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平台建设中C&D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025-01-26孟芳卢山

理论观察 2025年1期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数字化建设教育模式

摘要:文章深入探讨了Camp;D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教育模式和数字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采用企业能量模型进行分析,以2008年至2023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Camp;D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Camp;D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此外,适当的教育模式和适中的数字化建设可以加快Camp;D向企业竞争力的转化速度。而过高或过低的教育模式和数字化建设则可能抑制这种转化。文章还通过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的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支持了Camp;D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稳定关联的结论。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数字化建设;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25)01—0107—05

数字化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数字化人才支持。通过人才培养,企业能够构建自己的人才体系,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能够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通过培养具备数字化营销和传播能力的人才,企业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品牌理念和价值观,增强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

人才培养(Camp;D)不仅能够开拓新的市场机会,还能重塑行业格局,为企业构筑坚实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与此同时,教育模式的变化以及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对于促进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至关重要。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相较于市场中的竞争者,在提供产品或服务、获取利润、维持并扩大市场份额,以及持续发展方面所展现出来的综合优势和能力。这种能力使企业能够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有效应对市场挑战。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企业能量的创造与传递。

本文深入探究人才培养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教育模式和数字化建设在其中的调节作用,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前沿方向,更是指导企业实践、提升市场表现的迫切需求。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人才培养与企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可以培养出具备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队伍。这些员工不仅能够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还能在工作中不断创新,提出改进意见,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业务发展。因此,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H1。

H1:人才培养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教育模式与数字化平台的调节机制

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与企业竞争力转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和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能够更快地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不断创新和完善教育模式,是加快人才培养向企业竞争力转化速度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2。

H2:教育模式可以加快人才培养向企业竞争力的转化速度。

数字化平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进行精准分析,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3。

H3:数字化平台建设可以加快人才培养向企业竞争力的转化速度。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08年-2023年间中国A股上市公司(智能库存管理系统比较完善、数字化平台建设达到一定规模、企业供应链和物流管理有一定先进性)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使用stata16进行分析。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企业竞争力(EComp)。本文采用企业市场份额作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指标。企业竞争力是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寻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因此,使用市场份额衡量企业竞争力具有可信性。每个公司每年的市场份额=该年度该公司营业总收入/该年度所在行业全部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均值。

2.解释变量

人才培养(Camp;D)。本文采用企业当年获得批准的专利数量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指标。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企业或组织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通过人才培养,可以提升组织内部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从而增强组织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专利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的人才培养活跃度。

3.调节机制变量

(1)教育模式(EM)本文采用教育资源投入衡量教育模式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方面的投入情况。指标高于平均值时,意味着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地反映教育模式的实际成效。因此,本文将5%—16%之间的样本,赋值为0,表示适中的教育模式;低于5%的,赋值为-1,表示教育模式不足;高于5%的,赋值为1,表示教育模式过高。

(2)数字化建设(DX)

本文采用投资回报率(ROI):数字化建设项目的投入与产出之比,是衡量数字化投资效益的重要指标。

因此,本文将2—8次之间的样本,赋值为0,表示适中的数字化建设;低于2次的,赋值为-1,表示数字化建设较低;高于8次的,赋值为1,表示数字化建设过高。

4.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公司特征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取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人才流失率(AR,取当期净利润为负=1,反之为0)、市场适应能力(ACME,取账面价值/公司市值);内部治理变量,包括财务表现(NP,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人才数量(TPS,取人才数量的自然对数)、人才质量(TPS,取人才数量的自然对数);外部治理变量,包括技术创新水平(TEC,取科研人员持股数量占总股数比例)、人才激励机制(TMS,取人才激励机制指数)、员工满意度(ES,取是否为员工满意度,是1,否0),作为控制变量。

(三)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模型(1)检验假设H1,模型中加入了控制变量,control为全部控制变量的集合,并控制了个体和行业效应。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类别变量Camp;D和EM,进行分组回归,形成模型(2)和模型(3),分别检验假设H2和H3。

