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能源车企发展战略
2025-01-25于莎莎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07/Hcq2JDrqhMwfermSwuhaP5.webp)
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归纳、洞察新能源车企的发展概况,精准分析当前新能源车企在智能化发展方面存在的瓶颈,详细阐述新能源车企实现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最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能源车企为实现智能化发展应采取的相关策略,从而在实现本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同时给予同类型企业宝贵的参考与借鉴,现已成为相关从业者急需思考的议题。
新能源车企发展概况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数据,预计到2024年年底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1700万辆,未来1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新能源车作为在全球范围内的一个蓝海赛道,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具体而言,新能源车企当前各方面的综合发展具有以下这四个颇为显著的特征。
一是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当前,全球新能源车的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张,尤其是在我国及以美国、欧洲等工业产值相对较高的国家或地区。这其中,政府层面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消费者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新兴技术的快速迭代和持续进步均是推动市场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企业方面,美国诞生了特斯拉,中国诞生了诸如赛力斯、理想、小鹏、蔚来、极氪、长城等新能源车企,欧洲的奥迪、宝马等企业也纷纷做出了停售燃油车的相关承诺。
二是各类技术不断创新。当前,新能源车企在电池技术、电机驱动、充电设施等方面不断创新,以提高车辆的综合性能并降低生产成本。在电池技术方面,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显著提升在极大程度上缩短了充电所需的时间,且固态电池技术研发速度加快;在驱动电机和电力电子技术方面,高效率的驱动电机和电力电子技术、新一代车用电机驱动系统正在被加速研发;在轻量化材料方面,高强度钢、铝合金、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的商业化应用进程正在逐步深化;在充电基础设施方面,充电桩和换电站的建设和相关技术亦在不断进步。
三是西方国家对我国新能源车企的制裁力度逐渐加大。近年来,以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产品实施了一系列制裁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关税、实施贸易壁垒政策等。例如,美国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制裁措施包括将电动汽车进口关税提高至100%,加拿大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对从我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
四是智能化趋势较为明显。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相关应用逐步落地,新能源车正逐渐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智能移动终端,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座舱等功能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从总体而言,新能源车的智能化发展有利于提升安全性、优化交通效率、促进节能减排、推动产业升级、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实现数据驱动的服务创新、从容应对复杂交通环境等事项,因此成为各大新能源车企争相布局的赛道。
新能源车企发展人工智能的相关举措
面对当前同类型企业间竞争颇为激烈的市场环境,各大头部新能源车企纷纷采取相关举措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将智能化作为新能源车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新能源车企们纷纷加大投入力度,通过与科技公司、高校的通力合作,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在新能源车领域的应用,并建立相关的智能算力中心,提供强劲的算力支持,从而为人工智能的应用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例如,江淮汽车计划5年内投入超过2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该规划涉及超过30款产品,从而构建智能汽车生态体系。
经过部分研究调查发现,新能源车企发展人工智能的相关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大力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当前,新能源车企正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自动驾驶水平。具体而言,他们利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实现车辆的自主决策、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和智能交互等功能。例如,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就是其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全自动驾驶系统依赖于先进的摄像头、传感器阵列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有效执行多种自动驾驶功能。
二是通过车联网实现智能驾驶的立体化。车联网技术的普及为“人工智能+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通过车联网,新能源车可以与互联网、其他车辆以及甚至是其他基础设施进行连接,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效应,彻底打通车与云平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内五个通信场景。
三是通过人工智能盘活数据资产,推动数据的要素化。新能源车用户的出行相关数据将形成大量的数据资产,人工智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的过程,就是先进生产力对生产资料进行处理的过程。在此情形下,部分头部新能源车企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来优化产品设计、提升用户体验、完善相关算法。例如,2024年9月,特斯拉人工智能团队在某社交平台发布消息称,预计在2025年第一季度于中国和欧洲推出全自动驾驶系统,但仍有待监管部门的批准。这就意味着该设想如若成型,特斯拉将在监管下对中国和欧洲的用户数据进行深度利用。
