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紫纷纷尽斗妍,游蜂舞蝶亦翩翩
2025-01-25孟晓东
每集5分钟的微型纪录片《大美中国》深受观众喜爱。从春季美景到云海奇观,从千亩樱花到百里杜鹃,从昆仑润雪到巴蜀田乡,该系列节目陪观众们共赏了大美中国。其实,“大美中国”又何止体现在景物之美这一点上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更多的美吧!
平凡岗位之美——云端深处的“最美气象人”
海拔3000多米,一年积雪天数超240天,雷击天数超60天……这便是四川省峨眉山气象站的气象观测员们所工作的环境。峨眉山气象站始建于1932年,站址位于峨眉山金顶,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山气象站,属于国家一类艰苦气象台站。不管是头顶惊雷,还是被冰雪包围,面对恶劣的天气,气象观测员们工作起来都一丝不苟,分毫不差地开展气象观测记录。
向渝便是峨眉山气象站第一个也是现在唯一的女气象观测员。她是家中独生女,自2005年22岁毕业被分配到这里,一待就是20年。受峨眉山气象站海拔3000多米的地理条件所限,山上交通十分不便,一般一上班就要10多天,工作和生活都在站上。在没有自动化称重的年代,她一次次把雪抱回来,人工化冻再量出降水量。她的手里常常只有铅笔,没有橡皮,“数据不可以修改”是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她用“250班无错”交出满意的纪录。
一次,向渝的孩子告诉她,写的作文被老师表扬了,题目叫《住在云朵上的妈妈》。孩子朗读给她听:“小时候,妈妈说她在云朵上上班,她不能天天在家里陪着我……她是一名气象工程师,她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向渝的眼眶湿润了。“我的青春和记忆都在这里,平凡的岗位也有贡献。我很知足,峨眉山气象站就是我的第二个家。”向渝说。
素材解读
向渝是一个女儿、一名母亲,更是高山气象站的一名观测员,她在如花的年纪来到峨眉山气象站,在这里度过了青春年华,将青春奉献给了高山气象事业。她用20载光阴见证21世纪以来祖国气象站的发展与变化。“高山缺氧不缺志,工作艰苦不怕苦,观风测雨勇争先”,这便是峨眉山气象人精神,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峨眉山气象人前进!
古建筑之美——“悟空”火了,应县木塔也火了
“确认过了,真的一模一样。”有网友在去往山西游览后于社交平台发帖表示景点与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场景是“复制粘贴”。
《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中的许多场景都实景扫描于我国各地的名胜古迹,因此吸引不少游戏玩家亲自前往游戏取景地一探究竟。游客的千里奔赴,让景区客流创下新高。取景地之一的山西应县木塔景区新媒体负责人王晓庆就表示:“受到《黑神话:悟空》的带动,近期每日客流量能达到14000或15000人左右,创下了新高。”
作为世界上现存唯一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中国山西的应县木塔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应县木塔凭借中国传统建筑技巧(如榫卯结构等),屹立近千年而不倒,是中国古建筑文化遗产。游戏的火爆亦为景区带来了更多不同的游客,王晓庆表示,过去应县木塔景区的游客多为历史建筑爱好者或者辽金文化爱好者,而《黑神话:悟空》游戏的爆火为景区带来了更多年轻游客,尤其是过去对这类古建筑了解不多的游客,通过游戏对于辽金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有网友甚至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后悔才去山西,在不知名的小县城,飞云楼、秋风楼带给我跨越时空的震撼。”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07/8jaxpbRT6H3ushpMrsiT9p.webp)
素材解读
打铁还需自身硬。与其说,是游戏带火了应县木塔,倒不如说,是应县木塔的古建筑之美、古代工匠技艺之高令人叫绝。众所周知,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源远流长,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几千年来,建筑杰作不断涌现,优美柔和的轮廓、变化多样的形式令人叹为观止。当我们走进古建筑中观赏细节,便会从一刀一刻中感受到触手可及的历史沧桑和一点一滴凝固的时间。
科技创新之美——小小西瓜皮,也可立大功
不起眼的西瓜皮,竟能为科研带来突破性启发。2024年9月,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理学院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孙立成团队将西瓜皮膜用于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中,其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受此启发,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构建新型离子传输膜的策略。
据悉,此次发现源于研究员一次手误将西瓜放入冷冻层,解冻后自然脱落下来的西瓜膜竟同团队正研究的离子传输膜类似。团队经过深入研究,揭示了西瓜皮膜在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中离子选择性透过的机理。专家解释:“填充在西瓜皮细胞壁纳米通道里的果胶形成的微孔结构,以及通过微孔限域作用形成的连续氢键网络,对氢氧根离子的传输起到了关键作用。”通俗来说,即氢氧根离子通过微孔结构和氢键网络得以实现高效传递,如同上了高速公路。
离子传输膜是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电解水和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转换与存储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能源转换效率和产物收集成本。“目前广泛使用的离子传输膜存在诸多局限,而此次研究的西瓜皮膜展现出了优异的性能,为解决现有离子传输膜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孙立成说。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07/FJvBmGqVQUpuUS7yaR5UDD.webp)
素材解读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中,无数科研工作者秉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他们痴迷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和真相,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在艰难的科研之路开疆拓土,在时不我待的竞争中勇往直前,不断向科技的广度和深度进军,让科技创新的美丽花朵开遍祖国的每一块土地!