模型(1):ECompi,t=?茁0+?茁1PIi,t+?茁2control+Industry+Year+?滋i,t

模型(2):ECompi,t=?茁0+?茁1PIi,t+?茁2control+Industry+Year+?滋i,t(IfMF)

模型(3):ECompi,t=?茁0+?茁1PIi,t+?茁2control+Industry+Year+?滋i,t(IfCEff)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单变量分析

表1汇报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企业竞争力均值为2.5%,标准差为7.6%,表明我国A股上市公司平均市场份额不大,但个体间差异较大。最大值为100%,所在行业为制造业,表明存在一定的行业垄断现象。人才培养均值为78.064,标准差为386.712,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专利数量个体间差异较大。最大值为13432,其余变量如表1所示。

(二)基础回归

表2说明模型(1)的回归结果。加入控制变量后,人才培养对企业竞争力的回归结果,随着控制变量的逐渐加入,调整后R方逐渐变大,模型的解释力度越来越强,表明控制变量的选择较为合理。人才培养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人才培养与企业竞争力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假设H1。

(三)调节机制回归

1.教育模式

表3说明模型(2)的回归结果。当教育模式发展缓慢时,人才培养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而其他两组均显著。验证了假设H2,即教育模式可以加快人才培养向企业竞争力的转化速度。

2.数字化建设

当数字化平台建设过快时,人才培养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数字化平台建设较慢时,在10%的水平上弱相关;数字化建设适中时,在1%的水平上显著,最为相关。验证了假设H3,即恰当的数字化建设可以加快人才培养向企业竞争力的转化速度,数字化建设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人才培养向企业竞争力的转化速度。(如表3所示)

(四)人才培养的深入分析

本文通过专利数量衡量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本文从就业率与成果转化金额两个角度,再次讨论人才培养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结果如表4-表5所示,讨论后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竞争力在1%的水平上显著,假设H1依然成立;在适中的教育模式与数字化建设的组别,进一步讨论后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竞争力的回归结果最为显著,假设H2、H3依然成立。

1.就业率

就业率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反映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受欢迎程度。高就业率通常意味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因此,本文使用就业率替换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中的专利数量。

2.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关机构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企业、市场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本文使用成果转化金额替换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中的专利数量。

(五)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采用将解释变量滞后两期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滞后两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互为因果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后的回归结果。结果表明,在稳健性处理后,人才培养与企业竞争力的回归系数仍在1%的水平上显著,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数字化建设与企业竞争力的内在联系及调节作用,得出了若干关键结论。首先,确认了人才培养对企业竞争力的积极影响,表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发现支持了假设H1,即人才培养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竞争力。

其次,证实了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向企业竞争力转化速度的促进作用。教育模式中的精准人才选拔机制能够确保企业获得符合其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种精准选拔机制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加速了人才向企业竞争力的转化速度。验证了假设H2的合理性。

此外,数字化建设在人才培养与企业竞争力转化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通过数字化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企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些人才又能够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稳健性检验,研究结论显示了人才培养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稳定关联,即使在考虑了滞后效应的情况下,这种关系依然显著。因此,数字化平台建设中人才培养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深远的影响。企业应当高度重视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鲁力立,许鑫.从“混合”到“混沌”:元宇宙视角下的未来教学模式探讨——以华东师范大学云展厅策展课程为例[J].环境经济,2022(1).

[2]邓岳川,王延霞,杨灿灿,谷双喜,刘玉婵.基于OBE理念和混合式教学的“卫星导航定位”教学改革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21(6).

[3]周亚莉,周继霞.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笔译工作坊为例[D].山东大学学报,2021(6).

[4]冯玲玉,甄宗武,虎二梅.“以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学设计”视角下的混合式教学机理分析[J].理论观察,2021(11).

〔责任编辑:孙玉婷,于海跃〕

猜你喜欢

企业竞争力数字化建设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文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研究
诚信文化与现代企业的品牌建设研究
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及发展
管理创新助力企业发展“逆水行舟”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外语语言实验室数字化建设中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