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从发肉开始
2025-01-25易湘湘
发肉,是我的家乡长沙县过年的一道“灵魂美食”。除夕这天一大早,一阵“乒乒乓乓”的鞭炮声就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我刚坐起身揉揉眼,就听到外婆的喊声:“小朋友们,起来做发肉了!”
我迅速洗漱完毕,穿过走廊,一把推开厨房的门。只见外婆正将一片片完整的桃酥放在案板上,手起刀落,那一片片桃酥瞬间成了粉末。这桃酥是做发肉必备的配料,不仅如此,做发肉还需要准备啤酒、鸡蛋、面粉、糯米粉、骨头汤、甜酒、茴香和鲜炸的油渣。
桃酥切好后,母亲便将桃酥粉、四瓶啤酒、四斤甜酒、事先炖好的两碗骨头汤倒入一口大锅中。接着,舅舅招呼我们几个小孩儿过来敲鸡蛋。我们几个表兄妹马上一窝蜂地围过来,人人手里拿着一个生鸡蛋,在锅边上轻轻敲一下,蛋液便流入了大锅里。这时,外公会拿着一个大木勺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搅拌。人多力量大,六十个鸡蛋不一会儿就敲完了。大人们又将五六袋面粉和糯米粉割开小口子递给我们,让我们均匀地倒入锅中。雪白的面粉和糯米粉飘飘而下,就似在锅中下起了小雪。
当所有食材都搅拌均匀后,面团还需要静置大约四个小时。可这四个小时里,我们小孩儿是闲不住的,一个个轮流跑去看,回来时都会异口同声地嘟囔一句:“怎么还不好?”
待混合着各种食材的面团发酵好已是下午了。外公提着油壶走到锅边,将油壶缓缓倾斜,金黄的菜油顺着油壶口缓缓流入锅中。灶中的火苗热烈地舞蹈着,尽情地触碰着锅底,不一会儿油便冒起了小泡泡。炸发肉可是一项技术活,这时,外公会用右手拿着沾了些水的小碗舀起适量的发酵好的面团,就这么一钩,一抬,一个椭圆发肉的模样便初步形成。紧接着,他又将碗中椭圆的发肉面团轻轻放入油锅中,发肉面团们就开始在锅中翻滚、碰撞,似乎正在进行着一场你追我、我追你的游戏。
待炸至金黄,外婆便将它们捞上来盛在碗里。我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烫!烫!”我边叫,边将手缩回来又吹又摸。一旁早就跃跃欲试的弟弟妹妹们也你拥我挤地往桌前凑,生怕晚一秒就品尝不到了。只听“吱啦”一声,碗中的发肉晃了晃,险些掉在地上。原来是他们挤得太用力了,不小心把桌子都推动了。妈妈见状,一边笑着喊:“慢些,慢些!”一边仗着胳膊长,拿了一小块发肉放进嘴里。吃完还招呼小姨和舅妈也来尝尝。
我也终于抓起一块发肉往嘴里送。轻轻一咬,金黄的外壳发出轻脆的“嘎嘣”声,热气瞬间伴着甜香从外壳中窜了出来,甜酒的甜味、蛋香味、油渣香交织在一起,绽放于口中,令人回味无穷。果然,发肉的魅力太大了!
正陶醉间,锅里的发肉开始炸第二轮了。那“吱吱”的炸油声似笑,那“噼里啪啦”的柴火声似喜,大家“吧唧吧唧”嘴的声音似闹。这甜甜的发肉,是多少人记忆中的年味儿啊!
(指导教师:尹宏)
点评
这篇作文通过详细的描述,成功地带领读者走进了“做发肉”的年俗之中。文章首先通过“乒乒乓乓”的鞭炮声和外婆的呼唤声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随后通过对做发肉过程的细致描写,让我们仿佛亲临现场,目睹了这一传统美食的制作过程。尤其是炸发肉的部分,作者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将外公娴熟的技术和发肉在油锅中的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此外,作者还非常巧妙地通过孩子们的期待和急不可耐,以及家人们的欢声笑语,表现了发肉不仅仅是传统节日美食,更是连接家人情感的纽带,是过年期间合家团圆、乐享亲情的象征。
(尹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