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人6000余篇网络日记记录晚年生活
2025-01-28王慧兰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07/DNoZe52iNqx9uEovmkdYVi.webp)
吃过午饭,范仁佐收拾好碗筷,趁着老伴睡午觉,轻手轻脚地坐到电脑前,开始写网络日记。今天写点什么?早上陪老伴在花园散步的时候,他看到很多花经过一夜的春雨后都开了,心情大好,于是想到那些歌颂春天的诗句,想到大自然的四季轮回,他要把这种激动的心情记录下来:“向上的力量不时鼓舞着我迎接每一个明天。虽然我是一个老人,但依然有活着的权利,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不想过早地躺在床上。”因为视力不好、手抖得厉害,一篇500字的网络日记,他反复写了两个多小时。再配上两张花园美景的照片,范仁佐长舒一口气,点击了“提交”按钮。
“老单位回忆录”
时光如流水,不知不觉间,78岁的范仁佐已经在“老小孩”网站上发布了6000多篇网络日记。回想自己2007年发布的第一篇网络日记,仿佛就在眼前……
那一年,范仁佐刚刚退休,在家待着很无聊。有一天,他翻看报纸,被一条新闻吸引:上海有一个名为“老小孩”的网站,专门给老年人提供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其时,范仁佐对电脑操作还不太了解,但他很有兴趣学习。家里有一台儿子留下的老电脑,他匆匆赶到家附近的电信营业厅申请开通了宽带。
那时正流行博客,就是在网络平台上以日记的形式发表个人文章。范仁佐看了几篇“老小孩”网站上的博客后,心潮澎湃,年少时的爱好和梦想一下子被唤醒。
范仁佐从小就偏科,语文好,喜欢书法,喜欢看书。他写的作文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这让他很自豪。上中学的时候大家传阅《雷锋日记》,范仁佐跃跃欲试,也冒出了写日记的想法。但坚持写了一段时间后,他的日记被父亲看到了。父亲说:“这写的是什么?一点深度也没有。”范仁佐那时写日记纯粹就是记录日常生活:几点起床,一日三餐吃什么,学校上什么课,几点放学,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流水账。父亲读过私塾,是个文化人,在家里很有威严,被父亲这么一批评,敏感的范仁佐就不好意思再写下去了。
1962年,范仁佐初中毕业,因为数学不好,没能考上高中。父亲和大姐商量了一番,最终帮他选择了出版印刷职业学校。这很合范仁佐的心意—出版专业对口的工作就是写写画画,和书打交道,这是他喜欢,也是他擅长的。
1966年,范仁佐被分配到商务印书馆上海印刷厂工作,担任统计员。正如他所设想的,这份工作很适合他。他每天做统计,写报表。他的字好看,又会制图,报表做得漂漂亮亮的,很得领导的赏识。当时车间里有一块三四平方米大的黑板,一个星期出一期黑板报。范仁佐自告奋勇,把这个活儿接了下来。黑板报的主题很丰富,或是好人好事,或是安全宣传,或是讲话学习。他会事先写好稿子,周末休息,他就花一个下午的时间去办黑板报,从排版设计到配图写字,一个人全包。周一同事们看到焕然一新的黑板报,都会夸奖一番,范仁佐听了心里美滋滋的。
20世纪90年代,范仁佐被调到商务印书馆上海办事处。办公室的工作相对清闲,他又给自己揽了一个活儿:为北京总部写简讯。一路走来,写文章是范仁佐的工作内容,也是他的兴趣爱好。他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感恩,从20岁进厂到60岁退休,一直干着喜欢的工作。
退休让范仁佐一时没了方向。正愁没处写文章,现在好了,他可以在“老小孩”平台写网络日记。那是2007年1月,范仁佐写下第一篇原创日记—《卖书人手记(一)》。他在预告里写道:作为一个在商务印书馆的印刷厂工作了40年的人,我将一些亲身经历写出来,总结自己。范仁佐写得很投入,一口气写了12篇,回忆起一幕幕往事,充满了感情。
“妻子的住院日记”
范仁佐的“老单位回忆录”得到了许多人的阅读,这给了他信心继续写下去。然而,2007年年底,妻子遭遇车祸,给范仁佐的退休生活蒙上了阴影,遭遇变故的他写下了“妻子的住院日记”。
范仁佐和妻子相识于20世纪60年代。妻子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当时年轻美貌,加上会跳舞,很受老师和学生们的欢迎,是学校里的“一枝花”。每到节假日搞文艺活动,妻子都会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演出,所以总是非常忙碌。范仁佐的大姐是这所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和他妻子是要好的闺密,顺理成章地撮合了她和范仁佐。两人年纪相仿,门当户对,恋爱了3个月就登记结婚了。
