和验算,这种能力在“克和千克”“认识人民币”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单元学习中尤为重要。

二、小学数学口算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1.循序渐进,分层培养

在口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数学学习的阶段性特点,坚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原则。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不同,采取分层培养的策略尤为重要,这样才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合的训练,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时,教师可先借助具体物品的数量,让学生熟悉1~5各个数的构成,如出示3颗小球,引导学生说出3可以是2和1,再移动小球位置,让学生发现3也可以是1和2,通过这种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数的组成概念。待学生建立起对数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口算练习。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将训练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组练习单纯的加法或减法,熟练组可交替进行加减法练习,提高组则可尝试连续进行两步计算。

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这样实施分层教学: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先从整十数的加减运算入手,如设计实际情境:文具店有30支铅笔,又进货40支,一共有多少支?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尝试一个数是整十数的加减运算,如小明有45元,爸爸又给他30元,一共多少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设计这样的练习:班级图书角有85本书,借出37本,还剩多少本?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根据其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训练内容,做到既不让优等生觉得无聊,也不让后进生产生挫败感。

2.丰富形式,寓教于乐

口算训练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背诵练习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游戏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口算能力。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课堂参与度,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以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为例,教师可设计“乘法接龙”游戏:全班同学站成一圈,教师先说出一个乘法算式“3×4=12”,下一位学生要说出一个与前面因数有关的乘法算式,如“3×6=18”“4×5=20”等。这样的游戏不仅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乘法口诀,还能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控制游戏节奏,适时给予鼓励和提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又如在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教学中,可开展“数字闯关”活动: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派一名同学上台,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四个数“248,152,500,900”,请学生用这些数编一道加减法算式,使算式的结果是1000。这样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口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解法,培养其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为了调动全班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设置小组积分制,将口算竞赛与班级日常管理相结合。

3.巧用方法,提升效率

在口算教学中,单纯依靠反复练习虽然也能取得一定效果,但往往费时费力。教师应该注重口算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效率。同时,教师要注意在讲解方法时要循序渐进,先让学生理解方法的原理,再借助适量练习来巩固,最后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以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为例,教师可重点指导“凑整法”的运用。如在计算“386+ 197”时,可这样设计:先让学生观察197这个加数,引导他们发现它接近200这个整数,于是可转化为“386+200-3”。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数的合理拆分思想,引导学生理解“先变后补”的计算策略,帮助他们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鼓励他们探索其他的解法,如“386+ 197”也可转化为“383+200”。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收集学生计算时常见的错误,及时纠正,避免学生在使用简便方法时产生新的错误。

4.持之以恒,及时反馈

口算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持续的训练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教师应该建立贯穿整个学期的常态化训练机制,并构建科学的评价反馈体系,帮助学生持续进步。这种长期性的训练不能是机械重复,而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调整训练的内容和难度。同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训练形式要适当变化,在保证训练效果的同时,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在长期训练中,教师还可以开展“每周之星”评选活动。评选标准不仅看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还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幅度。例如,有的学生虽然整体水平不是最好,但通过坚持不懈地练习,口算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也应给予表彰。同时,教师要注意与家长沟通,争取家校配合,让口算训练延伸到课外,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可为家长提供具体的指导建议,如利用生活中的购物、计时等情境进行练习,让家庭训练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结束语

口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持续关注和精心设计。教师要认识到口算训练不是单纯的机械练习,而是需要将其与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教师在实施过程中,既要注重方法的指导,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保证训练的持续性,又要避免“一刀切”的刻板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口算教学的育人价值,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口算运算数学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有趣的运算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智趣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拨云去“误”学乘除运算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