绿水青山之美——三代人四十余载,八步沙上绿意浓
40多年前,有一个地方风沙肆虐、寸草不生,被人们形容为“出门八步就是沙”,这个地方因此得名“八步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北部的腾格里沙漠南缘。“沙魔”从这里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吞噬农田和村庄。
1981年,为了守护家园不被风沙侵蚀,“铁肩担道义”具有愚公精神的“六老汉”——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顶天立地般地站了出来,在固沙造林承包合同书上摁下鲜红的指印,以联产承包的形式组建了八步沙集体林场。誓用一生换取八步沙百草丰茂的他们,带着几把铁锹、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走进了茫茫沙海,由此拉开了三代人四十余载的漫漫治沙路。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207/RUSqJZKWvCBZQ8DspSwYt6.webp)
治沙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面对挫折,“六老汉”没有放弃,而是总结经验,发现了“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数年之后,“六老汉”的儿子、女婿接过铁锹,成为八步沙的第二代治沙人,他们创新应用“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结构,实行造林管护网格化管理。第三代治沙人又进一步延续祖辈的治沙成果,全面尝试“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新技术。当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八步沙已经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拥有了自己的绿洲。人们还在沙漠里养了“溜达鸡”,实现了从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到培育沙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创出了一条“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生存发展之路。
如今,当你站在八步沙的绿洲之上,望着那郁郁葱葱的林木、远处宁静的村庄、满地溜达的“溜达鸡”……你会为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的传奇事迹和他们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生态财富和精神财富所震撼。
素材解读
风霜染华发,树绿八步沙。六枚鲜红的指印,六个家族的信仰。四万亩贫瘠的荒漠,三代人出征的疆场。四十余年如风而过,一片绿洲已经茁壮。那是生活的顽强,那是不灭的希望,如铁,似钢!“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八步沙这片土地上,“六老汉”三代人用四十余年的坚守与奋斗,书写了一段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传奇。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展现了“当代愚公”的精神风貌。
追逐梦想之美——程强:长大后我真成了空降兵
在2024年9月1日晚8时开播的《开学第一课》节目中,有一位特殊的“梦想成真”嘉宾来到了人们眼前——“模范空降兵连”排长程强,分享了他从汶川地震中被救助的孩子,到成为空降兵的成长历程,用自己的人生选择诠释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动人故事。
2008年,汶川发生8.0级地震。空降兵部队火速赶赴现场执行救灾任务,打开了救援通道,为灾民带去了希望。当空降兵部队的救灾车队缓缓驶离汶川地震灾区时,12岁的程强举起了“长大我当空降兵”的标语。这一幕成为当年灾区群众送别人民子弟兵的经典画面。2013年,成年后的“地震男孩”程强如愿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部队,并被分配到了“黄继光英雄连”。他以优异的表现通过层层选拔,成为“黄继光班”第38任班长。2022年,程强士兵提干毕业,回到“模范空降兵连”担任排长。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不仅是空降兵的传承,更是英雄精神的传承!”作为受邀嘉宾,程强在节目中告诉大家:“自己有梦想,一定要去坚持。哪怕这条路上遇到再多的挫折,只要大家坚持努力,一定会实现梦想的。”
素材解读
因为看到空降兵在救灾任务中的勇敢和刚毅,年幼的他曾勇敢地高举自己的梦想:长大我当空降兵。如今,随着自己在梦想之路上不断地突破与超越,程强已然成为“模范空降兵连”的排长,让人心生敬畏。人生路上,我们很多人在面对自己想做的事情时,总会因为自身的畏缩、他人的言论、事情表面的困难而选择放弃,从而在漫长的岁月中选择做一个普通人。可当我们正视自己的梦想,那些看似难以触碰的事情,其实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就有可能变为现实。正像“地震男孩”程强一样,有梦想谁都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