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几时回
2025-01-24张静
《去年天气旧亭台》是一本记载五六十年代北京胡同生活的短篇小说集,与《状元媒》《采桑子》被出版界称为“叶广芩京味小说三部曲”。作者叶广芩先生1948年出生于北京,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作家协会副主席。
《去年天气旧亭台》一书于2016年5月由“新经典”发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平装本。后相继于2019年8月发行精装本,2022年1月发行平装本。在图书的外观方面,2016年版封面用了一张什刹海鼓楼的老照片,灰蓝色的照片衬在米黄的底色上,带着一缕对旧时北京淡淡的思念和朦胧的伤感。2019年版封面依旧是米黄的底色,配图用的是灰棕色的中国亭台楼阁的房檐简图,干净简洁的设计,少了忧愁,更多地呼应了书名中的“旧亭台”。2022年版的封面在米黄的底色中添加了清亮的新绿,图中建筑是从胡同树冠中透出的楼阁屋檐一角,就像是古旧文化的土壤中生出了新的幼芽。
叶广芩先生借北宋词人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的词句,以“去年天气旧亭台”为题,抒发了心中对旧日北京景物和街巷胡同文化的留恋,对内心安宁的生活的眷恋与追求,纵使希望微茫也盼旧景“几时回”。
翻开目录,书中的每一篇都是北京建筑的名字,太阳宫、后罩楼、唱晚亭……在北方,街巷泛称“胡同”。“胡同”源于蒙古语,本意为水井。元人称街巷为胡同,是因为人们在水源附近围井而居,所盖的亭台楼阁就形成了一条条的小街,形成了人们日常起居、社会交往都离不开的空间。
在北京二环路以内,串一串胡同,可以看到左邻右舍的大爷大妈,聚在一起兴高采烈地聊着天下大事,那里的孩子抻着猴皮筋在跳“编花篮”,踢毽子、抖空竹,这就是胡同的生活方式。这些在叶广芩先生的笔下,看似只是对于胡同情景以及百姓生活的描述,但在这里面有情绪的铺垫、矛盾冲突的组织。胡同里的人物与场景是有一条情感线的,一个个人物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这些小故事,交织起来就是旧日的北京。
叶广芩先生笔下的“我”,身上不仅仅有作者童年的影子,更多的是让人们看到了北京的胡同孩子,他们做事不走脑子,通常是个吃货,时时犯点二百五,但是善良、热情、为人仗义。淳朴、纯净、平实、口语化的文字,带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正如著名作家邓友梅所说,“有‘墨香’,不造作,不拿捏,从容舒展中流露书卷翰墨之气……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愠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风,文化底蕴。内行看门道,这文风这品位,装不出来学不到家,只能是生活磨炼、环境熏陶、先天素质、后天修养,多年浸泡、酿造而成。”
也有人说,叶广芩先生的文字中总有种淡淡的忧郁,就如她在本书后记中写的,“旧日感觉已经走远,连同那些明明灭灭的故事一起隐于历史的深处,如同一阵阵的风,淡了、散了……”她的所思所想,字字句句,渗透在书中。“回家”这一主题贯穿全书,透着作者惦念的“几时回”的思乡之情。
叶广芩先生曾在一个访谈节目中说,我想念北京那时候的邻里关系,北京的胡同。正是因为有胡同的存在,有些许街坊邻居,才维护了一个温情的北京。现在的高楼大厦,缺失了故事、缺失了温情、缺失了邻里之间的关切。我是北京的孩子,我爱北京。我不能忘记我的胡同,不能忘记胡同给予我文字中的爱和敬意、尊严和高尚,因为从胡同我看到了这座城市内里的厚重。北京的胡同承载了北京的历史,在反映出北京人的生活画面的同时,折射出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动。就如朝阳门外东岳庙对面那个琉璃牌坊,已经陈旧了,被高楼大厦淹没其中,再显不出它的高大巍峨,但是,毕竟它还在我们的身边,活着。胡同沉寂了,但是这座城市里蕴藏的无处不在的大气底蕴,却依然荡漾在我们周围,浸润着我们,温暖着我们。
把旧时北京的故事讲给后辈,是一种弥补,让今天的年轻人能够追味他们的祖辈、父辈在北京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祖辈、父辈们的北京已在他们记忆中定格,今天的孩子将会拥有他们自己的北京。
夕阳已经落下,朝日还会升起。在万物生生死死的轮回中,“旧亭台”也会“换新景”。