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理
2025-01-24徐建英
翠柳巷,江城知名食街,东起翠柳路,西止如意街。街旁垂柳东西延伸,春日暖阳之下,一路绿披婀娜,撩得人群熙攘,惹得单行道车流不息,让这条不足三百米长的古巷,尽显妖娆。
韩家汤店,坐落在这条古街老巷之中。
韩家汤店的店主韩庚,祖籍安徽,中医世家,祖上民国时期逃来江城,在翠柳巷百年老店谢家面窝、石婆婆热干面、老谦记炒豆丝等夹缝中生存,硬生生把韩家祖传的药膳汤熬出了一席之地。
韩庚主打的药膳汤,是韩家依据药食同源的理论,因人而异配熬的。大人孩子各设不同药膳,又因男女不同,胖瘦不同,老人、孕产妇等人群的特需,另分类别。到了四时之季,又按时蔬设立养生汤膳。
在韩家汤店的堂前,有一只半人高的老陶坛,坛身两只金丝彩描的朱雀,环着“医者仁心济世为怀”八个大字。在汤店后堂,六十八只齐膝高的小陶坛分门别类置在日夜灶火不熄的老煤炉上,不时飘出熬好膳食散发的阵阵浓香,成为翠柳街上的一道特色。
韩家招牌药膳有一道莲藕杏仁汤,莲藕是洪湖产的粉藕,杏仁因功效不同,分设了南北二方。
侯七爷是韩家汤店的常客。
江城九省通衢,千湖之地,湖风裹挟寒意,侯七爷每逢换季,整夜咳嗽不止,自从喝了韩家的药膳汤后,困扰他几十年的夜咳终于有了改善。
侯七爷见人就夸韩家的药膳汤好。
最近一段时间,侯七爷见人就斥韩庚是憨包。
事情的起因还是汤。
韩家的藕仁汤,分有南仁汤和北仁汤。南杏仁,又为甜仁,为江城本地所产。北杏仁为苦仁,为去除口感上的苦味和毒性,经过韩家几代人的调制,才在口感上褪去北杏仁的苦涩,又保留着北杏仁宣肺的强大药效。
侯七爷有起早遛弯的习惯,他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绕着翠柳巷走一圈,冬天披一件大棉袄,夏天摇一把老蒲扇,趿着一双布拖鞋摇摇晃晃走在翠柳巷。他那天大清早看到韩家汤店大门开敞,就走了进去。
侯七爷进来的时候,韩庚正打开老煤炉,把头天配置好的药膳放入陶钵里,搬了张小扎凳在一旁边守火,边把隔几日要用的杏仁去外皮,掐尖端,灌清水入桶浸泡,又把日前浸泡好的杏仁捞起沥干,放入沸水中蒸热。
看了半天,侯七爷多嘴问了一句:“一道汤还得整出这般多的名堂?”
韩庚看着眼前笑眯眯的胖老头,道:“步骤虽是烦琐,却能够很有效地去除苦杏仁的酶活性,脱苦脱毒的环节做彻底了,才能增强药效,提升口感嘛。”
这么精细的炮制过程,当场就让侯七爷动了口腹之欲,在讲述完自己症状后,接了韩庚递来的一碗北仁汤。
没想到这么顺嘴一试,藕的稠香,杏的仁香,汤的醇浓,引得他接连进店。喝着喝着,侯七爷夜咳的老毛病日渐好转。
可韩庚此时却不再卖汤给侯七爷。
他不但自己不卖,还交代店里的人都不许卖汤给侯七爷。
侯七爷恼了。
恼了的侯七爷站在韩家汤店外发牢骚骂街,韩庚听罢嘿嘿作笑:“您老人家不必喝汤了。”
侯七爷余气未消,“我咳嗽还没好全,你家六十八道汤,一口都不卖给我,是想对我坐地涨价?”
“不涨价。”
“既不涨价,为何不卖汤?”
“店里的汤都是配了药的膳汤,凡药三分毒。您先居家清淡饮食,过些日子再喝点南仁汤。”
“你早前不是说我不适合南仁汤吗?”
韩庚依然笑眯眯地说:“您那时喝,的确不适合。北杏仁有止咳平喘的功效,您的病症是因肺气壅闭不宣引起的喘咳,南杏仁虽说也有类似的功效,但它药力不达。”
“是呀,那我继续喝北仁汤就对了嘛,再说,我很是喜欢这口汤的味儿。”
“叔,南杏仁主要用于补肺润燥,北杏仁主要用于宣降肺气。您的情况,若是只宣不补,过犹不及,我不能只为赚取汤钱去投您所好,而不顾您老的身体呀。”
侯七爷终于懂了。
懂了的侯七爷,又趿着一双布拖鞋摇摇晃晃走在翠柳巷。
但凡有网红打卡,游人觅食,侯七爷必介绍:“江城特色小吃千百样,清蒸武昌鱼,黄州烧梅,咸宁鱼糕,江陵八宝饭,等等等等,各有各味,但你不喝一碗韩家药膳汤,就不能算真正来过江城。”
来人咂舌,“小小一家汤店,能有这般神?”
侯七爷挥手一笑,“神不神且不论,但‘医者仁心,济世为怀’,韩家人真做到了。知道韩家人当年为什么一路乞讨逃来江城吗?”
众人摇头。
侯七爷对着韩家汤店门前的老陶坛竖起了大拇指,“韩家人拒绝为外侵的辱华军官做药膳调理汤后,仅带了这口老陶坛来翠柳巷。”
众人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