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活在记忆深处的老日历
2025-01-28夏学军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07/SaTbNfuUUgR5YetT2YsoSC.webp)
爱人拿回来一本日历,有杂志那么大,厚厚的365页,大红色的封面和封底,装帧精美。打开一看,居然是一天一首古诗词!每一页都设计得颇具美感,收录的诗词从先秦到清代,有释义、有点评、有感悟,今人的笔触同样优美,真是赏心悦目,简直就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爱人知道我喜欢这种厚厚的老日历。有了365首古诗词朝夕相伴,一定会让每一个凡俗的日子充满诗意。
我是什么时候喜欢上古典文学的?我想应该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我小时候还没有双休日,父母只在星期天休息,赶上工作忙,这一天都不能休了,所以一到星期六晚上,我就会问爸妈:“明天上班吗?”如果不上,我和弟妹都欢呼雀跃,反之就会很失望。不过星期天不用上学,这是我们最开心的事儿。
那时候真是贪玩,天天盼着星期天,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撕日历。新的一天,离星期天又近了一步,难免暗自开心。妹妹恨不得一下子到星期天,每次到了星期五晚上就会去撕日历,露出“绿色”的星期六,然后美滋滋地说:“再上一天就休息啦。”
每年寒暑假,因为父母要上班,我们仨无人照顾,就会到爷爷奶奶家去过假期。爷爷奶奶家的日历本是不撕的,只是翻上去用铁夹子夹住。爷爷总是神情专注,翻起一页夹好,再用手抚摸一下新的一页,像重复一个神圣的仪式般充满敬畏,偶尔还会感叹一句:“又过去一天,日子过得可真快啊!”
爷爷有文化,家里有一个很大的书架。他经常把我们仨叫到身边,然后从书架上寻一本书出来,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故事、读诗词。那本日历也会被爷爷拿来当读本讲给我们听:雨水、惊蛰、清明、霜降、秋分、小雪……元旦、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爷爷耐心地盘点节令习俗,讲述人文传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过境迁,多年后,我依然清晰地记得爷爷讲述这首诗时的动容模样,他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仨:“无论将来走多远,也不能忘了家与国。”那一刻,在爷爷浓得化不开的家国情怀感染下,我们郑重其事地频频点头。
接着爷爷又讲到中秋的月亮、月饼、嫦娥。我们仨充满好奇,不停地问这问那:“嫦娥真回不来了吗?”“爷爷您给我们出个谜语吧。”爷爷极有耐心,为我们营造的知识与趣味相辅相成的“古典时光”总是美妙异常,令我至今难忘。
就是从那时候起,传统文化的种子便悄然在我的心底生根发芽,长大后它开枝散叶,灿烂在我的生活中,如一树繁花相随。
那本日历爷爷还拿来当记事本用,甚至简直可以说是当作日记本了:全家人的生日标注上,怕忘记的计划记录上,欣喜、遗憾、感慨、难过,种种情绪都被爷爷看似随意地用铅笔记录在当天日历的背面,有时候寥寥几字,有时候“万语千言”。
我记得邻居陈爷爷搬走那天,爷爷心情很不好—相处二十几年的老邻居,搬走以后再见面就难了。陈爷爷性格豪爽,没事时两个人经常在小院里喝茶、下棋、侃大山,有了事不遗余力地互相帮忙。当天的日历上,爷爷写满了字迹,满是留恋之情。
童年时代的日历给我留下的记忆如此深刻,如今稍稍一碰,记忆就鲜活起来,我不禁感叹:光阴流逝,并没有将往昔磨得泛黄。
小时候总感觉日子过得慢,恨不得一下子就是星期天,就到了寒暑假,如今却深感时光如白驹过隙,来不及思考,来不及遗憾。一本老日历在手,每天翻一页,日子就有了一天一天数着过的感觉,虽然时间并不能因此增加一分一秒,但是感觉时光慢下来后,才来得及将记忆穿成一串儿排列有序、珠圆玉润的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