范仁佐和妻子生养了一儿一女。结婚初期他们住在父母老宅的亭子间,后来搬到妻子单位分配的教师公寓,之后又调换到了一套两室的“老公房”,小家庭的日子在忙忙碌碌中越过越好。妻子是老师,负责一对儿女的教育。女儿从小嗓音基础好,有音乐天赋,妻子千方百计培养她学习手风琴。女儿初中毕业后,凭借优异的手风琴成绩考入了艺术师范院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小学担任音乐教师。儿子在读初中的时候显露出对画画的兴趣,后来考取了轻工业专科学校,学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就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一双儿女的成才离不开妻子的功劳,而范仁佐甘愿担负起家里的“买汰烧”(上海方言,意为日常家务),全力做好后勤支持。
范仁佐夫妇一前一后退休,原本以为可以享清福了,没想到祸从天降。那天,妻子被车撞倒,送到医院后被诊断为脑出血,还有多处骨折,躺在重症监护室中,意识不清,情况危急。范仁佐担惊受怕,日夜祈祷,每天都睡不好觉。幸而有儿女的陪护,还有两边兄弟姐妹、老同事、老朋友的帮助。在医生的治疗下,妻子得以慢慢恢复。范仁佐把妻子住院一个月间的经历写成了日记,既是记录妻子的病情,整理自己的心绪,同时也是为了感恩。他和妻子都是在多子女家庭出生的,这种关键时刻,手足之情尤为珍贵。
让范仁佐感动的是,“老小孩”的网友们在看到他的日记后纷纷表示慰问,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
妻子的身体状况一点点好起来,但因为脑部受了损伤,留下了后遗症,说话词不达意,性格也不像以前那样随和,有时难以控制情绪,会突发癫痫。范仁佐悉心照顾妻子,每天搭配营养合理的三餐,科学安排生活起居,带她看病,帮她配药。妻子出门的时候,他总是不离左右,一方面怕她摔跤,一只手要牢牢搀扶着她;另一方面他也怕妻子和人起争执,要及时安抚她的情绪。
随着年岁渐长,妻子又有了哮喘、心脏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还有长期便秘的问题。范仁佐不敢大意,每天定时测量妻子的血压,提醒她服药,还带她下楼散步,促进肠胃蠕动。
范仁佐的日记中有大量篇幅写的都是他和妻子的日常生活,琐琐碎碎,平平淡淡。他说,两人虽然没有甜言蜜语,但一直相伴到金婚,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刻他们都携手与共,“命运把我们连在一起白头到老”。有一次,范仁佐带着妻子一起去甜爱路“city?walk”(城市漫步)。他对妻子说,这条路是上海最有名的“恋爱路”,年轻人都喜欢在这里拍照留念,希望得到美好的祝福。妻子很高兴,也在甜爱路的标志性邮筒边拍了一张照片。范仁佐在日记中写道:“短短的甜爱路,当年我们没有走过,但在我们俩的心中,甜爱始终贯穿一生之中的每时每刻。”
“一亩三分地”
70岁的时候,范仁佐写了一篇日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喜欢《论语》里的这句话,觉得用来形容他的日常生活十分贴切。那时候,孙女还小,儿子的小家庭需要范仁佐帮忙照顾。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做早饭、买菜、做午饭、接孙女放学、做晚饭……一直忙到晚上9点睡觉。周末,他会带妻子去附近的古镇、老街、公园游玩,看人间烟火。他还帮助居委会出黑板报,在邻居中的人缘极好,大家都夸他能干,是个好先生。这样有规律的忙碌生活,让范仁佐的内心充满了快乐。虽然到了“七十古来稀”的年纪,但他依然告诉自己“及时当勉励”。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07/DoPEr9QLy7aM32DCD4BDD6.webp)
可惜,岁月不饶人,衰老渐渐开始困扰范仁佐。他患上了帕金森病,双手颤抖日渐严重,刷牙的时候最为明显,手里拿着杯子,里面的水会晃掉一半。他自小能写一手好字,现在再难做到了,出门办事,他最害怕的就是签名。值得庆幸的是,写日记用的是电脑键盘,所以他的网络日记还能继续。
网络是范仁佐情绪的一个出口。在网上写日记的时候,他自在畅快,会把心里的话全都说出来。2023年9月,他特意发文庆祝自己发第6000篇博客:“无论春夏秋冬,在这个地方倾吐了自己的情感……平均下来几乎就是每天一篇。如果按每篇500字计算,有300万字以上,也有那么一点洋洋大观。”
或许是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或许是为了对抗生命的衰老,又或许是想给自己的日记增添丰富的内容,范仁佐乐于学习新事物。他拜托儿媳给自己的手机装上了支付宝,又向孩子们讨教微信、团购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手机拍照、制作小视频等技能,还尝试使用街边的共享单车……这些新鲜的体验能让他高兴一整天。
范仁佐把“老小孩”网站看成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天都要来耕作。因为身体不如从前,所以他现在每天尽量把上网时间控制在两小时内,回复留言、查看新帖、撰写日记。若因故上不了网,他会提前打招呼:“我要暂别几天,再见,朋友们!”回归后,他会第一时间发帖,告诉大家他回来了。
“老小孩”的网友早就对他知根知底,他们和范仁佐一样,用“发博客”这种方式,沟通着彼此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