四是制定与人工智能发展相关的市场策略。当前,各大新能源车企在智能化产品上采取了积极的市场策略,并通过提供智能化服务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除了智能驾驶之外,各大新能源车企对一系列人工智能产品进行了一系列研发和推广。例如,智能座舱通过集成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全方位监测车体内外环境、驾驶员状态,并据此提供个性化的用车体验。
新能源车企智能化发展面临的瓶颈
一是技术成熟度不足。首先,人工智能感知系统存在技术盲点,一些系统依赖摄像头和雷达的组合,在极端气候或光线条件下可能无法准确感知环境,导致决策失误。其次,操作系统在安全维度的稳健性上尚需提高。例如,新能源车载操作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国产品(QNX、Linux等),这可能会带来潜在的数据安全和供应链风险。此外,现有人工智能决策系统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并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这对算法和计算平台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的计算平台显然不能充分满足这一要求。
二是相关成本较高。相关成本主要包括软硬件成本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一方面,自动驾驶功能需要昂贵的传感器、处理器等硬件,这增加了运行和推广智能驾驶的成本。另一方面,自动驾驶车辆需要配套的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鼎力支持,这不仅需要新能源车企自身加大投入,也需要相关的公共投入。然而,现阶段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尚处于早期阶段,并未得到广泛普及。
三是配套法规和相关生产标准的不完善。智能驾驶系统在处理复杂交通情况时可能面临道德和伦理抉择,这就需要合理的算法设计予以平衡。然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现有的交通法规和安全标准提出了严峻挑战,极度需要相应的法规及标准建设予以跟进。
新能源车企智能化发展所采取的战略
技术创新战略当前,各大新能源车企加大了对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的研发和测试力度。例如,特斯拉致力开发和部署自动驾驶仪和全自动驾驶;智能化架构方面,比亚迪在此领域的投入高达1000亿元,智驾团队规模达到4000余人,推出了“璇玑”智能化架构和“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赋予了整车持续进化的能力。
市场拓展战略当前,各大新能源车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利用政策优势和市场需求,全面提高市场渗透率。这其中,特斯拉通过全球建厂、产品多样化、直销模式、扩展充电网络等方式来进行:第一,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工厂以满足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例如在上海和德国柏林建设超级工厂)。第二,该企业不断扩展其产品线,致使推出的产品类型中既有高端的ModelS、ModelX,也有经济实惠的Model3、ModelY,甚至还有属于皮卡种类的Cybertruck,从而在极大程度上覆盖了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第三,企业采用直销模式,通过官网和体验店直接向消费者销售汽车,减少了部分中间环节,提高了交易效率,且在全球范围内建设超级充电站网络,从而为车主提供更为便利的充电服务。
成本控制战略当前,各大新能源车企通过规模化生产、供应链管理等方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例如,特斯拉通过工艺创新和设计优化提高了制造流程的智能化程度。首先,他们采用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一体化压铸工艺和4680电池)简化了电池制造流程,有效降低了材料成本和生产成本。其次,他们通过本土化采购和简化供应链等方式,降低了物流成本和关税成本,从而全面提高了供应链效率。此外,他们与供应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极大程度上确保了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
合作共赢战略当前,各大新能源车企通过与各国政府、科研机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纷纷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新能源车产业的智能化发展。例如,特斯拉与我国、美国、德国政府达成深度合作,在上海、美国得克萨斯州、德国柏林等多个地区建立超级工厂,并享受当地的税收减免、土地供应等优惠政策;又如,特斯拉与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同研发新能源车电池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且与电池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等多家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稳定供应。国内方面,比亚迪已在日本、德国、巴西等多个国家设立生产基地,通过本地化生产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从而降低运输成本。
新能源车企智能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应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各大新能源车企应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大幅引进高端技术和运营人才,并建立智能驾驶研发中心,从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第二,应优化智能驾驶相关产品结构。各大新能源车企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智能驾驶产品矩阵。第三,应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各大新能源车企应引入先进的制造技术和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将智能化覆盖到工厂生产的全流程。第四,应加强品牌建设。各大新能源车企应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建立国际化的智能驾驶品牌。第五,应加强与国际市场上各类商业力量的合作。智能驾驶是一个全球化的蓝海赛道,国际合作和全球标准的制定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各大新能源车企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同行业交流活动,以促进全球范围内行业统一标准的制定。
作者单位:京赢科技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